在伏嶺分會場,省級非遺「鞦韆臺閣」還沒有正式展演,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及遊客前來,大家紛紛拿出手機、照相機進行拍照,想留住這難得一見的精彩場景。
據傳,鞦韆臺閣與農曆閏月年相關,每逢至此,伏嶺鎮湖村的村民都要在清明節前後舉行規模盛大的觀音會,會期為七天,賽會前夕,先要派人到歙縣的小南海或潛口佛寺,迎接觀音牌位。賽會時,雙人抬鑼開道,放銃鳴炮,鼓樂喧天,旗幡蔽日,抬臺閣,轉鞦韆,浩浩蕩蕩,迎神於五裡長亭。
鞦韆是「十」字風車形式,軸心外的轉輪直徑三米許,安裝在四周裝飾著高級綢緞的篷幔底架上,由四人抬著行走。轉輪的「十」字雙槓兩端,另有活動短軸,四個婀娜多姿形如舞臺小旦的妙齡少女,分別穿著紅、黃、白古裝戲服,攔腰安置在短軸上,隨時扳動,旋轉起伏。同時四女合唱《採蓮》、《賞荷》等崑曲,在婉轉悠揚的絲竹管弦伴奏中,有如出谷嬌鶯,風飄仙樂。
臺閣約有六尺見方桌面大小,四周圍以欄杆,欄杆精雕細刻,朱漆描金,龍鳳呈祥,栩栩如生。閣裡有用鋼筋做成的人物支撐架,高達三米左右,架上由七八歲童男穿袍帶甲飾扮成兩層戲文人物,另還輔以道具之類襯飾,每閣由四壯漢扛抬,其結構奇妙,形態逼真動人。有的立刀槍劍戟於頭;有的提藍拿什於手,有的舉杯託足,執扇撐身。遠遠望去,像憑虛御空,令人驚心動魄!
在上莊鎮分會場上,國家級非遺「手龍舞」、省級非遺「火馬舞」、「火獅舞」等非遺項目依次上演。據相關資料記載,手龍舞起源於南宋初期,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傳統兒童舞蹈。當時,績溪縣長安鎮的宋家、中屯兩個自然村曾盛行此舞演出。到民國時期,手龍舞在績溪縣內的嶺北地區盛行演出,建國後沿傳至嶺南。漸漸地,手龍舞憑藉獨特的舞蹈形式、極具地方特點的舞蹈語彙,和傳統的服裝、道具配以戲曲的音樂,成為徽州傳統舞龍民俗和民間舞蹈高度提煉和融合的典範。
而「火馬舞」、「火獅舞」的驚險刺激的「噴火」表演,更是讓現場觀眾拍手叫絕。
作為第八屆徽菜美食文化旅遊節的重要活動之一的群眾文化活動文藝演出更是格外引人注意。績溪縣非遺保護中心、績溪縣文化館以非遺為創作源泉,創作並演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徽味宣傳單曲《徽州味》,其融合了非遺傳承人和傳承項目的徽劇表演唱《薪火相傳》,一亮相就引起轟動。
「祭汪公—賽瓊碗」這項省級非遺項目11月7日在江南第一學宮廣場盛大舉行的時候,可以說被現場觀眾圍得水洩不通。當天上午九時,該活動在鼓樂喧天之中正式開始。由貢生、旗幡、會豬、會羊等組成的祭祀隊伍登場,祭禮開始時,按照傳統禮儀,大讚高唱祭祀程序,樂隊奏樂,陪贊用績溪方言宣讀祝文。隨後,司儀引導禮生和主祭依次進行祭拜,所有儀式進行完畢後,大讚宣告禮成。整個儀式大約持續20分鐘,現場熱鬧非凡。
「賽瓊碗」這一績溪民間的傳統活動,是為了紀念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自古以來,祭汪華活動非常盛行,逐漸演變成現在大型的祭汪公—賽瓊碗活動。賽瓊碗民俗文化活動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是整個徽州地區規模最大的祭汪公民俗活動,被譽為「徽菜民間博覽會」。活動按照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設計了288道貢品,製作精美,氣勢恢宏,反映了績溪人民的智慧,匯集了徽菜的精華,堪稱績溪的「滿漢全席」。「賽瓊碗」在集中展示鄉人烹飪技藝的同時,培養和造就了一代代民間烹飪家,為徽菜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突出地方特色,擴大非遺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績溪縣非遺保護中心全程策劃實施了本屆美食節4個分會場活動、群眾文化活動以及「祭汪公·賽瓊碗」民俗活動等一系列非遺展示展演活動,上演了一場鄉愁、鄉情、鄉土氣息濃厚的文化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