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膠合技術演變與建造:以福建土樓和南京明城牆為例

2020-12-24 早起寫書

我國傳統土木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作為決定建築好壞首要因素的技術,如傳統的土工、木工、石雕等,是打造建築呈現藝術的保障。而伴隨古建一路高歌的諸多技術中,有一個細項很容易為人忽略,就是"膠合技術"。

晚霞中的長城,青磚砌築

什麼是膠合技術?不妨先以膠凝材料水泥為例來說明。現代水泥誕生約200年,是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後成漿體,能在空氣或水中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一起。

水泥的這種能力,就是"膠凝"。那麼,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沒有水泥,人們是怎樣解決建築建材的膠凝問題呢?

為了與現代水泥的"膠凝"以示區別,姑且將古代進行建造的類似水泥膠凝的技術,稱為"膠合技術", 所用主材即為"膠合材料"。當然,叫法不同也體現二者之間的所謂代差。

現代用水泥砌磚牆

雖然二者的技術及材料不同,但是古代膠合技術呈現的效果,似乎並不比水泥差。而且它是古人匠心獨運的工藝「結晶」,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情愫。那麼,古代"膠合技術"究竟為何物?

膠合技術,能將眾多材料膠結一起,形成牢固整體的一種建造材料及技術。確切地說,這是一種能夠膠合材料的技術,被用在土石磚工程,如城牆、宮殿、民居、陵墓、塔樓、堤壩等,或用於土石沙混合,或構砌青磚。

01 傳統時代膠合材料及技術演進,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一材料到多元複合的轉變,終於伴隨傳統土木輝煌,在明清時期登上巔峰

沒有水泥的傳統時代,人們為了建造家園城池,當然也需要相應的材料和技術。那麼,跟隨傳統建造的主線,膠合技術就呈現為一條清晰的發展支線。

首先,人類文明早期的兩種膠合材料:(1)天然姜石磨碎磨細的白灰面,考古發現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時期,它被用來塗抹洞穴四壁與地面,效果堅硬且光滑;(2)泥加水混合,含一定量的粘土粒子,遇水有黏性,可粘結草木等。

姜石

科普下何為姜石?

姜石是一種二氧化矽含量較高的石灰石塊,常夾在黃土壤中,屬於土的鈣質結核。

其次,隨著人類從洞穴棲居向土木結構建築發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人們發現泥巴加水,再加草杆或碎草,攪拌成泥漿,粘結力更好,甚至可以粘結石塊。

這就類似我們今天仍能在北方鄉下或偏遠地區看到的麥草泥,用來抹牆抹灶,還有抹炕,在牆體或灶臺表皮抹上一層,牢牢抓護著立面,具有一定防護性能。但風吹雨打,每年需要抹泥修復。唐宋之前土建盛行的時代,這其實是民間最重要的膠合技術之一。

用麥秸泥抹牆的老建築

第三,圍繞土料的成熟運用,對材料認識愈加清晰,於是人們改進技術,出現由粘土、沙子和石灰共同構成的"三合土",加水混合,經夯築,大力出奇蹟,徹底乾燥後,無論民建官建,都十分堅固耐用。

在三合土中,有兩種膠合材料,共同強化著膠合性能:粘土和石灰。其實,石灰屬於氣硬性膠合材料。

何為氣硬性膠合材料?

不同於水硬性膠凝材料既可在空氣中又可在水中硬化,它只能在空氣中硬化,才能保持和發展其強度,如石灰、石膏、菱苫土和水玻璃等;氣硬性膠凝材料一般只適用於乾燥環境,不宜用於潮溼環境,更不可用於水中。

用石灰粉的牆面,會變得斑駁陸離

過去,人們單一用石灰粉出白牆,但雨季淋刷或潮溼影響,牆面會粉化酥化乃至掉皮,就是由石灰的氣硬特性決定的。而沙子主要作為骨料配合膠合材料完成級配。

何為骨料?

又叫集料,是三合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狀材料。骨料分為細骨料和粗骨料。在現代混凝土中,沙子是細骨料,碎石為粗骨料。

何為級配?

粗細不同的粒徑按照一定比例組合搭配在一起,以達到較高的密實程度從而增加融合強度而進行的搭配。

採用三合土建造的典型案例,有公元413年匈奴人建造的統萬城,今為重點國保,位於陝西榆林靖邊縣,已有1600多年歷史。這片地域直到明代,都是中原農耕文明與遊牧部落交鋒的前沿,今天仍可見統萬城殘留的高出地面幾十米的雄壯城牆。土城牆能矗立1600多年不倒,可見它有多麼堅固。

女孩前方,是高大的統萬城遺址

當年,統萬城在用三合土夯築時,監工異常嚴苛,要求牆體堅硬如鐵石,若被錐入一寸,建造人就要重建或被殺頭。所以,為保證城牆堅固度,需要增加夯土牆膠合程度,便採取了"蒸土築城法"。

所謂'蒸土',即在土中加入大量石灰,然後加水,生石灰遇水發生熟化反應,放出大量水氣,如同燒鍋水開,造成氣霧瀰漫的情形。

今天,我們看統萬城遺留下來的顏色,與其他地方夯土城牆的土黃色不同,它更多顯現為白色,就是當初摻加石灰所致。

統萬城遺留的城牆

第四,時代發展,磚瓦燒製成熟並大量出現,開始逐漸替代夯土用於建造。先前夯土牆的強度,難以匹敵磚牆,膠合材料更新換代勢在必行,於是膠合技術也由三合土主導的土木建造隨之一變,出現更適合磚木建造的"糯米灰漿"。

熬製糯米湯,修復古建築

無需質疑三合土的鋪墊之功,正是在長期夯土基礎上,才出現"糯米灰漿"這種膠合材料。考古研究認為,糯米灰漿的成熟時間,大約在15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那麼,"糯米灰漿"究竟屬於什麼膠合材料?

在熟石灰及石灰巖混合物中,加入更細膩更黏性的糯米汁來改良性能,它們攪拌均勻後,即為糯米灰漿。可用來砌築灰磚建築,如明長城、城牆和民居大院;也可摻入土砂,增加夯築強度,如客家土樓的夯土牆和大運河堤壩;還可以加砂石,製成糯米砂漿。發展到後來,在砌築灰磚城牆時,更摻入桐油和明礬,以防水抗滲,並增加建築的早期強度。

拌制糯米灰漿

現代糯米汁實驗發現,糯米中含有一種增強膠合強度的秘密成分——支鏈澱粉(多糖)研究進一步認為

糯米灰漿是一種特殊的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其中的無機成分是碳酸鈣,而有機成分是支鏈澱粉,後者來自加入到灰漿中的糯米湯。此外灰漿中糯米湯作用是抑制劑:碳酸鈣晶體的生長被控制,而且產生一種緻密微結構,這是造成該灰漿良好性能的原因。

明清之際,伴隨中國土木建造達到頂峰,以糯米灰漿為代表的的傳統膠合技術也同時成熟,並隨之定型,明長城、福建土樓和南京明城牆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02 福建土樓的建造在明清時期成熟,千年歷史文化加上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藝術成就,令它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入圍世界遺產名錄。無論是建造技術的成熟,還是藝術成就的取得,背後都離不開作為核心支撐的膠合技術

福建土樓的膠合技術,主要是通過黏土成分、糯米汁、石灰等增加土材膠合強度,再經大力夯築,一座固若金湯的大型民居於是誕生

福建土樓滄桑感十足的夯土牆

它堅固耐用的直觀表現,就是一眼能望到的20餘米高的雄壯夯土牆,支撐圍合著數千乃至上萬平方米佔地面積,形成巨大內部空間,可供數千人居住。

福建土樓上下五六層,每一層功能不盡相同,分為廚房、居室、糧倉等,如此大體量的建築,能夠維持數百年被人居住,的確震撼人心,而夯築與膠合技術則居功至偉。

這就是福建土樓為什麼如此堅固,矗立幾百年不倒的原因。當然,除此之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與它嚴謹的建造技術和嚴密施工流程相關,又要基於傳統土木建造的膠合技術及材料,才最終打造出百年土樓。

傳統時代工匠手藝與經驗起著重要作用,關鍵技術較少行諸文字,帶來一種秘不示人的神奇。但在千年土木傳承中,長期修煉手藝的匠人,早已沉心靜氣,面對更為巨大的土樓工程,他們有技術有耐心在不斷總結和實踐中、在人生數十年裡建造一座完美的夯土牆建築。

南靖,仍生活在土樓的人家

即如土樓挖地基,為確保基礎牢固紮實,根據經驗和實踐總結,可以花一年時間深挖地基五六米。土樓後續的夯土(包括拌土料)、木結構更是如此,均在工匠精神的介入下,才使得土樓建築蔚為大觀。而背後,毫無疑問三合土膠合技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福建土樓的夯土牆可採用三合土夯築,即粘土、砂、石灰,另外會加糯米漿或紅糖等材料。因為三合土加糯米漿混合攪拌,產生很強的膠合力,能促成土樓百年不倒、淵源流傳。

要追溯糯米漿的性能,就要從商周時代說起。其時人們想必發現熬煮的糧食湯汁比較黏,後來更發現糯米漿效果尤佳。於是,建造陵墓,工匠們就將糯米、熟石灰以及石灰巖混合,製成漿糊,填補在磚石空隙中,這就是古代頂級膠合材料"糯米灰漿"的雛形。

糯米漿,黏性十足

接著,它又從建造陵墓、寶塔,逐漸擴大到城牆、堤壩和民居,大眾化廣泛普及之後,福建土樓同樣是受益者。事實證明,人們在土料中加入糯米漿,用它建造的土樓會更堅固,即使經歷百年風雨災亂,仍能完好地留存下來,且強固如初。

福建土樓至今遺存一些殘垣斷壁,強度堪媲美混凝土,使用鋼釺都不易鑿破。如建於明初,至今約600年的馥馨樓,便牆體堅韌,先前樓內居民為出入方便,用鋼釺開小門,結果為此竟鑿了二十多天才完工。

當然,土樓建造的智慧,在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它除了在夯築材料田土或三合土中加入糯米汁,還會混入其他骨料或拉結材料,如碎磚瓦、碎瓷片、貝殼、稻草等,由此攪拌混合成夯牆材料,無形中提升建築牆體的強度,實現了更好的性能效果。

03 明長城和南京明城牆,屬於當時國家督建的軍事設施和城市建築,人力、物力、財力優先傾斜,實施建造便更具優勢,包括採用頂尖技術和材料,膠合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者曾在明長城的城牆黏合物中發現糯米成分。因此,與三合土加糯米漿的應用類似,糯米灰漿也是構砌長城磚石的重要膠合材料。

長城,採用糯米灰漿砌磚

需要重點提到南京明城牆,由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組成,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始建於14世紀,當時動用全國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28年才打造出四重城垣格局。

南京明城牆,四重城牆格局圖示

南京明城牆聲名遠播,除了它宏闊的規模體量,還有作為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城磚。它們來自全國各地,尺寸長約40公分,寬20公分,厚約10公分,燒磚所採用的土質多種多樣,有粘土、沙土、高嶺土不等。

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記錄著地方或軍隊衛所何人燒造,以便驗收不合格者直接追究責任,這種傳統時代的工程"責任制",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保證了建築質量。

南京明城牆城磚,其間灰漿明顯可見

城磚之外,南京明城牆的另一個特殊之處,恰是採用膠合技術,即糯米漿加石灰製成灰漿材料,用來構砌城磚,實現城牆600多年不倒的堅固效果。當然,專業而嚴謹的工匠,以石灰巖、花崗巖條石作城基、勒腳和城牆內外壁,或全用城磚,或用三合土築夯土牆,外輔片石、城磚混合砌築,進一步保障城牆質量。

今天,我們看到南京明城牆磚石縫的白色物質,就是膠合材料糯米灰漿。它具有耐久、粘結強度高、韌性強、防滲性好等特點,曾在古代城牆建築上廣泛使用。

明代《鳳凰臺記事》記錄:

築京城,用石灰秫粥錮其外,上時出閱視。

這裡講到,修築南京城牆,將石灰、高粱粥混合,來增加磚石膠合度,明太祖朱元璋時不時還來巡視。"秫"有兩種意思,一是高粱,另一是"稷之黏者也"。無論哪種意思,由其黏性實現膠合是肯定的。

南靖獅子山儀鳳門段城牆

明代科技工藝著作《天工開物》,記載南京民間使用糯米的方法:

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三分,用糯米粳、楊桃藤汁和勻,輕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和土。

顯然,為追求強固,除了糯米汁外,民間還加入楊桃藤汁,來增強"三和土"性能。

糯米漿作為膠合材料的有效性,還可以從南京明代徐俌夫婦墓得到驗證,它採用糯米灰漿築造。資料記載,1978年挖掘時,推土機對該墓無能為力,用上許多鋼釺和鐵鍬,結果還搞壞不少工具。

裸露的磚石牆及凝固的灰漿

後期南京城牆,還加入桐油,在防水抗滲方面更勝一籌。總之,城牆建造使用糯米灰漿,實現歷久彌硬、其堅如鐵的效果,令古代建築不僅實用美觀,而且持久耐用。

04 結論:糯米灰漿是媲美水泥的古代頂級膠合材料,堪稱中國古代的有機"水泥",推動著光輝燦爛的土木建築進程

除了明長城、明代南京城牆以及各地民居,比較知名的案例還有少林寺塔林,其歷代墓塔的建造,均採用石灰加澱粉的膠合技術。

少林寺塔林

就福建土樓而言,摻入糯米漿的三合土屬於特殊的有機-無機合成材料,無機成分是碳酸鈣,有機成分是支鏈澱粉。據三合土摻入糯米漿前後實驗對比,二者結合後物理特性更穩定,機械強度更大,兼容性更高。

從物化反應看,材料中澱粉充當抑制劑與粘合劑,一方面消解鈣質沉澱物增長,另一方面形成緊密微觀結構,這種恰到好處的微妙級配組合,正是造成建築牆體強度大增的合理因素。

廣泛存在於稻米和其他澱粉食物中的多糖複雜碳水化合物——支鏈澱粉的神奇之處,還可見於過去春節人們貼對聯使用漿糊,用麵粉或粳米熬製,同樣靠其中的澱粉將對聯粘貼於門框。

雖然古人並沒有明確的實驗數據,但糯米漿作為膠合材料在古代確實極其適用,這才使糯米灰漿成為"世界上較早使用有機和無機原料製成的優良複合灰漿",比純石灰砂漿的強度更高。甚至在今天,它作為中國古代獨有的重大發明,仍被用來修復古建築。

古建築城牆門洞

建築反映人類文明成果,而建築史則以建築材料為基礎、建築技術為依託、建築藝術為呈現,是綜合的大百科。從白灰面到黃泥漿,再到三合土、糯米灰漿,最後以廣泛採用的石灰與糯米漿有機結合的膠合技術勝出,僅此一項,便推動古建築變革,突破牢固度和持久性的藩籬,貢獻於中國土木建造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古代膠合技術演變與建造:以福建土樓和南京明城牆為例
    明清之際,伴隨中國土木建造達到頂峰,以糯米灰漿為代表的的傳統膠合技術也同時成熟,並隨之定型,明長城、福建土樓和南京明城牆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02 福建土樓的建造在明清時期成熟,千年歷史文化加上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藝術成就,令它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入圍世界遺產名錄。
  • 西安城牆PK福建土樓,差在哪?瀕臨失傳的築牆工具隱藏何種秘密
    古代築牆兩大典型方式,一是夯土,二是砌磚。夯土出現很早,使用時間很長。今天,傳統夯土好似瀕危物種,在工業新技術衝擊下,已經到失傳的關頭。,與地域關係較大,但無外兩種:北方多使用椽式模板,代表性建築如西安、開封、南京、平遙古城牆(內芯土牆),而南方多使用板式模板,典型代表如福建土樓、客家圍屋、浙江夯土民居。
  • 西安城牆PK福建土樓,差別在哪?瀕臨失傳的築牆工具隱藏何種秘密
    古代築牆兩大典型方式,一是夯土,二是砌磚。夯土出現很早,使用時間很長。今天,傳統夯土好似瀕危物種,在工業新技術衝擊下,已經到失傳的關頭。傳統夯土牆建造採用什麼工具,與地域關係較大,但無外兩種:北方多使用椽式模板,代表性建築如西安、開封、南京、平遙古城牆(內芯土牆),而南方多使用板式模板,典型代表如福建土樓、客家圍屋、浙江夯土民居。
  • 福建土樓夯土牆構造設計技術
    夯土牆建築,又稱生土建築,是人類幾千來年探索出來的智慧產物,是指以原狀土為主要原料,無需焙燒,僅需簡單的夯實與加工,便可用於房屋建造的建築材料,在古代夯土常用於構建城牆和宮室,我們熟知的福建客家土樓,正是夯土建築的典型代表,也由此夯土牆建築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南京明城牆賦(文賦)
    南京明城牆賦(文賦)皇城宮城,不循古章,京城外郭,頗多獨創,設計獨特,規模輝煌,建造精湛,威武雄壯,禮教自然,相得益彰,風韻高雅,大氣薄磅,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山水之間,蜿蜒盤桓,山依水傍,虎據龍蟠,豪情萬丈,舉世無匹,聲名遠揚。營邑為都,勾踐越王,大修城牆,洪武元璋。
  • 南京明城牆中的「混凝土」揭秘
    中國古代沒有混凝土,古人將一塊塊磚頭或石頭壘砌在一起,使用什麼樣的黏合劑才能夠達到堅固、使用、美觀的效果呢?聰明的明朝人在建造南京城牆時,使用了一種神奇的黏合劑,這種黏合劑凝固性能極強,歷久彌「硬」,可與今天的高標號混凝土相媲美。
  • 閩景觀|土樓,對福建文化意味著什麼?
    ,土樓本身建造目的更值得讓人探究景致背後的人文。土樓產生的背景,起先與漢人幾次從中原南下有密切關係,也與古代福建沿海常受倭寇困擾有很大關係。最早是因為連年戰亂南下來到閩地的中原漢人與當時的本地土著發生矛盾而產生的自保堡壘。由古代入閩漢人建造的寨子、土堡演變而來。
  • 中國明清城牆申遺已八年 南京確定為牽頭城市(圖)
    南京明城牆 現代快報記者 顧煒 攝(快報資料圖片)  昨天,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聯席會議在南京舉行。來自6省8地的代表,共同推舉南京為「明清城牆聯合申遺」項目的牽頭城市。  記者 胡玉梅  明清城牆申遺,南京牽頭  在當年明孝陵申遺的時候,國際古蹟理事會的專家到南京查看,就對明城牆充滿讚嘆,認為可以申報世界遺產。  而南京明城牆的申遺之路,一走就走了很多年。2006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是一個「打包」項目,當時一共有南京、西安等4座城市聯合申報。
  • 明城牆用糯米汁當粘合劑?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解密
    大意是說,當年朱元璋修築南京京城城牆時,使用了石灰、高粱粥來增加城磚和條石之間的凝固度。這段記載說明,南京城牆建造時使用了石灰和高粱粥作為粘合劑,與民間傳說使用糯米汁略有不同。  南京民間傳說使用糯米汁的說法,在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得到了驗證:「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三分,用糯米粳、楊桃藤汁和勻,輕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和土。」
  • 我國明清古城牆遊說之一,說說南京和西安古城牆
    中國明清城牆繼承了中國古代的 築 城技術以及以城牆為載體的中國傳統城市文明觀念。明清城牆的規模大小,一般遵循遵卑有序的原則。一 級都城、二級王城、府城、州城、衛城等。現有的明清古城牆囊括了南京、西安、開封,襄陽、興城,荊州、臨 海、壽縣,鳳陽,平遙,曲阜,汀州,台州等明清古城牆。那麼關於古城牆,你知道多少呢?你又去過幾處 ? 今天我們就從南京,西安的明清古城牆說起。
  • 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不「網紅」呢?
    南京的明代城牆長度為33.676公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蒙受過戰火的硝煙、甚至遭到拆毀,南京卻也保留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牆體。即便這樣,南京現存的城牆長度仍大於西安。南京似乎並不把城牆作為景點宣傳。南京別號石頭城,那石頭壘起了城垣、構築了家園。可到南京旅遊,有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雞鳴寺、中山陵,鮮有提及明城牆的。
  • 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不「網紅」呢?
    南京的明代城牆長度為33.676公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蒙受過戰火的硝煙、甚至遭到拆毀,南京卻也保留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牆體。即便這樣,南京現存的城牆長度仍大於西安。南京似乎並不把城牆作為景點宣傳。南京別號石頭城,那石頭壘起了城垣、構築了家園。可到南京旅遊,有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雞鳴寺、中山陵,鮮有提及明城牆的。
  • 客家人的智慧保存完好的福建永定土樓
    這次到福建旅遊,特意來參觀一下這裡的土樓,領略古代客家人高超的建築技藝。本以為客家人是當地的一個民族,後來聽本地老鄉講解後,才了解客家人的真實來歷,就是犯了事的漢族躲避到大山裡,當地人把他們稱之為客人,就是後來的客家族。他們有兩大發明,一是梯田,另一個是圍屋,就是保存完好的土樓。
  • 空中觀賞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牆,一起看看吧
    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時代建造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圍城的四重城牆,現在多指完全保存的城牆,其中,城市的城牆描繪了35.3公裡的起伏,這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性最好的古代城牆,保存到目前為止的25.1公裡。
  • 南京有四道城垣,明城牆眾所周知,另外三重知之甚少
    眾所周知,南京明城牆(指保存完好的明都城京城城牆)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最長、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迄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目前,南京明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者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然而,卻有許多人對南京明朝的另外三重城垣知之甚少。
  • 漳州作者出版《福建土樓百問》,揭開土樓奧秘
    臺海網9月28日訊 據福建日報APP—新福建報導 日前,漳州南靖土樓作家蔡建南(筆名珍夫)的新書《福建土樓百問》出版亮相,在業界引起較大的反響《福建土樓百問》選擇120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以大量土樓建築和聚落為實例,對福建土樓的聚居方式、防衛系統、建築技術、空間特色、楹聯文化及其歷史成因進行了深入探討,將福建土樓這一世界傳統民居建築中的瑰寶完整地呈現給世人,展現其獨特的建築造型、濃鬱的地域特色以及深邃的文化內涵。
  • 歷時千年、防禦強悍的客家土樓,像縮小版城池,究竟什麼來頭
    顧名思義,客家土樓糅合了客家人和土樓兩種元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沒有客家土樓。那麼,只有揭開客家人群體,也就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時間,以及釐清福建地區土樓之源頭,才能最終明了客家土樓的歷史年代。城池更不用說,夯土城牆建得高大厚實,不易攻破,才能確保安全。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土樓狀貌,四周高高築起,防禦能力出眾,宛似縮小版古代城池。後來,隋代大興城,唐代東西二都長安和洛陽,將夯土技藝在大興宮、大明宮等皇宮上發展到了更高水平。
  • 福建土樓真相:你被傳說中的段子騙了多久?
    可土樓的申遺文件卻明確說它跨越12-20世紀,古代土樓跨越唐宋元明清。可以考證年代的存世土樓,多為明清以來所建,明代之前土樓的具體起源,既沒有權威史料記載,又沒有實物鐵證——但不知何時,旅遊宣傳中竟冒出所謂的「唐代土樓遺址」,不久又有「宋代土樓」現身;同一座土樓,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同一本書中竟然出現自相矛盾的建造年代;旅遊宣傳中,不時會聽到「現存土樓兩萬餘座」的說法,而被學者界定為「福建土樓」的卻只有3000餘座;有人說「福建土樓」是客家人的專利
  • 福建永定土樓和南晴土樓:
    ,最古老的是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是福建現存最早的土樓。永定土樓曾是央視春晚公益廣告《筷子篇》「明禮」部分的拍攝地南靖土樓,又稱為福建土樓,擁有福建南靖土樓國家森林公園,南靖土樓遍布漳州市南靖福建土樓產生於宋朝時代,明、清朝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 [分享]南京明城牆城市設計資料下載
    摘要:6月27日,南京明城牆太平門段再現「龍吐水」景觀。噹噹日,南京地區再降暴雨,雨水滲入歷史悠久的明城牆牆體內,經由其排水系統噴吐而出,形成了獨特的「龍吐水」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