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於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特別展分為「天似穹廬」、「人亦黃土」兩個部分,遴選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展現該時期山西地區民族文化碰擊與交融的壯觀場面。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接受了《藝術新聞 / 中文版》的採訪,為我們辨認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出現的《山海經》神獸。
▲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山西博物院
11月29日,「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特別展分為「天似穹廬」、「人亦黃土」兩個部分,展出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表示,「山西擁有中國古代彩色壁畫藝術的寶庫,本次展覽為山西博物院的壁畫首次大型出外展覽,包括北齊婁睿墓的出行圖、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主要展示墓道、墓頂的建築及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
▲ 壁畫開箱記錄檢驗及保護處理,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本次展覽雙方共同策劃了三年,山西博物院將自己最精華的文物送到了上海。為迎接復原大型墓葬壁畫,上海博物館開館21年來首次為運送一件文物拆開南大門。」此次展覽中,工作人員重新搭建復原了整座「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以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走進墓葬內部感受到更好的觀展效果。這一部分採用現場預約參觀,每個觀眾的參觀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
▲ 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畫墓內部復原搭建及最終效果,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窯子頭鄉水泉梁村。山西博物院於2008年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及壁畫搬遷保護,甬道拱頂以黑彩勾繪雲氣紋,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墓壁的北壁為夫婦宴飲圖,東壁為鞍馬儀仗圖,西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繪有鼓吹圖。東壁與西壁所繪內容基本相同,形式對稱,唯有騎行馬隊的行進方向相反。
▲ 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畫墓,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此外,「天似穹廬」部分展出的《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最為著名,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駿馬神採奕奕。山西博物院發展部主任梁育軍表示,「畫師顯然十分熟悉草原牧場的生活,有學者推測為「畫聖」楊子華所作,整個壁畫中有200多匹馬,無一雷同。觀看者站在任何位置,都有身臨其境之感。」馬隊中,或騎或行,有的悠然前行、有的回首翹望。從表現形式、人物神態和動作推測,此圖應是「鞍馬遊騎圖」中的出行場面。
▲ 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人亦黃土」部分展出的「金代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城關鎮姜家溝村磚廠,2012年進行了搬遷保護工作。壁畫內容較為世俗化,描寫了墓主人生前的各種日常生活場景。據發掘簡報中的記錄,該墓處在當地富豪墓地集中的區域,所以該墓的主人很可能也是一位富豪。而「內宅」中男子髡髮長辮的形象表明墓主人可能來自北方草原民族。就壁畫的內容而言,該墓同樣也是一座地下的「吉宅」。
▲ 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元代中期「陽泉東村元墓」位於陽泉市河底鎮東村,於2012年被平整土地的村民所發現。隨後專家們進行了考古發掘及清理,對墓葬壁畫進行了揭取保護。建築結構和繪畫內容、風格與「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形似。研究證明,這兩組壁畫作品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各種生活場景,旨在營造一座熱鬧、溫馨的「吉宅」來保佑他們的家人安康,富庶。
▲陽泉東村元墓,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則是首次在同時期墓葬壁畫中發現木結構建築的作品,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建築中華麗的門樓、廡殿頂、複雜的鬥拱、重複的額枋、特殊的瓦釘、彩色的鋪地磚,建築中的一磚一瓦都生動、逼真,特別是雙柱式的鬥拱在以往的資料中未曾見過。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
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在接受《藝術新聞 / 中文版》採訪時說:「九原崗《升天圖》成批量的發現了明確屬於《山海經》的神怪圖像。作為忻州九原崗北朝大墓的發掘者,我們最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真正認識到其中所蘊含的學術價值,是兩年以後的事。九原崗北朝大墓壁畫是由一個團隊的不同畫師共同完成的,第四層《升天圖》是其中繪畫水平最高的一部分,有50多個各色神怪,被認為是東魏北齊繪畫美術的巔峰之作。」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出現的山海經神獸
駁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駁」,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駁:出土於《升天圖》西壁,肩生飛翼,口銜幼虎,奔跑姿態矯健優雅。《山海經》說它「其狀如馬,其音如鼓,其名曰『駁』,專食虎豹,可以御兵。」古人認為它的出現,意味著息彌刀兵,制止戰爭。
疆良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疆良」,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疆良:出土於《升天圖》東壁,一頭人形半蹲怪獸,血盆大口,正吞食一條斑點蛇,蛇身後半掙扎半纏繞在怪獸的右臂之上。《山海經》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疆良。」
風伯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風伯」,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風伯: 出土於《升天圖》東壁,是一裸體神人,僅著「丁字褲」,長發後飄,右手攥一口袋,向前狂奔。《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根據資料,善於奔走開道的「風伯」(亦稱飛廉)到南北朝時,已成為中國神話的主要神祗之一。
雨師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雨師」,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雨師:出土於《升天圖》西壁,畫面是一獸身蛇尾的怪龍,龍額頭有一角,鼻頭又生一角,口銜瑞草,臀有火焰寶珠;龍背蹲踞一赤身鬼面神人,雙手捧一水瓶於龍首之上,應該就是與「風伯」對應的「雨師」了。
雷公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雷公」,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雷公:出土於《升天圖》西壁,奔跑中一手引連鼓,一手持椎擊。《山海經》中對雷神有多處記載,「龍身而人頭,鼓其腹」,是為獸形;幹寶《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雷公又變演為獸形。此雷公圖像,動作與道具為漢代制度,其形則不似獼猴,形貌神態一如其它南北朝「畏獸」,亦曾見於東魏茹茹公主墓和北齊婁睿墓。
挾石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挾石」,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挾石:九原崗《升天圖》十數個形象大同小異的畏獸中,亦應各有其名,但目前難以一一對應。唯西壁一畏獸,肌肉發達,用力將一座小山扛舉過頭,顯然是「十八畏獸」之一的「挾石」。它們不是作為個別圖像被獵奇點綴於《升天圖》中,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與其它的形象和內容共同組成了《升天圖》的敘事結構。
仙人騎龍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仙人騎龍」,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仙人騎龍:出土於《升天圖》東壁中部,畫面為鹿頭獨角馬蹄鳳尾的飛龍之上,一仙人裝束的男子,騎於龍背,衣帶飄舉,神態安詳。有專家認為,此圖即是墓主人靈魂在飛升途中的寫照。
仙女騎鶴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仙女騎鶴」,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仙女騎鶴:出土於《升天圖》西壁中部,畫面為一隻碩大的天鵝狀神鳥,渾身雪白,尾羽翹卷;其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裝束的貴婦,容貌雅致,螺髻並立,袖帶飄舉。位置與對面騎龍男子相若,判斷此圖應該是描寫墓主夫人與夫君一道靈魂升天。
畢方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畢方」,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畢方:出土於《升天圖》西壁前端,上半身已被耕土層破壞,下半身畫面也破碎褶皺,但明顯可見是一隻獨腳怪鳥,即《山海經》記載的「畢方」。傳說畢方為黃帝衛車之神鳥,也有說為致火之妖物,俗稱火鴉。(採訪、撰文/孟憲暉,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部分內容來自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
上海博物館 | 2017年11月29日-2018年3月4日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山海經》神獸
👇
駁
疆良
風伯
雨師
雷公
挾石
仙人騎龍
仙女騎鶴
畢方
📒
留言區互動話題
👇
壁畫中的《山海經》神獸,你最喜歡哪一個?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