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C丨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中有多少「山海經」神獸?上博展出國內規模最大壁畫原作

2021-03-01 藝術新聞中文版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於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特別展分為「天似穹廬」、「人亦黃土」兩個部分,遴選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展現該時期山西地區民族文化碰擊與交融的壯觀場面。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接受了《藝術新聞 / 中文版》的採訪,為我們辨認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出現的《山海經》神獸。

▲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山西博物院

11月29日,「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特別展分為「天似穹廬」、「人亦黃土」兩個部分,展出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表示,「山西擁有中國古代彩色壁畫藝術的寶庫,本次展覽為山西博物院的壁畫首次大型出外展覽,包括北齊婁睿墓的出行圖、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主要展示墓道、墓頂的建築及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

▲ 壁畫開箱記錄檢驗及保護處理,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本次展覽雙方共同策劃了三年,山西博物院將自己最精華的文物送到了上海。為迎接復原大型墓葬壁畫,上海博物館開館21年來首次為運送一件文物拆開南大門。」此次展覽中,工作人員重新搭建復原了整座「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以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走進墓葬內部感受到更好的觀展效果。這一部分採用現場預約參觀,每個觀眾的參觀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

▲ 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畫墓內部復原搭建及最終效果,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窯子頭鄉水泉梁村。山西博物院於2008年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及壁畫搬遷保護,甬道拱頂以黑彩勾繪雲氣紋,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墓壁的北壁為夫婦宴飲圖,東壁為鞍馬儀仗圖,西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繪有鼓吹圖。東壁與西壁所繪內容基本相同,形式對稱,唯有騎行馬隊的行進方向相反。

▲ 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畫墓,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此外,「天似穹廬」部分展出的《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最為著名,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駿馬神採奕奕。山西博物院發展部主任梁育軍表示,「畫師顯然十分熟悉草原牧場的生活,有學者推測為「畫聖」楊子華所作,整個壁畫中有200多匹馬,無一雷同。觀看者站在任何位置,都有身臨其境之感。」馬隊中,或騎或行,有的悠然前行、有的回首翹望。從表現形式、人物神態和動作推測,此圖應是「鞍馬遊騎圖」中的出行場面。

▲ 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人亦黃土」部分展出的「金代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城關鎮姜家溝村磚廠,2012年進行了搬遷保護工作。壁畫內容較為世俗化,描寫了墓主人生前的各種日常生活場景。據發掘簡報中的記錄,該墓處在當地富豪墓地集中的區域,所以該墓的主人很可能也是一位富豪。而「內宅」中男子髡髮長辮的形象表明墓主人可能來自北方草原民族。就壁畫的內容而言,該墓同樣也是一座地下的「吉宅」。

▲ 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元代中期「陽泉東村元墓」位於陽泉市河底鎮東村,於2012年被平整土地的村民所發現。隨後專家們進行了考古發掘及清理,對墓葬壁畫進行了揭取保護。建築結構和繪畫內容、風格與「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形似。研究證明,這兩組壁畫作品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各種生活場景,旨在營造一座熱鬧、溫馨的「吉宅」來保佑他們的家人安康,富庶。

▲陽泉東村元墓,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則是首次在同時期墓葬壁畫中發現木結構建築的作品,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建築中華麗的門樓、廡殿頂、複雜的鬥拱、重複的額枋、特殊的瓦釘、彩色的鋪地磚,建築中的一磚一瓦都生動、逼真,特別是雙柱式的鬥拱在以往的資料中未曾見過。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

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在接受《藝術新聞 / 中文版》採訪時說:「九原崗《升天圖》成批量的發現了明確屬於《山海經》的神怪圖像。作為忻州九原崗北朝大墓的發掘者,我們最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真正認識到其中所蘊含的學術價值,是兩年以後的事。九原崗北朝大墓壁畫是由一個團隊的不同畫師共同完成的,第四層《升天圖》是其中繪畫水平最高的一部分,有50多個各色神怪,被認為是東魏北齊繪畫美術的巔峰之作。」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出現的山海經神獸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駁」,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駁:出土於《升天圖》西壁,肩生飛翼,口銜幼虎,奔跑姿態矯健優雅。《山海經》說它「其狀如馬,其音如鼓,其名曰『駁』,專食虎豹,可以御兵。」古人認為它的出現,意味著息彌刀兵,制止戰爭。

疆良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疆良」,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疆良:出土於《升天圖》東壁,一頭人形半蹲怪獸,血盆大口,正吞食一條斑點蛇,蛇身後半掙扎半纏繞在怪獸的右臂之上。《山海經》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疆良。」


風伯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風伯」,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風伯: 出土於《升天圖》東壁,是一裸體神人,僅著「丁字褲」,長發後飄,右手攥一口袋,向前狂奔。《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根據資料,善於奔走開道的「風伯」(亦稱飛廉)到南北朝時,已成為中國神話的主要神祗之一。

雨師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雨師」,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雨師:出土於《升天圖》西壁,畫面是一獸身蛇尾的怪龍,龍額頭有一角,鼻頭又生一角,口銜瑞草,臀有火焰寶珠;龍背蹲踞一赤身鬼面神人,雙手捧一水瓶於龍首之上,應該就是與「風伯」對應的「雨師」了。

雷公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雷公」,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雷公:出土於《升天圖》西壁,奔跑中一手引連鼓,一手持椎擊。《山海經》中對雷神有多處記載,「龍身而人頭,鼓其腹」,是為獸形;幹寶《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雷公又變演為獸形。此雷公圖像,動作與道具為漢代制度,其形則不似獼猴,形貌神態一如其它南北朝「畏獸」,亦曾見於東魏茹茹公主墓和北齊婁睿墓。

挾石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挾石」,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挾石:九原崗《升天圖》十數個形象大同小異的畏獸中,亦應各有其名,但目前難以一一對應。唯西壁一畏獸,肌肉發達,用力將一座小山扛舉過頭,顯然是「十八畏獸」之一的「挾石」。它們不是作為個別圖像被獵奇點綴於《升天圖》中,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與其它的形象和內容共同組成了《升天圖》的敘事結構。

仙人騎龍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仙人騎龍」,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仙人騎龍:出土於《升天圖》東壁中部,畫面為鹿頭獨角馬蹄鳳尾的飛龍之上,一仙人裝束的男子,騎於龍背,衣帶飄舉,神態安詳。有專家認為,此圖即是墓主人靈魂在飛升途中的寫照。

仙女騎鶴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仙女騎鶴」,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仙女騎鶴:出土於《升天圖》西壁中部,畫面為一隻碩大的天鵝狀神鳥,渾身雪白,尾羽翹卷;其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裝束的貴婦,容貌雅致,螺髻並立,袖帶飄舉。位置與對面騎龍男子相若,判斷此圖應該是描寫墓主夫人與夫君一道靈魂升天。


畢方

▲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畢方」,圖片來源:渠傳福提供

畢方:出土於《升天圖》西壁前端,上半身已被耕土層破壞,下半身畫面也破碎褶皺,但明顯可見是一隻獨腳怪鳥,即《山海經》記載的「畢方」。傳說畢方為黃帝衛車之神鳥,也有說為致火之妖物,俗稱火鴉。(採訪、撰文/孟憲暉,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部分內容來自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

上海博物館 | 2017年11月29日-2018年3月4日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山海經》神獸

👇

疆良

風伯

雨師

雷公

挾石

仙人騎龍

仙女騎鶴

畢方

📒

留言區互動話題

👇

壁畫中的《山海經》神獸,你最喜歡哪一個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在滬亮相 上博曾拆除玻璃門運送文物進展廳
    原標題: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在滬首亮相  據《勞動報》報導,由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今天起正式向觀眾開放。  本次展覽籌備近三年時間,是上海與山西兩館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成果。
  •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在滬亮相 上博曾拆除玻璃門運送文物進展廳
    原標題: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在滬首亮相  據《勞動報》報導,由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今天起正式向觀眾開放。  本次展覽籌備近三年時間,是上海與山西兩館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成果。
  • 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
    2017年12月「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拉開帷幕,展出了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
  • 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
    2017年12月「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拉開帷幕,展出了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
  • 山西古壁畫何以走出庫房,成為2017年國內文博展的熱點
    2017年國內博物館展覽的一大熱點便是山西壁畫。4月,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了高精度等比例複製的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同一月內,「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11月末,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
  • 《山海經》的神獸,很多都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藏得很深
    《山海經》的神獸,很多都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藏得很深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正好莫高窟最開始是建立於16國時期,並且經過多個朝代的擴建,這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群體
  •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日前在滬開幕
    北朝,我國已在木結構建築中使用斜拱;金代,人們就喝上了冰鎮酒;元代,刀削麵在山西地區已頗為流行……國內規模最大的壁畫藝術原作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
  • 「壁上風神,驚世華彩」:兩百平方的北朝壁畫昨起山西展出
    繼2017年在上博舉辦「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集中展示北朝壁畫之後,澎湃新聞獲悉,2019年12月12日至2020年3月12日,山西博物院舉辦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正式對外展出,其看家北朝壁畫盡皆亮相,包括婁睿墓壁畫、九原崗墓壁畫、水泉梁墓壁畫等,首次將北朝墓葬壁畫最高水平作品大規模展出,使今人得以一窺1500
  • 山西藏家捐獻44幅明清寺觀壁畫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圖)
    中新網太原1月27日電 (記者 胡健)27日,山西收藏家田亦軍王珏夫婦向山西博物院捐贈的44幅明清時期寺觀壁畫在該院展出,他們的捐獻填補了山西博物院地上建築壁畫藝術的藏品空白。2015年,田亦軍王珏夫婦將壁畫捐獻給山西博物院永久收藏,在文保專業人員歷經兩年多的保護修復後,這些壁畫終以展覽的方式呈現。
  • 高科技手段復原山西墓室壁畫,重現1500年前王者奢華生活
    這樣一位大人物的墓葬中會有多少傳世瑰寶?1979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位於太原市南郊王郭村的北齊東安王婁叡墓,發現陪葬品幾乎被盜一空,但包括墓誌在內的大量文物仍在,最寶貴的則是墓中面積達200平方米的壁畫,內容豐富,精美絕倫。墓室壁畫分欄繪製,有仙人神獸、墓主夫婦、僕眾侍衛、鞍馬駝隊、樂隊儀仗等,墓主人在世時的優渥生活一一入畫。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2017年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了「山西博物館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遴選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12組代表性壁畫(北朝的3組壁畫分別為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宋、金、元的9組壁畫分別為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陽泉東村元墓、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五臺縣陽白壁畫墓
  • 北齊壁畫巔峰之作首次大規模「裸展」,山西將展「壁上乾坤」
    12月12日,「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將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澎湃新聞獲悉,這是繼2017年在上海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集中展示北齊壁畫之後,北朝墓葬壁畫的巔峰之作的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
  • 直面北齊壁畫之美:上博拆門而迎的山西古代壁畫展開幕
    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在上海開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展覽海報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在開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覽是兩館合作的結果,作為遊牧和農耕文化的交匯地山西擁有很多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其中寺觀壁畫24000多平米,山西博物院院藏1000多平米墓葬壁畫,此次來到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有180平米,這些壁畫比捲軸繪畫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文化和歷史。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2017年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了「山西博物館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遴選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12組代表性壁畫(北朝的3組壁畫分別為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宋、金、元的9組壁畫分別為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陽泉東村元墓、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五臺縣陽白壁畫墓
  • 上博「山西壁畫展」布展先睹為快,墓室復原宛若身臨其境
    編輯 陸林漢(02:22)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將於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此次展覽以「天似穹廬」和「人亦黃土」兩部分展出北朝和宋金元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全部展品目錄見文末),其中第一部分「天似穹廬」部分展出的三件北朝壁畫分別來自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
  • 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山西博物院今展「古韻新生」
    北齊九原崗墓葬壁畫去年底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引起較大影響,而從今天開始,含有這一巨幅北朝墓葬壁畫發掘修復的展覽山西博物院「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今天開幕。另外,北齊水泉梁壁畫墓、九原崗壁畫、晉城金代磚雕墓兩座大型墓葬的復原場景是首次在山西公開展出,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則重點展示出土漆木器的保護,而這些均為近年來山西文物保護方面的最新進展。展出文物9月13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山西博物院承辦、全省19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的「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一層開展。
  • 「山海經壁畫」首次亮相山西
    11月25日,山西文博集團與《軒轅傳奇手遊》首次合作推出的「山海經壁畫」首次亮相山西,讓廣大手遊愛好者切身感受千年文物壁畫的神秘力量,沉浸古老東方色彩的錦繡畫卷。  山西文博集團積極嘗試物數據的科技轉化面向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數字創新讓傳統壁畫文化煥發新生,激發青年創意、探索數字文博,推動傳統文化與創新創意深度融合。
  • 山西古代壁畫,究竟有多牛?為迎接一幅畫,上海博物館把南門拆了
    2017年,上海博物館為了一睹山西壁畫風採,特別開展了以「天似穹廬」和「人亦黃土」為主題的山西壁畫展。兩部分展覽共展出了北朝和宋金元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在89件墓葬壁畫中,代表北朝時期的僅有3幅,十分珍貴。不僅在本次展會十分難得,甚至在全國範圍內都彌足珍貴,可以說是展覽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