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康熙即位,在他的統治下清朝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富庶的國家。這樣一位開創盛世的明君,他的兒子們也都是能文能武,治國安邦之才。康熙一生有24個兒子,正因為康熙兒子太多,又都非常優秀,在立儲問題上才會出現「九子奪嫡」的場面,對於最後是不被眾人看好的四阿哥,胤禛即位的原因一直是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胤禛為何能力壓群雄,成為最後的贏家。
自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廢後,眾多皇子覬覦皇位,正式開始了九子奪嫡的場面,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故,胤禛繼承皇位,九子奪嫡才落下帷幕。這期間經歷了近14年,我們以1712年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廢作為時間節點,將九子奪嫡的時間分為兩段來分析。在胤礽二度被廢之前胤禛還只是雍親王,這時的胤禛喜好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未正式加入奪嫡。而在康熙晚年挑選繼承人時,胤禛這段遊山玩水的生活反倒是成了他自己的加分項!
胤禛在這段遊山玩水的生活中創作了大量詩作,之後還被整理收錄成冊,也就是《雍邸集》。「夢想回思憶最真,那堪夢短難常親」「春惹遊蜂窺幾席,濃燻舞蝶傍簾櫳」這時的胤禛只是一個寄情山水、失意不得志的王爺。胤禛從小遠離生母寄養在皇后佟佳氏身邊,這使胤禛年少老成、生性多疑。康熙曾言胤禛「為人輕率,喜怒無常」,不被父皇喜愛的胤禛,自然沒有資格加入奪嫡大戰中。而當時二阿哥為嫡長子身份高貴,大阿哥負有軍功,八阿哥溫潤寬厚頗受朝中大臣的支持,勢頭均是一片大好。胤禛只能是消了奪嫡的心思,繼續做懶散王爺。但在1708年發生的幾件事讓胤禛有了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1708年康熙帶皇子遊巡塞外,大阿哥胤禔向康熙控訴皇太子胤礽截留蒙古貢品、縱容內務府總管大臣勒索手下,等諸多越位之事,康熙因此暴怒,認為胤礽代俎越庖行皇帝之事,遂下令廢除其皇太子位。而胤禔多年來受胤礽壓制,見胤礽被廢便上書直言應該處死胤礽,康熙暴怒尚且不願傷害胤礽,而胤禔卻對手足兄弟如此殘忍,這使康熙對大阿哥非常厭惡。
1708年冬天康熙夢見胤礽生母仁孝皇后,想起和皇后往日種種,對胤礽心生憐愛固有復立之意。康熙在朝堂上詢問眾大臣,立儲選擇何人合適,康熙本以為大臣們會通曉自己心意復立太子。沒想到佟國維等人紛紛推舉八阿哥胤禩。康熙沒想到溫潤的胤禩在朝中結黨範圍竟如此之大,一時間對胤禩心生顧慮。自古皇帝均多疑,尤其是在立儲問題尚不明確時,八阿哥大肆結黨頗有幾分威脅康熙統治的意思。加上之後的「斃鷹事件」八阿哥徹底奪嫡無望。反倒是胤禛因為遠離朝政中心,未有結黨行為,讓康熙對這個兒子重新重視起來。
1712年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廢,胤禛正式踏上了政治舞臺,開始了奪嫡之路。雖然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退出了奪嫡中心,但仍有三阿哥和十四阿哥風頭正勁。三阿哥性格儒雅文採卓然,和朝中眾多文人交好。十四阿哥軍功赫赫,封大將軍王。那麼三人之中為何是最不出彩的胤禛即位呢?這和康熙末年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康熙時期,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擊退沙皇侵略,在顯赫戰功的背後是國庫的大幅度空虛,而且清朝末年吏治混亂,官員貪腐情況頻繁發生,而稅法的不健全更使百姓的生活難以安樂。這時的清朝需要的是一個能夠主持改革,擁有鐵血手腕的皇帝。三阿哥和十四阿哥雖各有所長,但在政治能力上與胤禛相差較遠。這也是康熙最後能選擇胤禛即位的重要原因。胤禛即位後確實沒有辜負康熙所託,嚴查戶部虧空,降低火耗率,實行攤丁入畝,真正讓清朝走向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