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臺灣,大約是在2006年,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年回想起來,很遺憾那幾次沒有去系統地環島遊歷一番,只是胡亂走走。可又一轉念,也正因為胡亂走走,反而更加悠閒自在,品出不少有趣的滋味。
去愛河遊覽,純粹是被這條河的名字吸引。感覺若是倘佯愛河,仿佛就會沐浴愛的懷抱。那次去的時候已經黃昏,初夏,南部的氣溫不算很高,但真是蠻熱的。太陽帶著落下前的最後光豔,非常靠近地平線了,遠近的建築,高低錯落,全部染上了晚霞的紅暈,似乎有點閃耀的晃眼。或許是光線被建築遮擋的緣故,色彩變得出現一層明、一層暗的交替。我過去的時候,也許正是下班時分,路上行人都匆匆趕路,大概都是要回到自己愛的家園。於是這條愛河,反倒因此安靜起來。
愛河邊上人不多,也就幾個和我一樣的遊客,三三兩兩,有一點點落寞的樣子。我心裡孤疑一下,出名的愛河不應是這個樣子的呀。
愛河從高雄縣城的仁武鄉起源,其流經的幾個地區是三民、左營、鼓山和鹽埕,主要的作用是用其河水灌溉農田。我沿著河邊走,偶有見一兩對情侶牽手而過,心想不知道他們是否要來沐浴愛河還是只是經過。不久,走到遊船售票處,整個河面上看不到一兩條船,我有些遲疑。賣票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太早,來的人少,等夜深了,人就多了。也好,正好能圖個清靜,整條愛河似乎都是我包下的。
上船前,要走過一條木棧道,走下幾級臺階,有條船已經在等了。只見小小的木條上也寫著「愛之船」。坐上去,就開船了。可惜是用引擎發動操縱船隻的,沒有划槳的詩意。望一望暗淡下去的河面,心說也難怪,用人力划槳的話,雖然河不算很大,估計船夫也會累虛脫的。
船緩緩而又穩穩地向前,不急不慢的,速度剛好。發動機突突的聲音混著河水譁譁的聲音,還算和諧。天黑下來了,偶爾有一點點的風,卻並不涼爽,好在氣溫不算太高,熱,也不至於難受。華燈初上了,看著兩岸的街景,雖然比起自己熟悉的外灘,那種燈紅酒綠的璀璨來,愛河明顯要樸素得多,但卻有種素靜拙樸的美。夜色把河水也染成了黑色,但更多的是反射著月光和燈光的照射,斑斕地隨著船一起晃動。我沒有和行船的大叔講話,他也不講,沉默地顯出一臉滄桑。只是過橋洞的時候,他會提醒我坐穩,這時他會拿起槳,好像要把把方向。
過橋洞前,望見橋上有一對情侶,頭碰在一起,看不清臉和表情,雖然燈光很亮。橋墩突出的欄杆上竟然停著一排鴿子,聽到它們咕咕地叫著,不知道是不是求愛求偶的呼喚。很快過了橋洞,才開口問大叔這叫什麼橋,他告訴我說是高雄橋。仿佛惜字如金一般,隨後他繼續沉默,我也只能靜靜地欣賞著夜色,耳邊偶爾飄過幾聲閩南曲調的音樂,悠遠又似有若無。
天上的星星都出來了,稀稀疏疏散在黛色的天幕上,地上岸邊的情侶也稍微多了起來。看來這就是談情說愛的地方,我突然又想起兒時看到的外灘情人牆,那個密密麻麻的一對接著一對的景象,很是嘆為觀止,這裡的愛河反而清淨得多了。
很快又過了中正橋和七賢橋的橋洞,形狀高低都變化不大,看來這些橋的設計相似。這樣一整條線路下來,標準的遊河遊程就結束了。上岸後,我的任務是覓食,好在臺灣吃的地方太多了。 當年我還沒有吃素,找食很方便,比如臺灣的牛肉麵我就很喜歡,85元(新臺幣)一碗就很滿足,還有阿婆冰。沿著河邊往回走,看到一個愛河的標牌,覺得有些敗筆,彩色的大大的英文字母做成兩行,構成LOVE的雕塑樣子,立著,既無美感,也無藝術性。
後來兩次去臺灣,也都去了高雄,但再也沒有到愛河,似乎有些淡忘。後來回想起來,覺得有些烏龍,我遊愛河,原本潛意識裡想多增加一點愛的因緣,哪知很久之後才知道,那愛河的名字卻是一個美麗的誤打誤撞,嚴格說來,可算是以訛傳訛了。上世紀的四十年代,一場颱風颳走了河邊「愛河遊船所」標牌的後三個字,加上痴男怨女在此殉情,愛河之名便在記者筆下流傳開來。幾十年來,成了高雄的知名景點,也是遊客的必到之處。
直到我以後去了英國領事館的舊地,才知道愛河原來的名字是那麼響噹噹,而且充滿臺灣氣息,它叫「打狗川」(按閩南話的發音)。
無論如何,作為高雄的母親河,愛河依然是初到臺灣的遊客值得到此一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