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舒懷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
- 疫 情 之 下 -
2020年1月23日,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公告,23日10時起,武漢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這是控制疫情的必要措施。然而,這也給那些需要每天出行的人,尤其是奮戰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帶來了挑戰。
1月24日下午2點12分,武漢市民高宇發現這一問題後,沒有猶豫,當即就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信息:「有自願免費為醫護人員提供車輛接送服務的,速度聯繫我。有較高感染風險,請考慮好。不敢的,幫我轉給敢的人。我微信電話同步,求幫轉。高宇:****。滿屏加油挺住的各位大神,我敢,你們誰陪我一起?」
他人生中最特殊的春節開始了……
1.大年夜,變身「騎士」高宇,生於1975年,武漢一家4S店的一名管理人員。1月24日,看到交通癱瘓後,很多醫護人員一上班就是八個小時以上,下班了卻不能及時回家休息,有的甚至要走路一個多小時上下班,他坐不住了,決定上陣。
當時,武漢的志願者車隊建了三個微信群,分為武昌、漢口與漢陽三個區域。高宇家在漢口,於是就進入了漢口群。進群後沒多久,高宇就接到了第一單需求,接送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一位急診科的護士下班回家。
他戴上口罩,穿上雨衣,套上手套與頭套,架上護目鏡,啟動自己的艾瑞澤7,喜慶的紅色,開了三年,沒毛病。愛車轉為拉力車,早已做完消毒,駛出小區,進入愁雲慘澹的江城街道。
送達醫院,他打開窗子,吹散病毒。第一單結束,自己家也不敢回,就在車裡坐著。忽然,微信叮咚一響,原來是剛剛急診的醫生給他發了30元的紅包。但高宇拒絕了,「我是義務接送哈。」
隨後,他開始返程,來到漢口火車站的家,剛要準備停車。三點半,電話來了,是他的一個交警朋友。微信視頻那頭聲音焦急,「高宇,我正在附近路面執勤,有一個從外地回武漢的醫生,出了漢口火車站,在路邊攔了一個小時車,攔不到。我請示了領導,本來想送他,可是領導沒批准。這不,剛好看到你接送醫護的朋友圈,能不能過來接送下啊?」
高宇迅速將艾瑞澤7調轉,找到了朋友與醫生等待的位置。上車的汪強有點兒疲憊,也有點焦急:「謝謝,我去蔡甸人民醫院。」高宇跟他攀談兩句:「家是哪兒的?醫院那邊發熱多不多?」汪強對高宇說:「我是蔡甸人民醫院的。本來準備在合肥老家吃年夜飯的,沒想到下午就已經收到了火神山要建設的消息,於是馬上趕回武漢。正好我們蔡甸,正在抽調力量,而蔡甸人民醫院很可能是被抽調的重點……」
大年三十,街道上似乎沒有一點氣息。從漢口火車站到蔡甸人民醫院,二三十公裡樣子,車內漸漸安靜下來,車外是平遠的路,絲毫不用擔心堵車的狀況。
40分鐘,車停了,汪強對高宇表示感謝。高宇讚嘆:「這個醫生相當不容易,好不容易過年了,除夕夜都不能在家吃飯,得趕到醫院救治病人,太偉大了。」此後,兩人再無聯絡。那這個醫生後來有沒有去火神山?高宇也不知道,「開車送人是我的事情,其他的,我哪兒知道呢?」
下午5點12分,高宇從蔡甸趕回漢口,接第三個醫生回長港路的家。醫生告訴高宇,他一個N95口罩戴了一個禮拜。因為不同科室有不同的量,防護資源不足,他們越發危險,只能拼自己的抵抗力。聽罷,高宇這個大老爺們,邊開車邊流下了熱淚。
隨後,他又接送了兩次醫護人員,橫跨江漢、江岸、漢陽、武昌、蔡甸幾個區。等到送完當天最後一位乘客,已是晚上6點多。他給自己的艾瑞澤7加滿油,卻不知接下來該去哪兒。
疫情剛開始確定,整個城市在全力備戰,空氣中瀰漫著恐慌、緊張的情緒,這個春節完全沒有往年的氛圍。高宇擔心自己有感染的風險,同時也不想讓家人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而擔心。大年三十的晚上,高宇決定不回家吃年夜飯。反正他回家吃晚飯的日子本來就少,家裡的父母也不會懷疑,單身一個人的生活容易搞定。
令他感動的是,他的朋友江漢交通大隊付勇隊長得知他沒有回家吃年夜飯,連忙煮了餃子送給他,高宇開車回小區停車場,吃了這一碗特別的年夜飯。
晚上7點45分,他接到了一個女護士的單子,「明天七點出門,大概八點上班。」高宇回復,「準時來接。」
空蕩蕩的街道,沒有鞭炮齊鳴,沒有鑼鼓喧囂,很安靜的夜晚,回到家中,過完了十二點,陰曆年裡,他45歲了。
2.城市之光,一起逆行1月25日一大早,高宇將自己的防護裝備做了升級,將帽子換成了摩託車頭盔。
6:51分,他提前到達約定地點,開了雙閃等待醫護。送到中心醫院後,醫護一定要送個口罩給高宇。高宇堅決不要。結果,她偷偷扔到了高宇的車上。
接著,他接到了一對母女。媽媽在同濟,女兒在古田路四醫院上班。她們在路上走了快一個小時,才聯繫到高宇。沿途的空的士,一聽說是要去醫院,都不願意載她們。高宇將兩位先後送達。
晚上9點35分,他送完最後一位醫護,厚著臉皮讓朋友下了一碗麵。等車子即將到達時,他叮囑朋友:「我不進小區了,你把面放在我車前蓋上,不要跟我講話,有話微信說……」江湖夜雨,燈火闌珊,他吃完了這碗「最好吃」的面,一口不剩。
1月26日早上,群裡有一個護士昨夜叫車,她要從古田二路到蔡甸中法醫院。
高宇接到了她。車上,護士袁凌純感慨,封城後,沒有了公交,一個人上班要走三個半小時,而她單位一個同事,更是走了四個小時上班。
高宇說,「這也太遠了吧!」袁凌純說:「可是,必須去啊!如果不去的話,別人下不了班,我要去接班的。」
高宇沉默了。
送達後,高宇說:「你要是下班不方便,可以群裡叫我。」當夜,高宇護送袁凌純回家。原來,她是同濟醫院的,這天在中法醫院參加培訓。
時間一長,高宇就發現了醫護人員的痛點。為了解決醫護人員的上下班難題,醫院設定了固定班車。但是,上下班只有一趟,行經線路與站點停靠時間都是固定的。如果要趕班車,醫護人員就要步行到集合地點,有的離家會比較遠,甚至有七八公裡。而且,上班是統一的時間點,高宇只能接到一二個,下班就很難一致了。但是,下班時間又比較靈活,他一個人可以載幾個人回去,前提是,只要對方願意等。
每日出門,高宇會在車裡儲備些許酸奶、點心、麵包等,肚子餓了,就吃一點。晚上回家,則有媽媽做的晚餐,簡單熱一熱,吃飯完,他又開始處理群裡的消息,定好明日一早接送醫護的人數與行程。
原先的群是分區域的,高宇發現這對跨越武漢三鎮的醫護人員上下班不利,於是他乾脆建了一個群,不分區域遠近,無條件地接送。很快,大群滿了,為方便管理,又分了兩個小群。一個是醫護人員,另一個是司機。這樣,他實現了醫護需求與志願司機的一一對接。沒過多久,醫護群就達到了三百多人。
2月4日,上午8點6分,他看到消息,有個年輕的男醫生劉羽,從漢口姑嫂樹到武昌省婦幼醫院,叫不到車。當時,他剛送完另一個醫生,發現群裡有消息,趕緊聯繫對方。劉羽說:「我發了群消息,等了許久,看到沒有人載我,現在已經騎了個摩拜,上了二環線,準備騎車過江。」高宇讓他把位置共享打開,馬上開車去二環線解救他。8點16分,在二環線上,他接到了劉羽。劉羽將摩拜單車放到路邊,坐到了後座位上,趕赴醫院。
晚上9點半,武漢十一醫院,高宇接到了一位剛下夜班的特殊醫護人員。「向這位主動申請來支援武漢的四川廣源醫生致敬,她說武漢人之前支援過汶川,她應來報答武漢人。」
除了接送醫護人員,他的業務還有送防護服、醫療器材等,簡直無所不包……
3.漢口「老杆」的原則這已經不是高宇第一次做愛心救助活動了。
高宇是個漢口老杆,今年45歲。他喜歡攝影,從最起初的拍婚慶,到進入職業圈子,已有十年。不過,他更愛的是越野車與摩託車,在武漢的越野與摩友俱樂部,小有名氣。
「老杆」,是由武漢流氓話「老槍」演變而來,指的是漢口原住民中的中年男人。高宇面相顯得老成,「朋友多、講義氣、有面子」,可叫老杆。武漢民俗學家葛亮說,比「老杆」年輕一點的是「竹杆」,再老可叫「老蔑皮」「老豁皮」。有人說,武漢的「老杆」,比魔都的「老克拉」多了嬉笑怒罵的務實感;比霧都的「袍哥」少了混跡社會的老規矩;比帝都的「老炮」更服膺生活的真相。大抵差不多。
高宇出生在老漢口的高知家庭,家裡有一個姐姐,已經嫁人。媽媽是位老醫生,吉林人,先後在解放軍野戰醫院、中山醫院等工作。父親是武漢人,高級建築工程師。作為醫生的家屬,他心裡自覺就負擔著一份責任。
在朋友眼中,他頗有俠氣。2016年夏,高宇的車友與愛人在路途中,不小心翻車掉入了灌木叢生的山崖下。當時,他正在武漢上班,看到消息後,馬上從武漢趕去大悟娘娘山。到達現場,幾個消防官兵將車友的愛人用擔架抬了上來,行將耗盡體力。旁邊圍觀了許多人,卻無能為力,只能幹等著。高宇二話不說,喊一聲「讓我來」,身上捆了繩子,趕緊下去。他與另外三個消防官兵,將受傷的車友一起抬了上去,骨折的地方因而能及時送到醫院施救。
2017年夏,武漢雨季,湯遜湖發生洪水。一個傍晚,玩車的群裡,一位車友老家緊急求援,他的老家在武漢郊區的新洲鳳凰鎮,水災影響到了城鎮生活。高宇看到了,馬上與幾個朋友一起號召捐款,第二天早上,就趕去超市買食物與物資等。一行人,十幾臺車開過去,解了災區的燃眉之急。
作為一名「老杆」,因為個性直爽,喜歡張口就噴人,朋友送他一個外號「噴子哥」。2019年9月,武漢市發布「最嚴禁摩令」,擴大摩託車禁行範圍,禁止摩託車進入三環線……然而不久,知音號上舉行了一場41對的集體婚禮,遊輪上擺放著幾十輛摩託車。高宇開懟了,「這不就是明令禁止,卻公開違反嗎?還有臉大肆宣傳?」他認為,知音號屬於一環以內,而結婚不屬於緊急公務。經過這一噴,眾多網友支持他,有那麼幾天,他一下子成了網紅。
封城後,加入解救上下班困難的醫護人員志願者行列的他,不是空有滿腔熱血,而是有著自己的「資本」。
2007年,他集中鍛鍊過半年,身體一直很健康,用他的話就是「基礎打得好」。他的微信頭像都是與摩託車的合影,平頭,眼神銳利而堅定,潔白幹練的T恤衫,坐在草地上,背後是敦實的摩託車。平時,他喜歡跟摩友們一起騎長途摩旅,高速800公裡,國道500公裡,他都跑過。「經歷過長久摩託駕駛的人,再開汽車,就要舒服很多了。沒得比!」他的口氣雲淡風輕。
接送醫護人員最早的一周,高宇每天只能睡三小時,五六點出門,等到睡覺已經是凌晨三點。他回家就比較晚,還要處理群裡消息,白天也很少睡,接送醫護到第三天時,精神頭就不太足。二十來天的接送中,有兩天的中午十二點發困,他就打電話給醫護,「不好意思,你另外找個人,我要休息下。」隨後,他在車上咪半小時,繼續投入到戰鬥中。最多的一次,高宇一天接送了二十多個醫護人員。
並不是每一個志願者都有他的健壯體格,也並不是每個志願者都有一顆無私的心。
時間久了,高宇發現,有的志願者不願意接社區服務中心,有的人是有條件的,收費不說,更是「遠了不接,早了不接,晚了不接,小醫院不接,男的不接」,而他的原則是「不管多遠,只要等我,我就去」。
高宇記得,他接的最長的一個單子,跑了70公裡,是從武漢最西邊的東西湖十三支溝,送到左嶺的120醫護急救站。這個120的護士,是幾班倒,先上兩天兩夜班,再休息三天。
高宇的舉動也感動了很多醫生,有的坐高宇車的醫生會給他帶一份早餐,牛肉麵或者熱乾麵或者油條,有的會送他一副口罩,或者一盒牛奶,提醒他注意身體。有幾個護士曾給他私下發紅包,但是,高宇全部拒收了。他對她們說:「我只是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不想讓你們上下班步行,不想讓你們騎單車。」
每一趟接送之後,他會用裝了75%酒精的噴壺,把車子全部噴一遍消毒,然後開車門通風三十分鐘左右,再去接下一單的乘客。
從早上忙到晚上九點半才算完畢,回家媽媽已經熱好了飯菜。進門前,高宇把防護服脫掉、口罩摘下處理消毒。為了安全,這些天他一直把自己和家人隔離開來。
4.我不是英雄,也不是聖人「你建個平臺才三百人?我建的三個微信群都千把人了,我和你有什麼好規劃的,你是為了賺錢,說那麼好聽幹啥?你的平臺好用你自己用,平臺再好,人是不是不用司機開車送?用平臺送?三點半你的平臺能出車不?」2月5日,高宇狠狠地懟了一個邀請他加入的平臺推廣人。
起初,他找了幾個女志願者幫忙處理群裡工作,可以更快對接醫護人員的用車。等到晚上回家,他就來接管。然而,因為工作繁瑣等,志願者先後退出,只剩下高宇自己管理全部。接送醫護,他有自己的審核准則:1、發工作牌照片(或其他證件照片)。2、車上和他合影(眼睛看鏡頭,避免說偷拍)。以上兩點做不到,不好意思,請另外找車。
2月4日,高宇接到一位護士,上車後他要求拍個合影。護士一直低著頭,高宇道,請把頭抬起來。她問,為什麼拍照要抬頭?高宇說,怕說我是偷拍的。然後,她抬起了頭,扭向了窗外。接著,高宇叫她下車。她問,為什麼?高宇道,我累了。她又問,那我沒車怎麼回家?高宇說,我怎麼知道。然後,他當她的面刪了照片,她又要高宇刪了她微信,並檢查手機相冊(怕他存了)。高宇照辦。然後,她下車了。
對此,高宇有自己的道理,「我不是英雄,也不是聖人,我只盡義務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個人做這個事情,個人定了這個流程,而且我也不需要解釋。為什麼要拍合照,能接受的,就送,不能接受,自己想辦法。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脾氣不好,所以不要認為我有多好,我也不會在意旁人怎麼看我。」
5.一場疫情,世間百態
2月3日,志願者何輝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一些志願者很傷心。事實上,面對新冠狀病毒的肆虐,當時最早一批的志願者,能夠堅持下來的也少了,新加入的志願者也在後浪推前浪。
對於何輝的去世,高宇表示惋惜,「他可能之前就感染了,只跑了兩三天的車子。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怕感染新冠肺炎,其實我想說:我這種沒心沒肺的人,沒有肺,拿什麼感染?當然不怕了。」志願者們相互間比較獨立,各接各的單子,不是一個整體,只是殊途同歸。
對於社區,高宇是既理解其人數少難辦事的苦衷,又恨鐵不成鋼。政府下發文件,要求社區宣傳優先安排接送醫護人員,結果,不少社區做不到接送醫護人員。有的不但不送,還把高宇的電話直接給醫護人員。高宇找對方理論,原來因為怕感染,司機所在的公司不允許派到社區的司機接送醫護人員。同時,又拍照拍視頻宣傳在社區接送醫護人員……
高宇憤憤不平,「拿了錢不幹活還想聽大家的讚美,然後我們這些非各大公司平臺的傻子司機去接送,還直接把我的電話給醫護人員。最搞笑的就是,漢陽某社區自己有車不安排,社區的工作人員聯繫我一個住江漢的,要我幫接送,我是看在醫護人員造業,送了,還是從漢陽送盤龍城。這些事,社區幹部有點無奈,社區壓力大,根子在那些拿了錢的各種車的平臺,平臺靠這賺錢,還想趁機會露臉打廣告。」
令高宇心灰意冷的時候不止這一次。
2月4日晚上,他接到了一個護士跟他談價格,而原因是其愛人想省一點點油錢。他怒了,「我每天起早貪黑不吃不睡為什麼?為了當英雄?為了一聲謝謝?為了騙醫護人員一個戴口罩的合影?我是冒著生命危險啊,包括我父母的生命啊!你自己有車不想開車送老婆就算了,你連錢都想省?其實我送了這麼多天,我早看出來了,哪一個小區都不便宜,但凡結了婚的,家裡肯定是有車的,就算有些家裡有特殊情況,但是有車不開等著我們免費送的一定還有。但是我不想說,我還是能送就送,裝個苕(武漢話,傻子)。」
於是,他開始對每位用車人員多花點時間了解情況,確保每位是真的需要用車。
2月5日,有好心人提醒他,「高宇兄弟,武漢疫情比我們想像的嚴重。上次你送的那個醫生2月1日被感染了,目前醫院床位緊缺,都吃藥在家自行隔離。你一定要引起重視,注意防護啦!」隨後,他拍了一段自拍視頻,發到朋友圈,「萬一我掛了,你們可以看一下我最後的樣子。」
這天,他所在的小區貼出公號,「我們小區現在有發熱病人5例,已送走一個,這六例分別是……」高宇看了下,還好,沒有他所在的單元。
6.沒有情人的情人節早在1月25日中午,在得知高宇接送醫護之時,高宇的母親表示了強烈反對,「你要做什麼?你在家裡不出去,就是對抗病毒最好的方式。你不要好心幫倒忙,就聽一下我這個當了一輩子醫生的媽媽的話吧!」高宇回覆:「我沒事,我抵抗力好。」
後來,看著高宇固執不變,高宇媽媽就沒有辦法,攔不住,也就隨他去了。
其實,在參與接送醫護人員之前,他就做了最壞的打算:「我就是抱著肯定會被感染的心態來做這個事,就是說假設我最後被感染了,但我不會有生命危險,我是可以被治癒的,所以我不害怕。」
2月6日下午,媽媽感冒了,家裡沒人照顧做飯,高宇只好暫停出車。他下廚炒菜,照顧媽媽。他自嘲,「開得一手好車,扯得一手好皮,下得一手好面。」
12號,母親感冒病癒。缺席5天後,看到志願者車隊開始減少,他決定再次逆行,王者歸來。「兄弟們堅持兩天,這幾天車子越來越少,你們辛苦了。我馬上歸隊。」
這天,高宇遇到了一位「違約」的醫護人員。中午兩點多,他接到了亞心醫院護士方玲的約車,晚上六點左右出發,返回漢陽七裡廟家中。結果,高宇送完上一位護士人員後,提前到。到了六點鐘,方玲打電話不接,微信不回。一直到七點四十,又有一個護士叫車,他只好抱歉。「我只能走了,不能讓下一個也等。」後來,方玲聯繫到他,對他表示抱歉,剛剛一直在加班。高宇開玩笑,「剛剛放我鴿子的,現在我再從礄口去沌口接她。虐我千百遍,如初戀。」
2月14日凌晨轉鍾,與往年鮮花美酒飯局種種浪漫不同的是,疫情下,同守一室的夫妻戀人依偎著,同城卻不能彼此相見的情人們(哪怕是隔離者)通過電話、視頻形式開始「雲約會」。年已45歲的高宇依然是過著單身一人的生活。他曾有過不合適的愛情,但「因為窮」,且將積蓄都奉獻給了摩託與車子,買不起房,始終沒有進入婚姻。
他感慨,「情人節辦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安排給蒲江捐贈車輛的通行證蓋章,又迎來了一個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4點50分起床,5點一刻出門,天色依然是黑漆漆的。5點29分,他在解放大道接到了一位,還要等待另外兩位醫護的前來。5點54分,先送到武漢市一醫院。6點13分,送到漢陽醫院。
他將腦袋用黑頭套包裹起來,戴上帽子,半個白色口罩露在外面,只留兩隻眼睛與小半個額頭,有點兒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中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樣子。
其後,在接送醫護人員的空襲,他還抽空為江漢大隊給蒲江捐贈車隊的司機們開通行證明蓋章,並將車隊送到岱黃高速入口,看著這一隊運送救援物資的車輛駛出,有一位一線警員默默地向所有援助武漢的同胞們致敬。
這天,他的軌跡遍布武漢多家醫院,有一醫院、漢陽醫院、兒童醫院、中山醫院、同濟醫院、武漢紫荊醫院、四醫院、六醫院,而接送醫護人員達十餘位。
傍晚六點,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雪藍色預警:預計2月14日20時至15日20時,遼寧中東部、吉林東南部、山東北部、湖北東北部和西部山區、安徽大別山區等地有大雪。
暗夜漸深,外頭開始狂風怒號,電閃雷鳴,似乎要將天地劈開。高宇總結道,「今天任務完成的不錯,明天早上一點不到起床出車。我不相信官宣的24小時待命,我只相信我自己24小時出車,我從不待命,直接出車。」
2月15日一大早,武漢城區,雪花紛紛揚揚,天地為之一新,道路滑凍,行駛分外小心。
中午12點3分,武昌區南湖長虹橋,高宇接到一個女護士,「她每天騎一個半小時自行車上下班,今天下雪,不能騎車。」二十二分鐘後,他抵達仁壽路社區衛生服務站。這裡,高宇接送過十幾號人。
高宇說,各大平臺都在服務醫護人員,但並不能夠覆蓋全部人群。譬如,最大的網約車平臺滴滴,其接送醫護方面,像同濟協和類的大醫院有500個名額,一般醫院有200個名額,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屬於三不管地帶,不僅沒有名額,志願者也不太願意接。
夜色裡,雪依然在下。高宇仍然在路上。空曠的街道上,武漢大道兩側的高樓閃耀著血紅色的通體的燈,上面用黃色字體寫著「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2月15日晚上,風雪夜歸。9點45分,他在群裡@所有人,「明天早上6點20分準時在武勝路四醫院門口集合上車,過時不候,收到請回復。」很快,群裡有4個醫護人員先後回復「收到」。高宇自我嘲諷,「硬生生把自己從一個黑的士玩成了黑巴士。」
2月16日早上,高宇今天又接到了袁凌純。高宇問:「換地方了?」袁凌純說:「我是同濟本部的,上回是去中法醫院那邊參加培訓。這回到本部,距離上就近一點啦!辛苦你啦!」
如今,針對醫護人員的出行難,政府已經出臺了各種措施,但還是有個別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高宇說,他會一直堅持到醫護人員交通困難問題緩解的那一天。
在今天的武漢,高宇只是眾多默默為抗擊疫情做貢獻的普通人之一。身邊像他這樣義務接送醫護人員的私家車司機不下200人,其中有十餘位在他的影響下,加入了志願者行列。他們說,「高大哥,我想和你一樣。」
(除高宇外均為化名)
原標題:《在武漢一線,他變身最酷的「騎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