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參加深圳廣電集團新聞頻率「民心橋」節目,介紹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抗擊疫情相關情況,並回答聽眾提問。
聽眾:接診過程中,醫院是如何發現並確診深圳乃至廣東省「首例」患者及其家庭?
盧寵茂:深圳乃至全國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上,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醫院的院感防控非常重要,不管不明原因病毒是否來到深圳,我們都應該做好假設,它就是「人傳人」的,這種警覺性與17年前SARS肆虐香港也有關係。當年,除了市民也有醫護人員感染,這其中也有我的同事。
正是基於這種警覺性,1月2日,全院發出提高感染防控級別的通知,全員戴好口罩。1月10日,醫院接診了廣東省和深圳市首個確診病例。通過流行病學史調查,求診的兩夫婦均從武漢回來並且有症狀。11日凌晨,兩位患者轉診至市三院。1月11日,醫院找到並通知了首例患者家庭其他4名成員來院排查。當晚,其中3人在港大深圳醫院接受隔離觀察。1月14日,首例患者家庭中的「婆婆」發病(沒有武漢旅行史),港大深圳醫院聯繫她入院檢查。新冠病毒傳染性研究等待的關鍵人物出現,為後續深圳一系列防控措施的設立提供了參考。
聽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援助皇崗口岸,並駐點深圳灣口岸對往返深港兩地貨車司機進行核酸篩查,其中遇到什麼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盧寵茂:深圳灣及其他口岸是深港兩地日常生活物資的重要運輸通道。為了方便司機篩查,自4月10日起,我們在深圳灣口岸設立了、或者說「複製」了一個小型門診——錄入信息、登記、收費、採樣全流程。即便不在本院內,但是全流程也要做到「零感染」、「零錯誤」、「零等候」。
深圳灣口岸標本採樣工作,最高一天有721人次,平均每天有400人次左右。其中,最大的困難在於香港貨車司機使用繁體字,而我們使用簡體字,這就可能會面臨信息不匹配、信息錯誤的風險。針對這個問題,我院採取多部門合作的方式予以解決。
一是建立並完善標本採集、檢測接入醫院系統流程,確保篩查人員身份信息準確;
二是統籌做好派出口岸工作人員身份信息報關、排班換班、車輛運送、採集耗材準備等後勤保障工作;
三是合理安排院內院外人員排班、並為院內實驗室增加設備和人手,24小時內出具檢測報告;
四是不斷優化現場網絡、通過切換信號源及接入模式等,最大限度確保篩查人員獲得穩定的網絡;
五是通過現場指示牌、媒體渠道宣傳等,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提前告知採樣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篩查人員現場等候時間。
聽眾:作為一家深港攜手合作的公立醫院,深港團隊在這次疫情中如何合作?
盧寵茂:疫情發生以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積極投入抗疫,臨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劉飛龍教授領導的急診科,唐澤君顧問醫生帶領的ICU,黃成輝總經理帶領的護理部,以及其他部門,如呼吸內科、財務部、行政及後勤保障部等部門的通力協作。深港兩地跨境往來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常態,兩地居民每天往返人數高達幾十萬之多。深港公共衛生疾病防控也已經有過不少合作和聯動。在本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其實,醫院內部無論大家來自哪裡,都是齊心協力對抗疫情。
聽眾: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看病,流程、感受、服務和香港的醫院是一樣的嗎?
盧寵茂:流程絕對不一樣,我相信大家也不希望我們醫院照抄香港的流程。在香港醫院看病等候的時間非常長,第一次看醫生可能要花幾個月或一至兩年的時間去等候。我們醫院希望把深圳的效率和香港的醫療技術質量融合起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
聽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什麼性質的醫院?
盧寵茂:我們是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的綜合性公立醫院,可以使用醫保,收費都是根據醫保及廣東省物價局制定標準執行的。醫院的創新之處在於引進了香港大學的管理團隊,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香港的管理和診療理念。
聽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學科設置方面涵蓋了所有科室嗎?
盧寵茂:基本上所有的科室都有。同時,醫院有6個卓越中心,這是根據香港大學六大優勢學科建立的,例如心血管、骨科、生殖醫學、腫瘤中心、器官移植中心、感染性疾病中心等。
聽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人才團隊是怎樣的?
盧寵茂:我們醫院是深港合作醫院,目前有3100多名內地員工,其中包括700多個醫生,1400名護理人員,香港員工每天會來80至100個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醫生。我們還引進了國際尖端團隊,例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中與瑞典的生殖醫學團隊、加拿大的放療團隊進行合作。為了發展為高水平醫院,我們還在內地引進一批高水平人才。
聽眾:掛號費100元,真的貴嗎?
盧寵茂:10元的掛號費,對醫生的專業價值並沒有很好的認可。多年以來醫生經過刻苦學習和訓練,看診一位病人的收費,甚至買不起一杯咖啡。提升掛號費用,也是對醫生專業知識的尊重。
聽眾:門診不打點滴、住院手術打包收費等,為什麼「港大深圳醫院模式」正在被推廣?
盧寵茂:在香港有人問我,從香港的一名醫生來到深圳,轉身為一名管理者,是不是因為我希望找一份比較容易的工作?其實不是,我覺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就像一個很大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中,我們摸索和實踐一套現代醫院的管理制度。我們的「港大深圳醫院模式」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個試驗項目,希望因此可以幫到更多病人。
聽眾:為什麼設置國際診療中心?
盧寵茂:一是深圳有些高收入人群不一定使用醫保,可能會有商業保險,由保險公司幫他們支付費用。他們可以選擇不享受政府醫保。
二是深圳是國際化城市,有很多外籍人士沒有醫保,他們就要承擔所有的醫療費用。國際醫療中心的理念是讓這些有一定經濟能力、不需要國家醫療保險體系補貼的患者,享受醫院的服務。這個差異主要在房間條件等硬體設施上,但是在醫療質量和醫護服務態度上,國際醫療中心的患者和普通門診患者,待遇是完全一致的。
聽眾:成功應對本次疫情,對於深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內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有什麼借鑑?
盧寵茂:這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開業八年,首次成功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為醫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如下方面提供了一定參考:
一是通過駐點深圳灣為往返深港兩地司機提供核酸檢驗服務,積極推進深港聯動防疫,通過智慧醫院建設,為跨境人員提供了遠程查看檢驗檢疫信息的便利。
二是科研突破帶動臨床發展。在這次疫情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診了深圳和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其中,研究團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是通過深港醫療合作平臺,為跨境患者及外籍患者提供醫療服務。2015 年,香港長者醫療券在醫院試點使用,截至 2019 年 12 月,已有逾 1.8 萬人次長者在醫院使用醫療券。2019年 6月26日,香港衛生署正式公布,長者醫療券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點計劃恆常化。
疫情期間,由於兩地通關限制,給不少患者包括跨境長者的就醫明顯造成影響。2 月8日以來,為解決居住在粵港澳大灣區、長期往來深港的跨境居民就醫難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時推出積極措施,面向腫瘤患者、慢性病長者及部分赴港定期檢查的孕婦等,提供特需醫療服務。希望在「雙驅驅動」優勢政策下,未來深港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能進一步深化合作,以造福於民。
聽眾:為什麼醫院中的年輕醫生特別多?
盧寵茂:所有的醫生都是從年輕人成長起來的,要是我們不培訓年輕醫生,就不會有高年資醫生。我們作為一個改革的醫院,在開業時就希望引入一些比較年輕的醫生,這個群體比較容易接受創新,容易養成新的習慣,後續通過我們的培訓,使改革的理念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