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地時間3月23日18時義大利衛生部公布的最近數據,義大利現有新冠病毒患者50418例,死亡6077例,治癒7432例,累計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總人數為63927例。
隨著義大利疫情的持續升級,很多人注意到,中國的一個省份與義大利的聯繫愈發緊密,那就是浙江。
3月16日,中國民航開通了從義大利米蘭至浙江溫州的臨時航班。當天13:50,國航CA082航班載著125位乘客抵達溫州龍灣機場,乘客中大多是溫州、麗水等地的僑胞和留學生。相關部門已對所有乘客進行了健康檢疫,並採取醫學檢查、集中觀察等措施。
3月17日下午,浙江首批援意醫療專家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飛往義大利,攜帶了30臺呼吸機、20萬個口罩,總計9噸物資,協助當地開展新冠肺炎救治與防控工作。
3月18日,中國東方航空派包機送中國政府派遣的醫療專家組赴義大利協助應對疫情,其中包括浙江13名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
2020年3月17日,浙江省組建的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12人啟程赴義大利協助應對疫情。圖源:鄭夢雨| 新華社
「浮雲遊子意,明月故鄉情」,工作人員往浙江援助義大利醫療物資箱上貼標籤。
而浙江省中,麗水市的青田縣備受關注,曾因上千位華僑回國,與義大利一同登上微博熱搜。
2019年年中,義大利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報告顯示,2018年義大利人口持續下降,移民佔比上升,達到總人口的8.7%,其中有30萬為中國人。
在30萬中國人中,約10萬來自浙江青田縣。
那麼,義大利為什麼有這麼多青田人?青田人為什麼會選擇義大利?
文 | 謝芳
1
美麗的石頭,讓世界認識青田
青田縣地處浙江南部,建縣於公元711年(唐睿宗景雲二年),因青田山而得名。
雖然名字裡有「青」也有「田」,但其實山多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可以想像,這裡發展農業有多艱難。
圖為空中俯瞰青田縣小舟山鄉的梯田。
圖為青田縣小舟山鄉梯田中的紅色田魚。
歷史上,青田「無平田衍土以耕,無柔桑良葛以織,無魚鹽商賈之利,無畜牧販賣之饒」,土壤也是「東南之磽壤也」。(註:磽讀qiāo,貧瘠)當地人一直為糧食勞碌,「終歲勤苦而不得一飽」。
青田有句諺語,「青田三件寶:火籠當棉襖,火篾當燈草,番薯幹吃到老」,正是對當地貧困現狀的一種寫照。
困境造就了青田人吃苦耐勞的性格,也使他們不得不外出討生活。
甌江自西向東穿縣而過,直抵商業氣息濃厚的溫州。藉助這條水路,青田人開始走出大山,還將當地特產青田石帶了出來。
註:建國後,青田曾劃歸溫州管轄,1963年開始歸麗水管轄。
圖源:中國自駕地理
青田石為青田縣獨有,位居「四大國石」之首,質地溫潤、色彩斑斕、硬度適中。
註:四大國石為青田石、福建壽山石、浙江昌化雞血石、內蒙古巴林石。
早在宋代,青田石就被用來製作石章;到了清代,雕刻藝術日趨成熟,青田石雕最受歡迎。不少青田人自溫州轉寧波,再到上海、天津、甚至東北等地,一路開店。
圖為青田石雕。
在此期間,有人經由西伯利亞前往歐洲,有人則東渡到達日本。
據青田縣1991年的僑情普查,「清嘉慶二年(1797年),本縣山口鎮陳半山人留國雲,曾攜石雕東渡日本銷售,至今近200年歷史。」
這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的青田石海外銷售記錄。自此,青田人開始走出國門,尋找新的人生。
不過,真正推動大量青田人奔赴異國的,是青田石雕的國際化。
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的國際賽會上首次參加國際展出並獲獎,隨後,許多青田石雕作品被選送參加多場國際展會,如1896年歐洲萬國博覽會、1899年巴黎博覽會、1905年世界萬物博覽會及1915年太平洋萬物博覽會等,在後兩次博覽會中分別獲特別獎和銀獎。
青田石雕由此在國際市場上一炮而紅。
逐漸擴大的歐美市場,造就了一些「在異國發家致富」的故事,吸引著更多青田人奔赴歐美。
著名記者鄒韜奮在遊記中記錄了1933年他在巴黎的見聞:
「據熟悉青田人到歐『掌故』的朋友提起,最初約在前清光緒末年,有青田人某甲因窮苦不堪,忽異想天開,帶著一擔青田所僅有的特產青田石,由溫州海口而飄流至上海,想賺到幾個錢以維持生活,結果很不得意,不知怎的竟得由上海飄流到歐洲來,便在初到的埠頭上的道路旁,把所帶的青田石雕成的形形式式的東西排列出來。歐人看見這樣從未看見過的東西,有的也被喚起了好奇心。問他多少錢,某甲對外國話當然是一竅不通,只舉出幾個手指來示意,這就含混得厲害了!有時舉出兩個手指頭來,他也許是索價兩毛錢,而外國人也許就給他兩塊錢。這樣一來,他便不久發了小財。這個消息漸漸傳到他的本鄉,說貧無立錐之地的某某,居然到海外發了洋財了,於是陸續出洋冒險的漸多,不到十年,竟布滿了歐洲!最多的時候有三四萬人……」
2
天災人禍,推動異國謀生
青田縣自然災害頻發,1912年的大水災致使75604人受災,9000多人死亡,衝毀房屋、田地無數,縣內「人心惶惶,老幼呼號」。
其時正逢一戰,英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中國採取「以工代兵」方式參與到戰爭中。
華工招募條件看起來也頗為豐厚:提供諸如衣服、鞋子等多種生活物資,在赴歐前還會發放20元左右的津貼。要知道,當時北京、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也不過10元至20元。對於走投無路的青田人來說,出國拼一拼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英法協約國共僱傭了14萬到15萬華工,其中英國獨佔10餘萬人,法國則近4萬人。據1922年法國戰爭部統計,在法國僱傭的36941名華工中,31409人來自華北,4024人來自南方,其中,有2000多人來自青田。
圖為一戰期間華工在裝卸貨物。圖源:新華社
青田華工赴法後,主要從事後方服務工作,如搬運物資、挖戰壕、修鐵路等,辛苦勞累還有生命危險,但他們依舊積極努力地完成工作。青田華工葉清元曾回憶,青田人吃苦耐勞,都能提前完成任務,指揮官常常豎起大拇指稱讚。這也為他們留在歐洲打下了基礎。
一戰結束後,對於華工去留,法國政府在一定要求的基礎上採取了本人自願原則。其他地區的華工幾乎都選擇了回國,一千多青田華工選擇留下來,而回國後的青田人有很多又攜帶親屬重返歐洲。這些人由華工轉變為華僑,開始了異國人生。
前文提到的葉青元就與堂哥留下來開了一間小餐館,起初只是一人主廚,一人跑堂,沒想到生意很紅火,半年時間就開始僱傭工人,僅一年時間就攢下不少錢。
圖為1931年,青田華僑張旭明在其開辦的巴黎拉其諾大街11號商店門口。圖源: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浙江僑聯
由於路程近、船費便宜、手續方便等原因,日本在民國早期是青田人理想的謀生之地。一戰期間,日本對華工的需求也很大,直接促進了溫州、青田等地赴日的人口流動。
青田人到日本後,大多居住在東京,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有122名青田人死亡,此後日本對華工的政策越發苛刻,甚至有了一些排華行動,先後大約有兩千多青田人、溫州人被強制遣返回國。1924年2月到4月間,有近千人的赴日申請被拒。到20世紀30年代,中日關係漸趨緊張,赴日務工的青田人不斷減少。
3
他們為何選擇了義大利?
20世紀30到50年代,世界範圍內戰爭頻發,許多華僑想回國回不成,許多人想出國也出不去,往來一度陷入停滯狀態,直到80年代才逐漸好轉,大批青田人又開始奔赴歐洲。
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10年,青田縣內批准出國、領取護照的便達16206人;1991年到2000年,共批准出國117476人,2000年高達29980人,創歷史新高。
目前,青田縣戶籍人口約55.6萬,其中華僑約33萬,分布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這33萬人中,有十萬多人在義大利。這是為什麼?
青田人選擇義大利,與其以手工製造業為特色的經濟體系有關。
早期青田移民以販賣青田石雕為生,但這類商品只能從中國運送,路途遙遠,再加上戰爭影響,導致賣貨經常中斷。一些青田人為了謀生,批發一些成本極低的小商品沿街叫賣,如錢包、領帶等,久而久之,成了青田移民的主業。
2015年,義大利出版了第一本關於華人移民的漫畫《春秋》,描述了1931年移民到義大利的吳氏家族奮鬥史,故事的主人公Wu LiShan就來自青田,賣領帶起家。
圖為《春秋》的海報。圖源:歐洲時報|共和報
有一些人生意做得比較好,攢夠了錢便開起了自己的雜貨店,還有的乾脆自己製作這些小商品。青田華僑周仲芳開設製造廠生產領帶和人造珍珠;胡錫珍則和幾個青田同鄉開了一間手工皮革製品廠,因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美觀,他們的皮革產品不僅在義大利暢銷,還遠銷法、德、荷等國。
新一代青田移民把老一輩的手工製造業發揚光大。他們藉助中國廉價商品製造潮,代銷國內進口商品,並逐漸形成了一支獨立的經濟力量。據《中國企業報》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海外青田人擁有全球註冊的服裝、襪子、電子等品牌超過100個,在浙江、福建、廣東定點製作,或在德國、瑞士、義大利等國製作,每年從中國出口額達100多億美元。
在義大利著名的「輕紡之都」普拉託,青田人先是在成衣店打工,慢慢變成自己開店。到90年代,恰逢義大利經濟凋敝,很多普拉託商販開始搬離這個工業區,把店面賣給中國人成了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青田人是出了名的肯吃苦,當地營業時間8小時,他們可以堅持24小時營業,節假日也照常營業。普拉託製衣行業漸漸成了青田人與溫州人的天下。
圖為在普拉託,一名中國人在自己的店裡賣衣服。圖源:南方周末
除了產業契合,吸引他們的還有義大利寬鬆的移民政策。
義大利曾在1986、1990、2002年等多次「大赦」,讓大批非法移民取得了合法居留特許證。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西班牙,從1986年到2005年,西班牙政府有過6次有關移民的放寬行動,與義大利一樣,目前在西班牙的青田人多達10萬。
此外,青田人如此集中分布在歐洲幾個國家,也與其家族精神有關。
青田有句俗語,「青田豆腐縣,不是親就是眷」,意思是青田很小,繞來繞去,大家都有親戚關係。這種沾親帶故、守望相助的家族關係,也被海外青田華僑繼承,一般都是一人出國,許多家庭成員也相繼出國,一個家庭站穩腳跟,其同宗也會跑來投奔。比如,青田鄭氏從1936年出國,到如今,家族出國人數已達153人。
就這樣,青田人在異國相互扶持,聚沙成塔。
4
守望相助,祖國是強大後盾
季羨林曾在《留德十年》一書中如此評價青田人,「(青田人)這樣辛辛苦苦,積攢下一點錢,想方設法,帶回青田老家。這些人誓死不忘故國……」
圖為1934年的青田縣城。圖源: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浙江僑聯
事實確實如此。
改革開放以來,青田一直是浙江省的經濟貧困縣,直到1997年才摘掉貧困縣帽子。然而,2015年,青田縣異軍突起,躋身全國百強縣,排名第85位。
巨大的進步與華僑的反哺脫不開關係。
2000年,中國銀行青田支行的統計顯示,來自海外的匯款總額就已達到1.2億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約合人民幣10億元。
2001年到2008年,青田縣不動產開發投資額達64億元,其中近50億元是海外華僑投資。在城區面積僅2.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只有5.8萬人的青田縣鶴城鎮,有著11家不動產公司,大部分是僑資企業。此外,在飲食、金融、保險、觀光等多種領域華僑也有投資,給青田縣經濟帶來了很大活力。
青田縣慢慢有了「中國房價第一縣」「外匯第一縣」「人均存款第一縣」等稱謂。2017年,青田縣人均存款接近10萬,同期全國排名前三位的北京、上海、廣州,人均存款總額分別為12.9萬、10.3萬、10萬。
2019年,青田縣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11月,青田縣存款餘額達683.59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440元。
圖為無人機拍攝的青田縣夜景。圖源:新華社
在日常生活中,青田的僑鄉特點十分突出,比如:
留守現象嚴重,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帶著兩三個孩子生活,因為父母都在國外打拼;
許多初高中生不以考學為目標,而是紛紛立志成為「移民二代」,與遠在異國的父母團聚;
外語學校很多,教學多以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德語和葡萄牙語等為主,英語反而居於次位;
外幣很常見,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直接用歐元進行消費。
2012年,青田縣方山鄉龍現田魚養殖專業合作社還正式開通了外幣兌換業務,這是中國首個村級外幣兌換點。
青田人成了聯繫中國和義大利乃至歐洲的一條紐帶。今年2月,當中國疫情嚴重時,義大利中部瑞安華僑華人總會就曾向國內同胞捐贈三萬多個口罩。義大利疫情日益嚴峻,青田與麗水市聯動,捐贈了包括口罩、手套、隔離衣等在內的防疫物資,已於3月1日空運發往義大利。
此外,青田縣還抽調30多名精幹醫生、心理專家組成遠程問診團隊,進駐了青田人比較集中和疫情比較嚴重的56個國外城市網絡社交群,進行線上問診,已服務萬餘名華僑。
面對歸國華僑,早在2月27日,青田縣就發布了《海外青田同胞疫情防控工作告知書》:無特殊情況,暫緩回國返青,在居住國就地居家做好自我防護。若遇到問題,及時聯繫當地僑團或使領館。另外,回國返青必須報告,青田縣對海外回國返青人員採取隔離醫學觀察14天措施。
對此,庫叔想對海外的同胞們說,若決定留守國外,一定注意減少外出,出門務必戴口罩,不去人流密集處,保護好自己。若決定歸國,請做好防護,及時、如實與家鄉報備,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祖國永遠是強大的後盾!
參考資料:
1.2018年義大利移民總數超500萬華人佔30萬排名第4|中國僑網,2019.07.07
2.還在義大利的青田人在糾結什麼?|朱凌君,上觀新聞,2020.03.04
3.青田人出國的歷史與現狀初探|張秀明,《華人華僑歷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相對失落」與「連鎖效應」:關於當代溫州地區出國移民潮的分析與思考|李明歡,《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5期
5.兩天陡增8例境外輸入病例的青田,是個什麼地方?|王zs,公眾號「搜狐城市」,2020.03.04
6.淺析歐戰浙江青田華工群體|林海曦、彭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7.僑鄉青田縣的變遷——從日本老華僑的僑鄉到歐洲新華僑的僑鄉|作者-山下清海、小木裕文、張貴民、杜國慶,翻譯-司韋,《南洋資料譯叢》,2013年第1期
8.民國初期各階層的收入水平與生活狀況|楊興隆,《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年第3期
9.逆襲!麗水這個「離歐洲最近的縣」是怎麼煉成的?|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浙江僑聯,2020.01.06
10.民間移民西班牙路線圖|《中國企業報》,2012.11.13
11.民國時期旅歐青田華保生奮狀就研究|張群,浙江大學,2016.05
12.藉助「鄉愁」僑商經濟獨步天下,歷經18年青田從貧困縣躋身全國百強|杜羽豐,浙江新聞客戶端,2017.09.25
13.浙江人,平平無奇的賺錢小天才|少羽,公眾號「網易上流工作室」,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