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日本留學,半工半讀,窮的日子一日三餐三日九頓都是同樣的一片鹹魚,一有錢就大吃特吃了。
壽司是最貴的,最初只選其中價賤的maguro,深紅顏色。香港人至今還是瞧不起,但是真正的日本海捕捉的"真銷(hon maguro)",比從印度或西班牙運來的銷魚魚肚toro還要有味道,吃時用醬油醃個把鍾,切片上桌,是高級食品,和日本人談吃刺身,如果你說很欣賞maguro,他們會肅然起敬。
其實toro太油太膩,還比不上"縞(shinma aj)".此魚價廉物美,但並非太多人懂得吃的。日本人吃魚,要切得整齊漂亮,把肋邊最肥美的魚油膏也扔掉,我吩咐師博颳了那層toro肥膏,用火槍路略一燒,美味之極。
鯉魚(katsuo)也能生吃,不過一定要把皮和肚子部分用火燒一燒,普經看到國內人士就那麼生副來吃,有點兒恐怖,因為鯉魚的皮和肚都有寄生蟲,尤其是其腹,寄生蟲長大了為一粒粒的黃瘡,不燒是不行的。輕魚曬乾後更得像木頭,我們俗稱為「木魚",木魚刮出來的絲可煮湯或放在豆腐上面,一淋醬油,好像會動了起來。
吃魚生已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對它很熟悉,其他的魚就不贊述了,說些在留學時代嘗到的稀奇古怪的在北海道有種叫"八爪(hakkaku)"的,魚身真是呈八角形,八條凸起來的麟骨,不看到也不相信。此魚剝皮後片成刺身,肉雖不多,但甚甜美。
同在北海道的有種石頭魚,名字叫為"goko",一生貼在巖石上,一動不動,不必遊水,骨頭退化,只剩軟骨斬成塊狀煮麵豉湯,口感和味道都好樣子奇醜的有稱為「虎魚"的"okose",傳說師上山,必帶此魚千在身上,因為山中有妖怪,叫為"醜女獵師每當遇到她,就把虎魚乾拿出來。"醜女」發現有比自己更醜的,大喜,就放過獵師不去吃他。現實生活中,把虎魚切成刺身,有陣淡淡的幽香,十分美味。
說到醜,石頭魚"鼓績(anko)"也夠厲害,鼓練是一種奇醜無比的魚,大起來有五英尺(一英尺為零點三零四八米)多長,身上骨頭皆軟,體面平滑無麟,潛伏於近陸之海底沙中,像個大枕頭。初到日本時在新宿的料事外,看見用鐵鉤吊著一條,有半個人高,因為它全身軟骨,離了水面後,肉的重量會把膽壓破,整條魚就要扔掉了,所以想吃到無損的魚肉就只能吊起來存放。鼓康分七個部分:一,肝,可生吃或煮熟來吃;二,魚翅;三.
卵巢:四,柳肉(包括面部):五,胃;六,蠅;七,皮,用絞練各部分放入鍋中煮,就叫"鼓讀(anko nabe)"
重頭特別大,佔朋體的三分之一,長著三條觸角,蠕動來引誘小魚,它懶惰得不得了,動也不動地張開大嘴巴,等食物遊進口.日本人語語說"等待鼓鐮之調",就是說讓人自動商身到了冬天,絞膝最肥,庶民小食店外就用粗繩過鼓糠的嘴掛在鋪外當活招牌,表示有鼓糠火鍋可以吃了.掛著的魚,還要把水灌在魚肚中,要是不注水的話,那麼這條幾十斤重的軟骨魚自己壓自己,會把膽壓破的,肉就不能吃了.
火鍋是把絞鞭亂刀新成數百片,加上豆腐和白菜滾個稀爛,沒有什麼大道理,魚肉很細膩,有人說吃起來像墨
魚,其實它比墨魚還要柔軟,但是這麼軟則的肉最不容易消化,也是怪事之一.
鼓糠最好吃的部分是它的肝,日本人叫"anko no kimo",味道比上等的鵝肝還要好,因為太i油腦,我喜歡拌以蘿蔔絲和綠芥未吃。
日本料理中,到欣黨該糠之肝時,又是另一境界.
叫為"manbo"的是"翻車魚",英文"sunfish",名副其實地像太陽一樣圖。尾部有兩片巨翼,皮厚肉少,翻車魚的刺身呈雪白色,有很獨特的味道,吃慣了覺得不錯,也可用面豉煮之,皮則是漫醋來吃談回形狀較為正常的魚,三文魚日本人叫"蛙",分為白蛙、紅鮭和姬鞋,至今在河流中還能見到蛙魚由海中遊入產卵,但這時已變形,下顎上翹,猙獰可怕,沒有人敢去吃它,除了灰熊。
日本人早知三文魚寄生蟲甚多,絕不生吃,多數用鹽隨潰,切片燒之或煮之,就是我窮時的主要食物。一拿到薪水就吃三文魚子(ikura),新鮮的絕不死成,是天下美味,但很少能嘗到精子,只在新潟縣的"村中宴"中吃過一次,包括了三文魚頭軟骨,叫為「冰頭",用醋醃之,還有鹽的1和腸,一共二十二品。
三文魚的肚邊,叫為"harasu".從前切完扔掉,當今一袋袋地賣,最為肥膩,味又甘美,高級的壽司鋪也會燒給你吃。從築地魚市買回來,不下油,就那麼前一煎,仙人食品也。
和蛙魚一樣遊回溪中產卵的有夏天最清甜好吃的"鑽",臺灣人稱之為"香魚"。說也寄怪,活生生的魚用手一抓,在鼻子上一聞,絕無魚腥,還嗅到一股像青瓜的味道呢。
鑽魚一般是燒來吃,相信大家都試過。稀有的是它的腸和肝用面醬醃製,叫為"uruka",那股苦味,非常過痛。
講到內臟,香港人最大的誤會是把魚子叫為"蟹子",那種爽爽脆脆的口感,產生於飛魚。另外一塊塊很硬的日本人叫為「數之子",那是辣魚的卵。
魚子最著名的是烏魚,又稱鰭」的,分為淡水和鹹水。海魚較大,才能製造烏魚子(karasumi),日本人稱之為「唐墨",樣子像唐朝時進口到日本的墨條。後來傳到臺灣,被他們發揚光大,一般人還以為是臺灣人先學會吃烏魚子的呢。
吃過最珍貴的魚子,就是河豚的,那是用鹽醃製,要經過三年才能解毒的下酒菜,沒什麼特別之處,一味是鹹。河豚當然不可不談,先是用肉來煮湯,那種甜美,一吃就上瘤。奇妙的是,冷了也不腥。吃刺身的話,第一回覺得肉甚硬,沒什麼吃頭,但到了第二第三回,細嚼之下,滿口甜蜜的津液,才知道為什麼要拼死去吃。
罪過,罪過,也試了鯨魚,它一身是寶,皮下脂肪叫"貝根",因像肥豬肉。小腸叫"百尋",胃叫"丁字"
腎叫「豆髒".還有乳房也能吃,但是尾部的肉最美,不比toro差,才知日本人為何那麼痴愛。
在日本還吃過數不盡的魚類,生吃固佳,但用清酒和醬油來煮,並不遜香港人的蒸魚,尤其是那尾叫為"kinki的「喜知次",皮下一層肥油,百食不厭。
還有數不清的魚,不-枚舉。留學之後,我又到各國流浪,為拍戲工作,到海外吃魚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