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07:46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南京向西南40公裡進入江寧區江寧街道牌坊村黃龍峴茶文化村,茶香滿坡、竹海起伏、溪水潺潺、空谷鳥鳴……黃龍峴村宛如一塊溫潤的玉,讓人忘卻凡塵俗世,沉醉於人間四月。
黃龍峴用轉型與蝶變,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彩故事。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希攝
古村黃龍峴:一杯清茶讓村民品出美麗經濟好味道
一縷茶香出山來,茶香深處是我鄉
南京向西南40公裡進入江寧區江寧街道牌坊村黃龍峴茶文化村,茶香滿坡、竹海起伏、溪水潺潺、空谷鳥鳴……黃龍峴村宛如一塊溫潤的玉,讓人忘卻凡塵俗世,沉醉於人間四月。
這是個小村落,短短7年,就從封閉落後的小山村升級為「金陵茶文化旅遊第一村」,並成功入圍江蘇省首批傳統村落榜單。黃龍峴用轉型與蝶變,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彩故事。
茶村甦醒,重現千年古村風韻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村頭懸掛的唐朝詩人王建的《雨過山村》,很貼合這裡的田園意境。
順著村裡的石板路拾階而上,遊客在茶緣閣品茶、去龜山十二景打卡、聆聽娘娘墳的傳說故事、重走千年古官道、在竹林氧吧SPA……體驗自然、人文、古蹟深度交融的樂趣。
相傳黃龍峴的「緣起」,與小紅彤山腳下的千年古官道相關。公元229年,孫權在南京(時為建鄴)稱帝那時起,黃龍峴便成了達官貴族狩獵的去處。又由於它是中華門通往皖南的必經之路,浙商、徽商在此歇腳,漸漸發展出驛棧,此後江浙、安徽的移民沿著官道到這裡安家,村子有了雛形。
依託山水資源,黃龍峴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茶葉種植。但是茶葉卻「困」在山溝裡難出門,黃龍峴成了留守老人、兒童的貧困村。
變化,發生在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之後。江寧街道牌坊村黨總支書記盧青說:「黃龍峴整治,前提是尊重村莊原有的生態肌理、環境優勢和農業特色。路還是那條路、農舍還是那座農舍,原址改造。」
如今的黃龍峴既有顏值又載得動鄉愁:修葺一新的農舍不失古風;村道隨著雨汙分流、杆管線下地等工程推進變得乾淨整潔;景點資源挖掘以「以最小的幹預、最原生態」為原則,野生娃娃魚重現水庫,夏夜裡螢火蟲漫天飛舞。
茶園飄香,村民變老闆古村煥發活力
村子變美,年輕的村民們陸續回來了。
黃紅林家外牆上掛滿寫著「恩正」「幹麼事」等南京方言的竹匾,是村裡知名網紅打卡地。2014年,她辭去電子廠工作,回村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開農家樂。
「我家有20畝茶園,過去四處託關係茶葉都賣不上價。現在不一樣了,坐在家裡就有顧客上門,現炒現賣,好多是回頭客,昨天一天賣了3000多元。現在喊我去城裡生活我都不樂意。」黃紅林言語中透露出滿足。
今年以來,每周四固定舉辦的「茶鄉夜話」活動上,大家圍繞小包裝茶話題熱熱鬧鬧討論了七八期。最終,首批19位村民每人入股5000元,成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峴裡如願茶」品牌。
這19位村民,年齡最大的六七十歲,最小的是「90後」,跨越年齡「代溝」,大家各自發揮所長,採購、包裝、會計……各司其職,約定自負盈虧,年底分紅。本月,首款產品「花願茶」上市,由龍毫茶加上桂皮、山楂等七八種原料製成,每盒29元。
更有意思的是,本村人回來了,還有大批外地人來打工。黃龍峴茶廠廠長張德全說:「採茶季是遊客踏青旺季,本村人忙不過來,『候鳥式』採茶工已成為我們這兒的一大現象,高峰期有三四千外地採茶大姐來幫忙。」
盧青介紹,這些年社區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導鼓勵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積極開展餐飲、住宿等旅遊配套經營服務。村民們「不等不靠」,用雙手打造夢想家園,村民變老闆,人均收入實現了從「一萬八」到「八萬一」的轉變。
茶水清透,滌蕩古村美麗心靈
「書記,村裡小市集的燈怎麼白天還亮著?快叫人關一下。」說這話的是村裡「青林」志願者阮從林。老阮是位熱心人,經營農家樂之餘,常張羅村裡事務。今年疫情期間,他更是義不容辭成為衝在一線的防疫志願者。「村子好,村民日子才能過得好。」阮從林心裡裝著最樸素的願望。在他的感召下,他正在上高中一年級的兒子阮琦也成了一名「青芽」志願者。
據介紹,為了將志願服務精神帶進鄉裡,村裡組織了「三青」志願者服務隊,由青芽(青少年)、青枝(大學生)、青林(村民)組成,讓文明之光在鄉村閃耀。
根據千百園環境環保團隊不完全統計,黃龍峴植被、動物資源豐富,有仙女蝦、食蚊魚等21種動物昆蟲,黃山欒樹、鳶尾、鳳眼藍等54種植物。最近,村裡正在修建通往山上小村落的生態步行道,將大自然變成生動的生態課堂。
為維護生態環境和美麗家園,黃龍峴村52戶村民已自發籤署了《環保公約》,努力向垃圾不亂扔、汙水不亂排、衣物不亂曬、家禽不散養、違建不亂搭、經營不欺客「六個不」轉變。
打麻將的人少了,村裡開辦的「峴裡鄉學院」裡,學生越來越多。一批批村民們來學習茶文化、本村典故歷史,研究農家樂、民宿的經營之道,甚至還像模像樣學起了英語……「江寧金陵茶文化村」的鄉村文明釋放出新氣象。
通訊員 張磊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希 王懷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