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19時30分,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將在省城山西大劇院演出。本場演出由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與山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聯合呈現。
《關公頌》是運城市委宣傳部、運城市音樂家協會邀請作曲家景建樹為運城市打造的首部關公題材大型音樂作品。該曲選用河東地方音樂母語——蒲劇音樂為創作的主要素材,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4個樂章與引子「贊」、尾聲「頌」構成。
《關公頌》以「音樂雕像、琵琶琳琅,河東神韻、時代交響,民族精神、永世弘揚」為創作的中心思想,柔美與激昂並存,舒緩與高亢兼具,涵蓋了關公立身、成功、輝煌、敗亡的悲壯一生。
一票難求
「確實沒有票了。太原的演出,票比北京演出還要緊張。對不起了!」運城市委宣傳部在太原籌備演出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都想把手機關機。得罪了好多人……」
同樣的情況,12月15日前在首都北京已經出現了一次。
12月15日,作為「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由山西省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合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成功落下帷幕。
「好多朋友打電話要票,可我手頭真的是沒有了!一張都安排不了。」說起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關公頌》前的情況,運城市音樂家協會秘書長周敏既自豪又慚愧,「當天的兩千名觀眾來自全國各地,有國內知名的音樂專家、音樂愛好者、在北京的運城籍人士,都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還有很多運城的企業家、學者們,從廣州、成都等地專程坐飛機趕到北京,就是為了晚上看咱們的《關公頌》。」
《關公頌》的演出就像是一枚石子投入水中,在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周敏不斷收到電話和信息,都是對於《關公頌》讚譽。
《關公頌》的演出團隊在首都演出結束後的第二天,馬不停蹄趕到太原,籌備12月21日在山西大劇院的演出,與山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開始了緊張的排練工作。
在戲曲行當中,以蜀漢名將關羽為主角的戲單屬一個種類「關公戲」,全國數得來的劇種中都有關公戲,關公戲從《關公出世》到《走麥城》一共有36本之多。從戲劇到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關公題材的藝術創作層出不窮。
但是,民族交響樂《關公頌》,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更是通過一個新穎的視角呈現。
晉風晉韻
關公,對中國人而言一直是特殊的存在,從耄耋老人到五尺微童,幾乎都熟悉他的故事,關公、關羽、關雲長、關老爺、關帝爺……他有著很多的稱謂,大部分是尊稱。關公被中國人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意義,承載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美好基因。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關羽是和孔子並列的聖人,文聖孔子,武聖關公。
蜀漢名將關羽距離今天時間已經久遠,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崇拜關公,他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事以仁、作戰以勇,這些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精神氣質已然成為一種全民族的精神和大義,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是和晉商的興起伴隨始終。
在關羽的故鄉運城,人們以關公為傲,關公精神代代相傳,這裡不僅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每年舉辦關公文化節,舉行關帝巡城的傳統民俗儀式,而且有著各種祭祀關公的節日和儀式,設有各類關公文化研究機構,有關關公的文化藝術創作更是不斷湧現。
挖掘關公文化時代價值,廣泛傳播關公精神,不斷提升關公文化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運城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文化使命與責任擔當,大力弘揚傳承關公忠義文化,勇於蹚出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新路。
關公戲、關公電影電視劇,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用音樂講述關公故事的先例卻並不多,運城市委宣傳部、運城市音樂家協會這次推出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表演形式新穎特別,讓人耳目一新。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2019年立項開始打造,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是主創單位。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是由運城市資深音樂人、知名樂器演奏家自發組織的一個社會組織,有70多人,成立至今有8年的時間。
運城市宣傳部關注到了這支本土的文藝創作隊伍,積極與音樂家協會對接,著力創作一部以關公為主題的大型民族交響樂。「既然要創作代表運城的大型民族樂,就要找最高水準的作曲家。」運城市音樂家協會主席寧國紅說,「通過作曲家趙季平老師的推薦,我們找到了景建樹老師。他就是咱運城人,景老師把對家鄉的滿腔熱愛全投入到了《關公頌》的創作中。」
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景建樹,是山西聞喜人。在《關公頌》創作籌備前期,他專門回到了運城。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跑遍了運城的13個縣、市的歷史文化景點,進行採風。
作為運城人,景建樹對於關公、關公精神、關公文化有著特別的感情,他賦予這部作品最深沉的情感和期待。
經過兩個多月的創作,景建樹最後確定,拿出了一個民族交響樂琵琶協奏曲《關公頌》。出自關公故裡的大製作最不缺少的便是鄉音,晉風晉韻在《關公頌》整部作品中俯拾即是,景建樹選擇了用蒲劇音樂作為創作的主要素材,選用關公故裡的鄉音進行創作讓整部作品的情感更為質樸、情緒更為豐沛。「我們想有一個高的起點,就要請一位好的演奏家。」在景建樹的建議下,《關公頌》的首場演出邀請了琵琶演奏家張強,張強祖籍也是運城,對於來自家鄉的演出邀請,張強欣然答應。
2020年9月15日,《關公頌》在山西臨猗關漢卿大劇院進行首演,演出兩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河東氣息
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懾而豪邁……《關公頌》用音樂將關公的故事娓娓道來。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分上下半場。
上半場演出,民族交響樂《堯天舜日》《鹽池勞作圖》以及男高音獨唱《黃河鼓手》、合唱《河東頌》。
順著滿滿河東風韻的樂曲聲,讓觀眾們仿佛來到了關公故裡運城,在皚皚白雪般的鹽池中,勞作的人們揮汗如雨。
伴著男高音歌唱家高亢的歌聲,眼前的情景急轉至黃河岸邊,滾滾黃河水奔湧向東,黃河兒女的故鄉情、故土愛在歌聲中愈傳愈遠。演出在讚頌河東的合唱曲中進入尾聲,蒲劇腔調的曲聲響起,河東美景盡展眼前——中條呂梁聳雲端,北嶽落恆山,黃河夕照鸛雀樓、紫塞長城築雄關……
下半場演出,琵琶大協奏曲第二號《關公》,協奏曲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四個樂章與引子《贊》、尾聲《頌》構成。
以「音樂雕像、琵琶琳琅,河東神韻、時代交響,民族精神、永世弘揚」為創作的中心思想,曲目柔美與激昂並存,舒緩與高亢兼具,涵蓋了關公立身、成功、輝煌、敗亡的悲壯一生。凝練了關公對國忠誠、以義待人、用仁做事的精神,表達了對關公的崇敬之情,希望用關公精神鼓舞現代人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伴隨著樂聲的湧動,關公的形象仿佛在空中展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立體,在樂聲中,仿佛能夠看到關羽在絢爛的桃花中與劉備、張飛舉酒結義,對天盟誓。
樂聲中,似乎能夠聽到關羽斬華雄、戰呂布、殺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從引子到尾聲,音樂調性變化豐富,樂曲流暢自然,一氣呵成。
中國味道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在運城調研講話和指示精神,持續擴大山西文化、運城文化的影響力,運城市文化界不斷探索用藝術的語言講述運城故事,用時尚的方式表達傳統文化,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便是成果之一。《關公頌》在北京的演出是「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15日,「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會集中推介運城主題旅遊線路,在京知名旅行社、智慧旅遊平臺代表,東協六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重點投資企業代表及航空公司代表等參與活動。
近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圓滿成功,獲得在場觀眾的一致認可,掌聲經久不絕。「這是一部有著獨特音樂結構的作品,一部能留得下、傳得開的作品。」作曲家韓蘭魁在觀看演出後表示,「作品既不是西方協奏曲的結構,也不是中國傳統的線性結構。它融合了當地的蒲劇元素,但完全不是單純拼貼,一聽便是中國味道。」
相關
把《關公頌》打造成一部傳世之作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專家研討會發言摘要
12月15日晚,由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合作演出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成功演出,反響熱烈。12月16日上午,來自北京及哈爾濱、西安、太原等地的業內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關公頌》作品的創作理念、藝術成果、演出效果等進行了研討。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關公頌》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賀,並為今後演出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共同努力把這部作品打造成「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文藝作品。
現按發言順序刊登部分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
仲呈祥:
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用民族交響樂來表現關公文化,顯然是具有創造性的一種轉化,也需要有創新性的發展。運城找到了地方文化資源最具有標識的、代表性的、可以託物言志的題材,把傳統文化同當代中國文化相呼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是運城市委、市政府具有政治智慧和文化遠見的明智之舉。
運城尋求全國一流的文藝家、音樂家共同完成創作,既保證了演出水平,又保證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跟地方樂團在協作過程中的互補提升。從文化意義上看,這次演出具有廣泛的啟示意義。我希望,《關公頌》能夠被打造成運城的文化標識,讓整個旋律從運城傳向山西、從山西傳向全國,讓大家都知道,在民族交響樂裡面有這樣一個可以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好作品。
吳玉霞: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琵琶演奏家
在藝術作品的呈現中,關公常常是以單一的形象出現,會給大家一種臉譜化的感覺,琵琶群體性的表演在人們心目中也極易被格式化,但《關公頌》在演奏中對平衡和力度的控制,創造出了一種聲音的和諧之美,特別具有示範性。
一部作品的完美呈現,包括一度創作和二度解讀。二度解讀有一個消化融合的過程,這個融合的過程就是兩個樂團「大手」拉「小手」,互相進步的過程。本次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與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聯袂上演的《關公頌》,以這樣的文化形式引領民樂事業發展,這種合作模式將來是可以推廣的。
韓蘭魁:
著名作曲家、原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
無論在作品還是演出效果上,此次演出與在臨猗關漢卿大劇院的首演相比,都有很明顯提升。我認為,《關公頌》是一部優秀的現代中國民族管弦樂作品。這部作品結構嚴謹,各樂章之間都有內在聯繫,同時也在循序漸進。
在表現手法上,中西、傳統與現代之間融合得非常好,它把蒲劇音樂與民族音樂糅合在一起,但聽起來卻沒有戲曲的感覺。配器方面也十分乾淨。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後的合唱聲部,把合唱按照樂隊的新音色融進來,越聽越好聽。同時,運城重視自身文化資源,並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用與時俱進的形式演繹地方文化,這很了不起。
楊春林:
中國歌舞團常任指揮(國家一級)、作曲家
景建樹的作品具有十分強烈的地域特色,紮根地域,在《關公頌》這部作品中有非常強烈的體現。就這部作品來說,主題選擇關公,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認為,一個音樂主題能夠讓人在瞬間認可,這便是音樂寫作的最大成功。旋律上,運用八度大跳,觀眾一下就被吸引過來,山西味深深地印在觀眾記憶裡。我希望更多的專業院團向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學習,採用「大手」拉「小手」的模式,讓更多的地方院團能夠到國家大劇院這樣的舞臺上來演出,讓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真正成為中國民樂的百花園。
司冰琳:
音樂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對關公的信仰是一種精神力量,能給人以正面的鼓舞和激勵。歌頌關公,其實是在歌頌一種民族精神。用這樣的題材進行音樂創作,正是民族精神的傳承。《關公頌》是一部有靈魂的作品。它深深紮根在音樂的根基中,其技法豐富、主題優美、音樂感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部作品中慢板的演繹,其傳遞出來的深情、安靜的氛圍,讓我從中聽到了信仰在音樂中的升華。我認為,能夠讓聽眾感覺到音樂之魂的存在,是音樂創作的最高境界。《關公頌》這部作品,能架起作曲家和聽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一種靈魂的存在。
王安潮:
著名音樂評論家、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這部作品給我的第一個感受是宏大。它從傳統歷史的角度,把關公的一生進行了梳理,音樂線索和關公人物歷史線索基本吻合。同時,作品抓住了關公的忠、義、仁、勇四個人生特定內涵進行挖掘,意義深遠。
其次,在每個樂章的開頭和結尾,都設置了調性上的邏輯關係,連接得特別順暢。最讓我驚喜的是琵琶演奏。琵琶助奏、獨奏、共奏的音樂符號特別凸顯出來,非常生動地表達了關公形象。
欒冬:
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團長
作為觀眾,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三樂章。該樂章感情充沛、旋律優美,有一種蕩滌靈魂的感覺。把戲融於樂,這一點做得非常好、非常不容易,能夠去其糟粕,把精華融入民族管弦樂中,這也是該劇成功的關鍵之處。
運城的一些演奏家、歌唱家亮點也非常多。專業樂團與業餘樂團的互相交流,以團帶團、團團結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只是我覺得,這部作品總體來說,時間有點短,希望《關公頌》在以後的改進過程中,可以適當延長篇幅。
韓雷: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副團長
《關公頌》這部音樂作品紮根人民,深入生活,雅俗共賞。我認為,一部好的作品能使樂團更進步,團員在接觸優秀作品時,會不斷提高自我的技術水平和音樂素養。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能夠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合作,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來共同演繹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對我們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來說,具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我希望國家樂團能夠多多帶動地方樂團,以這樣的合作模式推動地方樂團發展。
曲文軍:
中國琵琶研究會理事
《關公頌》以音樂的形式將關公形象展現給觀眾,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讓人震撼。運城再次擦亮了關公這張文化名片,也把運城新名片《關公頌》展示給了全國觀眾。
作曲家景建樹是運城人,他對關公有深刻的理解,對家鄉有特殊的情懷,作品各個層面無不滲透著深邃的情感。演出時,景老師也將這種情感融進了音樂會中。此外,令我驚喜的是,這部作品把運城特有的蒲劇巧妙地音樂化、交響化,把靈魂的東西抽出來描繪,塑造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關公形象。
楊曉華:
中國文化報周刊中心主任
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用新的方式呈現關公。《關公頌》以交響樂的形式解讀關公,是一部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的傳世佳作。我相信這部作品的生命力是頑強的。
我希望《關公頌》能夠成為運城文化的金名片。只要大家到運城,我們就可以用這樣一部現代化的交響樂作品告訴他,關公的精神是什麼。我期待這部作品伴隨著關公的光輝形象和偉大人格,能夠成為不斷被演奏,甚至被下一代、下下代演奏的佳作。
李春勇: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團長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與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的兩次合作,讓樂團人員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是我們首次以這樣的形式與地方樂團合作,特別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對樂團、對作品的肯定。
弘揚公關精神,扶持地方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從節目審查、排練到演出,運城市委、市政府一直都十分關注,組織我們去拜關公、看蒲劇,讓大家對運城有更深的了解。我們國家樂團對地方的幫扶是一如既往的,推動中國民族音樂事業發展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景建樹:《關公頌》作曲、指揮
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是對我的鼓勵,我非常感謝。同時,我也要感謝我的家鄉政府,給了我一次在晚年回報家鄉、回報父老鄉親的機會。
人到老年,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緒。魂牽夢繞的河東是我的祖籍,也是我創作的源泉。從20世紀80年代為家鄉創作《秦王點兵》開始,我就一直堅持為家鄉創作。這次創作《關公頌》,我還有一個心願,就是為我的家鄉留下一部作品、留下一支樂隊、留下一支合唱隊、留下民族音樂生根發芽的種子。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把這部作品打磨成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傳世力作。
08-09版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胡增春 通訊員 王琳
圖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