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門都很高大、厚重,因為古代的社會發展水平比較低,城門的建設十分重要,歷來受到統治者高度重視,因為城門在戰爭年代可以防禦敵人的進攻,在和平時期也可以防止土匪強盜的進攻,所以城門無一例外都是建設得和城牆緊密結合,一旦關閉城門,那整個城市就像在一塊巨大的磚頭裡了。
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侵略者已經有近代的火器了,有槍有炮,但是攻城並不容易,因為北京城的城牆又厚又高,還是北京城的老百姓給八國聯軍通風報信了——廣渠門下的下水道沒有設防,可以進去。
偌大的北京城就這樣被侵略軍佔領了,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繁華之都,文明古國的首都立刻變成了人間地獄,侵略軍的頭子瓦德西還在太和殿清朝皇帝的龍椅上坐了坐。
你說,連一個不設防的下水道都能成為城破人亡國滅的致命傷,除了城門還能留小路嗎?所以根本不可能留小路,如果留了,那就是送死。
張飛在瓦口關大戰張郃,一直沒有突破這個關口,結果發現幾個百姓從下路走來,打聽了一條直通瓦口關背後的小路,就把瓦口關奪了。這只是一條通瓦口關背後的小路,還進不得瓦口關,張飛就奪取了關隘,可見小路的危害。張郃剛到這裡對地理不熟悉,否則是一定要設防的。
中國古代是這樣,古代西方世界也是如此,城牆高大堅厚,城門堅固,延續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就由這樣的城牆和城門保護著,在近千年的歷史上,除了第四次東徵的十字軍,沒人能攻克這座城市,所以新興的奧斯曼帝國,並沒有打算進攻那裡,認為代價太大。
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日益險要,再加上火器的發展,奧斯曼帝國決心攻克這座堡壘,於是對那裡發起了進攻,但是進展很不順利,最後發現,有一條專供廚師進出的小門,叫凱卡波爾塔門沒有設防。於是,奧斯曼軍隊從凱卡波爾塔門進了君士坦丁堡。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
一條小路,毀滅了一個延續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這個代價有點大呀!誰能想到,一條專供廚師進出的小門小路,卻成了壓斷東羅馬帝國這頭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敵人圍城兩年,使用了包括大炮在內的一切進攻手段沒能攻克君士坦丁堡,卻因為一條小路一個小門的不設防而被攻克,一個千年帝國轟然倒塌。誰還敢在城門之外留小路?
《三國演義》裡鄧艾度陰平小路進攻成都,最後滅亡蜀漢政權,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那條小路是通往成都的路徑。當初是設防的,諸葛亮不但派了一千精兵設防,而且還立了碑,刻了字預言了鄧艾的下場。但是劉禪卻把那一千守軍撤了,導致蜀漢政權的迅速滅亡。
從古代中國和外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城門之外留小路的危害很大,所以各國在城門之外都不留小路。如果有自然形成的小路,一定會設防。所以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古代城門關閉以後,是進出不了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