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17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從甘肅脫離出來的西寧、銀川與甘肅蘭州可謂是同根同源。
西寧作為青海省省會,銀川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這兩座城市為西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然而在早期的時候,這兩座城市都是屬於甘肅。
它們脫離甘肅的管轄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當我們重新拾起故事的那一刻,才更加明白這兩座城市對於各自省份的意義。
西寧歷史
西寧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也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類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此生活原著民是古羌人,漢武帝打通了河西走廊,這群羌人的命運就此發生了改變。
沈那遺址中的文物
羌人所在的西寧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恰巧就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上。河西走廊又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漢朝時每天有大量的貨物從河西走廊進進出出。於是羌人時常掠奪過往的商賈車隊,這破壞了絲綢之路的發展,削弱了漢朝政府的財政收入。
在此背景之下,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3年),一代名將霍去病帶領漢朝軍隊沿著西寧所在的湟水谷地一路向西進攻,將羌人徹底驅逐出了西寧。霍去病為了彰顯他的功勞,在此地修建了西平亭,西平就是西寧最早的地名。
河西走廊路線圖
擁有了西寧地區的漢朝就能守住河西走廊這個交通要道,而另一方面,西寧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西寧位於祁連山東南部,這裡是河西四郡最脆弱的腹地,如果敵軍控制住了西寧,那麼河西四郡將會被輕而易舉地拿下。
其次,西寧相當於長安的國門。因為沿著西寧就到了黃河,過了黃河就到了向丁,從向丁出發就到達渭水,而渭水的東面就是西漢國都長安的所在地。
西寧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它也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後期,蜀漢大將姜維受到宦官黃皓的排斥,被逼無奈之下他只能來到沓中。沓中位於現在甘肅省舟曲縣附近,緊挨著西寧。姜維來到此地,無疑是身陷戰場的最前線,生死懸於一線,這也是黃皓不繼續迫害姜維的原因之一,畢竟沓中的姜維在黃皓的眼裡就是一個「活死人」。
西寧重要的戰略地位,可謂是東連秦隴、西連西域、北連祁連、南連蜀川,古人將其命名為「海藏咽喉之地」。正是西寧的戰略地位造就了西寧這座城市。剛開始來到西寧的基本都是士兵,這些士兵長期駐守在西寧,讓西寧成為了當時附近區域最有安全感的地方。無數的商賈以及平民湧入了西寧城,他們一起組建了西寧城市的新面貌以及新格局。
西寧在古時亦是龍興之地,有明之南京、清之瀋陽的味道。前涼張駿在沒有稱王之時,是東晉朝廷的大將軍、涼州牧,爵位稱之為西平公。而在張駿去世之後,張重華、張玄靚繼位,仍然只稱西平公。後趙大將姚戈仲有個兒子名叫姚萇,他繼承了他父親西平公的爵位。姚萇後來滅掉了苻堅,建立了後秦。
後秦地圖
時間來到了北宋,吐蕃出現了一位名叫唃廝囉的首領。公元1033年,唃廝囉臣服於北宋,並把他的王城遷到了青唐,也就是西寧。他控制著青海與甘肅交界的地方,是當時北宋制衡西夏的重要軍事力量。
公元1104年,唃廝囉的勢力消亡了,北宋軍隊入駐了青唐城。北宋為了彰顯西部安寧之意,就將青唐城改名為西寧,這是西寧這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西寧這個地名於此由來。
元朝沿用西寧州,明朝時改稱西寧衛,清初到康熙六十一年,西寧仍然稱西寧州。
銀川的歷史
談起銀川,就不得不談河套二字,河套指的是黃河呈「幾」字彎的流域。內蒙古部分的平原稱為「東套」,寧夏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稱為「西套」。俗語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其中的「一套」指的就是河套平原。
銀川坐落於河套平原之上,水草豐美、土地肥沃,被譽為「塞上江南」。所以這一區域對於遊牧政權和中原王朝都充滿著巨大的誘惑力,銀川作為河套地區的重要屏障,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河套平原
從秦漢到隋唐,中原王朝都會在它強盛的時期,拼盡全力地控制銀川地區。到了宋朝的時候,河套地區被西夏王朝控制,而銀川在當時被稱為興慶府,是西夏政權的國都。正是由於西夏政權的統治與管理,銀川這座城市才有了深厚的底蘊。
而銀川這座城市成型的階段是在明朝。當時,明朝為了防禦蒙古騎兵,設立了九邊重鎮,其中就有寧夏鎮。為了加強邊防,銀川的城牆及諸多基礎設施都得到了修繕或重建。清軍入關後的幾十年裡,銀川經過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成為了西北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銀川的分離
在清朝時期,寧夏地區隸屬於甘肅省,銀川是甘肅境內一座重要的城市。然而對清廷來說,有一個尷尬的地方就在於,清朝政府在西北、正北、東北方向並沒有建立行政區劃。對早期的清朝而言,對這些區域的控制雖然有限,但整個國家局勢還算安穩,也就沒有什麼問題。
然而到了晚清,西方列強染指中華大地,沒有行政區劃的地方就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而關於蒙古區劃的問題,清政府直到滅亡之時也沒有解決。到了20世紀後期,關於內蒙古西部區域的劃分問題再次被提上了桌面。
當時的內蒙古西部如果劃分給甘肅省,那麼甘肅將要面對管轄面積過大的問題。於是寧夏地區就脫離了甘肅省,而內蒙古西部就劃分給了寧夏省。
清朝時內蒙古區域
放眼整個寧夏區域,當時形成規模的城市就只有銀川,於是銀川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寧夏省省會。到了50年代中期的時候,寧夏省被撤銷了,而內蒙古西部區域劃入了內蒙古自治區,其他地區再次併入甘肅省。
1958年,寧夏自治區成立,銀川再次成為了寧夏的省會城市,因為當時整個自治區發展較好的城市只有銀川。銀川能夠成為寧夏的首府,是因為當時的寧夏別無選擇。而西寧成為青海的省會,原因也基本類似。
西寧的分離
從西漢開始,青海和西藏就長期地在一起。元朝時,青海屬宣政院管轄,明朝時,青海屬烏斯藏都司管轄。雍正時期,青海出現了一個清廷難以對付的敵人——羅卜藏丹津。此人是青海蒙古裡和碩特部右翼首領,他一心想要稱霸青藏,最終發起了叛亂。於是雍正派年羹堯攻打羅卜藏丹津,花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才將羅卜藏丹津打敗。
羅布藏丹津畫像
之後,雍正為了加強對青藏地區的管理,就將青、藏分開,設立了青海辦事大臣。這是青海首次以「省」的身份出現於歷史上。而青海地區沒有一座城市能夠作為青海辦事大臣的衙門駐地,清政府只好將衙門設在甘肅境內的西寧。
西寧距離青海最東邊只有幾十裡,而且西寧的城市配套設施完備,這當然是衙門地址的不二之選。自此,青海和西寧的命運就綁在了一起,青海辦事大臣也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西寧辦事大臣。
清朝時的西寧位於甘肅
民國十七年,青海省才算真正地成立了。隨著青海省的發展,行政中心在省外城市就非常不方便了。而放眼整個青海省,能夠達到省會標準的城市基本沒有。另外,因為西寧作為青海的辦事衙門所在地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們的關係早已變得密不可分。所以西寧就從甘肅境內劃分到了青海,成為了青海的省會。
結語
從甘肅脫離出來的西寧、銀川與甘肅蘭州可謂是同根同源,這三座城市都在快速發展中。這三兄弟與陝西西安、新疆烏魯木齊,到底哪座城市將成為西北地區的中心地帶,仍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