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要闊,遍歷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讀五經諸史」「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走進晉江市永和鎮永和古村落,在古大厝、番仔樓的石刻、楹聯上,隨處可見關於教誨與警示的良言名句。它們雖飽經滄桑,但字斟句酌,依然煥發活力。
為了讓這些飽含鄉愁又極具正能量的「老物件」繼續發揚光大,永和鎮用一種更「集中」的方式來展示它們,11月30日,《初心印記——永和碑刻拓本拾粹》正式與永和鄉親見面,同日書籍及拓片捐贈儀式在永和村姚金策先生故居舉行,讓更多人走進古韻永和、走進人文永和。
探尋「永和印記」
留住美麗鄉愁
這本飽含永和歷史文化與情懷的《初心印記》涵蓋了全鎮22個行政村63幢古厝、番仔樓共計248張楹聯、家訓、磚雕、博古圖等,以及拓片的資料、文字註解,並分門別類成「仁、義、禮、智、信」五部分。全書反映了永和人「詩禮傳家」的優良傳統,訴說著一代代永和人愛國愛家的深厚情懷、不斷砥礪前行的理想抱負和道德追求:他們無論身在何處,始終秉承「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將「愛拼才會贏」的晉江精神發揮到極致。
「看著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仿佛流連於這些古民居之中,不禁讓人勾起淡淡的鄉愁。對於每一個長期遠離家鄉的遊子,心裡最深處都藏著自己的『搖籃血跡』,我急切地想找到自己所屬的那個村子。」福建省委宣傳部輿情信息處處長楊文普專門為此書撰寫前言。他介紹,《初心印記》一書中的儒家「五常」是大家應該具備的五種最基本的品德,激勵著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編印《初心印記》,是為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永和鎮的傳統文化,以及『敢為天下先』的晉江精神,助力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樹立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贈書儀式上,永和鎮相關負責人向到場的各界人士分享、推介此書,希望書本中收集的良言警句能夠成為廣大讀者「修身、齊家」的良好借鑑,並以此傳播良好的社會風尚。
據悉,《初心印記》的順利彙編也得益於晉江市紀委、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市文旅局、文聯、僑聯,市博物館、圖書館,永和鎮各村黨支部、村委會,以及各界鄉賢的指導、參與和支持。
目前,除了在永和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家風家訓館展示的9對拓片外,永和鎮還將115件(套)拓片捐贈給晉江市博物館,希望藉此拋磚引玉,發現更多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瑰寶。
弘揚家國情懷
踐行初心使命
「一年前,我們就開始籌備編書事宜,但卻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暫停鍵』。今年7月,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彙編《初心印記》再次提上議事日程。」永和鎮黨委副書記張莉靜是此書彙編的牽頭人,她表示,「能夠參與編印此書,並且能夠『拼』在永和,是一份榮幸,也深感自豪。」
2018年11月,張莉靜受泉州市委選派到永和掛職,對她來說,「錢倉古厝」「文化印記」是她印象最深的核心元素。永和鎮黨委政府多次囑託她,要協助永和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永和鎮重拾編印《初心印記》事宜。經過前期深入尋訪、廣泛徵集,大家發現,永和先人留下的文化財富竟這般豐厚,於是,有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將全鎮古厝、番仔樓中突出傳統文化、地方特色的題刻進行拓印梳理,彙編成冊。這一提議得到鎮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
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需要情懷、需要奉獻、需要持續,也需要秉持初心。4個多月來,《初心印記》編委會的「小夥伴」經常頭頂烈日、風雨無阻地穿梭於永和24個村進行復勘,經過拍照、登記、測量、篩選,最終以拓片和彙編成書的方式將這些題刻從風吹日曬和叢叢綠草中探尋出來。
探尋初心印記,踐行初心使命。編匯《初心印記》的過程是永和幹部「奮鬥在基層最一線」的縮影。
今年來,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永和鎮村幹部、社會各界同心協力,全身心奮戰在一線,彼此影響、彼此激勵,處處是感動、處處顯真情,共同推動疫情防控工作紮實有效開展。其中,張莉靜被晉江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
恪守為民初心,增進民生福祉。永和鎮歷來高度重視民生補短板工作,全鎮幹部用「幹一行,愛一行」的敬業與執著,竭智盡力,合力推動全鎮各項民生事業不斷有新起色、新進步,實現學有優教、病有所醫、弱有所扶。其中,醫療事業方面,今年年初以來,永和鎮充分發揮永和籍醫界人才資源優勢,啟動並常態化開展醫界鄉賢反哺家鄉衛生健康事業活動,推進「晉江市名醫工作站」「永和鎮人才反哺工程衛生健康服務基地」「中醫館」運作,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此外,晉江市醫院晉中分院項目徵遷也已進入掃尾階段。
(記者_王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