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二郎神大家腦海中多會浮現出一個劍眉星目,偉岸英俊的形象。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在《西遊記》中二郎神與孫悟空的戰鬥。與孫悟空的一場戰鬥二人先是比試法天象地的神通,後來又賭鬥七十二變。從原文來看二郎神似乎是穩壓大聖一頭。而且二郎神的出身也是很不簡單的。
根據《西遊記》中所述二郎神乃是玉帝的外甥,孫悟空一句話就將二郎神的身份交代的一清二楚——大聖道:「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在民間傳說中,玉帝的妹妹思凡下界,與楊天佑生二郎神,但也因此違反天條,被玉帝壓在桃山之下,後來二郎神得到了西王母的指點,又拜玉鼎真人為師,學得神通本領,力劈桃山救出母親。
二郎神的形象現如今基本已經定型:儀表堂堂,額上有三目天眼,手持三尖兩刃刀,另有哮天犬相隨。但其實在歷史上二郎神的形象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就比如他的出身有就好幾種說法,二郎神的母親在《二郎寶卷》中是鬥牛宮的仙女雲華侍長,而到了《西遊記》中則成了玉帝的妹妹。而且直到《封神演義》創作之前二郎神也並非叫做楊戩,就連他的姓氏都變來變去,不是今天姓了李,就是明天姓了趙,總之二郎神的身份演變很是複雜,並不是在一開始就定了型的,今天這個形象基本得益於《西遊記》與《封神演義》這樣的神魔小說。
雖說關於二郎神的傳說甚多,但基本都是大同小異,作為二郎顯聖真君,玉帝敕封的「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他不同於其他的仙界眾神,二郎神不僅神通廣大,更有著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也就是灌江口的一千二百草頭神以及梅山六兄弟。還「聽調不聽宣」。自身有著多種神通,諸如八九玄功、九轉玄功、法天象地。總之無論是在哪部神話小說中二郎神都是一個正面且充滿正義的形象。
而近些年來二郎神卻在有些文學以及影視作品中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在有些劇中還變成了大反派。諸如在某部西遊題材的電影中為了劇情需要,將二郎神變成了一個自視過高,懷才不遇,易被人蠱惑利用的小人。可以說這種人物塑造是十分不合理的,二郎神若真的貪圖功名也就不必在灌江口了,這是與傳統神話中的人物形象相悖。
隨著最近有關於西遊題材的影視劇越來越多,為了找出一個與孫悟空能在力量上相匹敵,且有著廣大知名度的角色。導演編劇們是煞費苦心,逐漸把目光注意到了這位二郎顯聖真君的身上。為了突出孫悟空身上那種充滿抗爭的精神,就不得不將二郎神塑造成一個充滿功利心的小人。
為什麼那些導演編劇就放著遍地的妖怪不找,偏偏尋二郎神的麻煩。這就是因為二郎神的形象過於正面了,甚至說是過於完美了。我們都知道當下小白文的套路,為了襯託主角,不讓配角搶戲份,所有的富二代帥哥都必須是小心眼,都必須充滿了陰謀詭計,都必須嫉妒主角而做出傻事。而二郎神作為玉帝的外甥,長得又帥,又神通廣大,這種人沒有壞心思,你讓主角怎麼混。
而這些導演編劇就按照這些小白文的套路,將二郎神設定成一個邊緣化乃至小人形象。但是這種小白設定只是一時爽快,根本經不起推敲。二郎神作為一個集忠孝,清高且充滿正義感於一身的人物,怎麼可能會嫉妒別人,別人嫉妒他還來不及呢。那為什麼二郎神作為主角的影視劇以及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少呢?二郎神身上也發生過很多跌宕起伏,吸引人的故事,為什麼不對二郎神做一番演義,將他的故事重新塑造,搬上舞臺呢?這是因為對於傳統神話人物的演義作品本身就越來越少了,不如再憑空捏造一個,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用太過考據,而二郎神這個偉光正的神話人物,也只能憑藉《西遊記》或者《封神演義》的改編作品亮亮相了,作為配角,又不能搶了主角的戲份,只能讓這位二郎顯聖真君略作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