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是承載經典藝術與現代文明的重要平臺,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當下,劇院發展面臨著什麼機遇和挑戰?6月21日至23日,由國家大劇院發起舉辦的首屆世界劇院北京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得到了文化和旅遊部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來自全球5大洲、20個國家和地區、近90家藝術機構的200餘位會議代表出席,以「交流合作、共享共贏」為主題進行平等對話。
昨天,2019世界劇院北京論壇出席代表聯合發表《北京宣言》,積極倡導繼續保持並進一步加強各機構間的聯繫,推動互利合作,並支持建立由國家大劇院倡導的世界劇院北京論壇交流合作機制,探索建立世界劇院聯盟組織。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劇院是平等共享文明成果的重要平臺,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通的重要紐帶。劇院要想更好承擔起推動文明進步的文化使命,需要走出各自的藩籬,共同探討打造同呼吸、共命運的世界劇院命運共同體。」
劇目製作,用獨創性吸引觀眾
論壇期間,來自義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法國巴黎歌劇院等國內外藝術機構的近50名嘉賓圍繞「劇院運營管理新理念」「藝術教育與觀眾培養」「藝術創作與生產的未來之路」等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為劇院發展共同面臨的實際問題提意見,「開藥方」。
國家大劇院原院長、中國劇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平總結了我國劇院發展的過程和現狀。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劇院行業蓬勃發展,劇院建設達到了省級、地級基本覆蓋,但劇場和院團還需要深度融合,並不斷推出高品質的作品,而非把管理劇院變成租場子的生意。
要想推出新的劇目,就要有高端的藝術人才和運營模式。不久前,國家大劇院和柏林國家歌劇院聯合製作的歌劇《採珠人》在京演出引發轟動,該劇導演是著名電影導演維姆·文德斯。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院長馬緹亞斯·舒爾茨表示,「能夠推出新的導演也非常重要,如果歌劇院用的導演都是同一個,也會一成不變,我們要勇於創新。」此外,聯合製作也成為當今劇院運營的科學運營管理理念和模式。
同時,還有不少劇院的掌門人提出經費問題。義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執行長兼藝術總監亞歷山大·佩雷拉坦言,他工作中70%的精力都在「找錢」。泰國曼谷歌劇院藝術總監桑姆託·蘇怡裡庫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眾的認可才是劇院生存下去的動力,劇院還是要推出高質量的作品:「我們要想被聽到,我們的聲音一定得是自己獨創的聲音,清晰和獨特的聲音是存活的驅動因素。」
文明互鑑,促進多樣性發展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同文化之間如何平等對話、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尋找自己的獨特性,也成為與會專家們熱衷討論的話題。中國導演陳薪伊以自己排演國家大劇院歌劇《圖蘭朵》的過程為例,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當陳薪伊在十多年前受邀排演《圖蘭朵》時,她心裡並不喜歡這部歌劇,因為劇中的中國公主圖蘭朵連續殺害了好幾個追求她的異族青年,「劇中是恐怖、流血和不可思議的愛情追求,我都不會追求那樣一個女人,我們中國也沒有這樣的公主。」但她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還是答應擔任導演。
陳薪伊說,後來她研讀了無數個翻譯版的《圖蘭朵》劇本和唱詞,才愛上了這部歌劇。她發現圖蘭朵之所以殘暴,是因為她祖母為外國人所害。為了讓觀眾也懂得這其中的情感變化,她在歌劇中加入了一個祖母的形象,同時為未完的歌劇續寫結尾,讓圖蘭朵在王子的吻中醒悟。「我要把圖蘭朵人性轉變的過程圖解給觀眾看,讓它通俗一些。我排的戲要是中國觀眾看不懂,那是我的奇恥大辱。」這部帶有中國元素和中國人理解方式的《圖蘭朵》於2008年在大劇院首演,至今已上演10輪。
不少與會嘉賓對陳薪伊的解讀很感興趣,也談到了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同文明的碰撞。加拿大藝術中心總裁兼執行長克里斯多福·迪肯介紹了世界首家國立土著劇院,該劇院為加拿大當地土著提供藝術創作表演空間。「作為文化領袖,我們有責任為土著聲音建立一個榮譽殿堂,帶來一個更公平的空間,促進不同文化之間更多理解,共同追求卓越。」
而在《北京宣言》中,與會代表也達成共識:「我們積極倡導尊重並鼓勵具有民族的、區域的特色優秀表演藝術的發展,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
用新媒體,讓藝術觸及年輕人
「我們的藝術創作基於觀眾很高的文化需求,但當今的娛樂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者好像對傳統藝術形式的興趣稍微有所減少。」在論壇開幕當天,德國柏林歌劇基金會總經理喬治·費爾特哈勒就提出了劇院經營者面臨的最大挑戰。與會嘉賓形成共識:吸引年輕人走進劇院是當務之急,也必須利用高科技和社交媒體,讓藝術被年輕人「看到」。
西班牙利賽歐歌劇院總經理瓦倫蒂·奧維耶多·科奈約分享了成功案例——「利賽歐35」項目。劇院在戲劇季中專門推出一些面向35歲以下觀眾的劇目,每個座位價格只有15歐元。「同時我們用年輕人的語言在社交媒體宣傳,給他們創造好的體驗,演出開始前給他們提供迎賓雞尾酒等。」他興奮地說,第一次辦這個活動時,2000多張票在十幾分鐘內就賣光了。
要與觀眾群產生緊密的聯繫,還要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多年來,國家大劇院拍攝歌劇電影29部,累計放映1400餘場,有30多萬人觀看。
「數字大潮來勢兇猛,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直播手段推動藝術傳播,在全球範圍已經成為流行和趨勢。」北京日報社副總編輯虞曉剛說,許多觀眾可能以前沒有進過音樂廳,但是線上直播給他們帶來了走近藝術的機會,線上還能夠反哺線下,「看直播的人多了,沉澱下來的可能性就大,他們或許會從網上劇院走進實體劇院,如此也形成了藝術傳播的良性循環。」(韓軒)
[ 責編:劉煉_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