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峰。又名望霞峰,美人峰,巫山十二峰之最。相傳巫山神女瑤姬居此。在巫山縣城東約15公裡處的巫峽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雲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雲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後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有的若金龍騰空,有的如雄獅昂首,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有的似鳳凰展翅,千姿百態,嫵媚動人,其中以神女峰最秀麗最有名。三峽大壩蓄水後,遊人泛舟神女的石榴裙下,仍需仰頭眺望,才能欣賞到神女的綽約風姿。1981年6月,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於長江作詩歌《神女峰》。此外,三清山、西鞍山亦有一神女峰景點。「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巫山神女峰,古老中國最多情的一塊石頭,神秘東方最多夢的一塊石頭。傳說西王母之女瑤姬下凡助大禹治水,之後化身為石,為莊稼保豐收,為行船保平安。在百姓的眼中,神女是胸懷博大的護佑之神。而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巫山神女是充滿神秘的美的精靈,是豪情奔放的愛的化身。飄逸在巫山雲雨中的巫山神女,讓文人們有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屈原的吟詠,宋玉的遐想,李白的尋覓、劉禹錫的留戀、元稹的比照、蘇軾的悵望、陸遊的感慨,及至當代偉人的浪漫勾畫、當代詩人舒婷的深情呼喚……「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巫峰十二鬱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山藏神女廟,浪接楚王宮」。「巫山神女作行雲,霏紅沓翠曉氛氳」。「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歷代詩人的不絕詠唱,與浩浩長江一道,形成了環繞神女奔騰流淌的另一條文化江河,綿延不息,代代相傳。神女文化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化中一朵奇葩。
神女峰聞名古今的原因有三:一是宋玉在「神女賦」中虛構了一個楚襄王與神女幽會的故事,一是神女瑤姬下凡助禹治水的傳說,一是峰側確實有一石聳立,形如少女。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瑤姬的化身,曾助夏禹開闢河道排除積水,水患消除後,毅然決定留在巫山,為行船保平安,因而博得後人尊敬奉祀。根據《巫山縣誌》記載:「赤帝女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為神女。」神女峰對岸飛鳳峰下現存授書臺,據說是瑤姬授書夏禹處。縣城東西原有神女廟,後來改名凝真觀。
唐杜甫《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有詩凡四十韻》:「 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 宋陸遊《入蜀記》卷六:「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
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託。」[2]
《毛澤東三峽行》[3]:「神女峰!大家爭相觀看這座撲朔迷離令人神往的山峰。只見那雲霧繚繞的山峰上,有一石柱酷似亭亭玉立含情脈脈的古裝仕女,那衣裙那裙帶,似乎被江風吹得飄飄欲飛……
看到了神女峰,大家很自然地談起那些詠嘆神女的詩人和他們的華章:從屈原的《山鬼》,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到唐朝李白、劉禹錫、元稹、薛濤、李賀、李商隱,宋代陸遊、範成大,明清黃輝、張問陶等等。一致認為:古往今來,讚頌神女的詩篇何止千千萬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