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校園足球聯盟網站官博發文,福建省大學生高水平女子組比賽出現罕見情況,在集美大學vs福州大學的比賽中,有多名球員因染髮、燙髮、頭髮不是烏黑色等原因不能出場,教練組只能緊急向附近髮廊購買黑色染髮膏應急,而福州大學最終因不足7人比賽被強制判負。
1978年,改革開放為足球打開了窗戶,但是或許一時不適應,現場的球迷被禁止鼓掌。負責現場廣播的工作人員還不斷警告球迷保持體育場安靜,不要幹擾足球運動員。2018年的40年後,球迷的助威要比鼓掌刺激得多,但也沒啥問題了,但「中國杯」首戰國足0比6輸給威爾斯的比賽中,很多細心的球迷都發現了一個細節:上場的國腳都用膠布遮住了身上的紋身。因為中國足協明文規定,上場時不允許露出紋身,否則將不被允許出場比賽。現在大學生女足比賽因球員頭髮不夠黑被判負,難道接下來的比賽中,女足球員都要戴頭套參加比賽?
對於禁止紋身,既然足協有規定,儘管輿論一直對這個規定頻頻吐槽,但裁判按照既有規定執行,還算說得過去。但是,根據校園足球聯盟原文,福建省大學生校園足球聯賽球員儀容儀表要求為省教育廳統一規定。球員不得燙髮、染髮以及紋身。但是,不得燙髮、染髮的規定不能擴大到體育場上。女大學生顯然不能在校園穿三點式,但在遊泳場上是正常的。
再說了,賽前組委會曾在前一晚對參賽球員頭髮進行檢查,並確認球員可以進行比賽。也就是說,組委會還不是那麼死板。但次日進行比賽時卻被告知不能出場。臨陣朝令夕改,屬於撕毀合同,是對球員權利的不尊重,也是對觀眾的不尊重。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流大學抓科研,二流大學抓就業,三流大學抓紀律」這個老梗。林丹或許是國內運動員中紋身的代表性人物,但由於其成績輝煌,並沒有受到任何指責。而中國足球成績一直不盡人意,首先抓好精神作風狀態,以求縮短差距,這可以理解,但要找準精神面貌與提升技能水平的邏輯關係,也要考慮國人的接受能力。
現在染髮甚至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標配,不僅青年人染髮,大媽們更是染髮的主力軍,不能再用40年前的眼光來看今天的染髮。不能因為社會混混帶大鏈子、紋身、染頭髮,就認為紋身、染頭髮就是不務正業,就是精神狀態不對頭,就是「不講武德」。
歸根到底,運動員張揚個性,這本身就是體育運動的看點之一。很多出類拔萃的運動員,從髮型服飾或者動作上,都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在賽場上賽出了精神,同時又張揚了個性,只要不違背體育精神和道德法律,不影響上場比賽,隊員的個性就應該得到尊重,更不該受到壓制打擊。我們的足球事業還需要包容和寬容,要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重點,多在腳上練功夫,少在頭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