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與貿易是教授怎麼做外貿和如何研究國外經濟理論的學科。 如何與外國人做生意?怎樣談判?怎樣一起建廠?怎能樣籤訂合同?等與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有關的問題。 學習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外語、政治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貿易理論、國際商法、營銷學、財會學、金融學、世貿規則、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
學習過程中主要通過教師講授、小組模擬討論和公司實踐等方式了解與外國人做生意的全過程。 主要從事工作:銷售業務人員、研究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從事企業職位較多。 什麼大學可以報考:設置經濟學專業的學校非常多。絕大多數綜合性大學和經濟類院校都有相應專業。經合性大學偏重理論研究,分數較高,財經類院校教學學生如何做外貿。注意:本專業的外語、營銷、財會、金融知識豐富,更需要應變能力與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國際貿易。這個行業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選擇這個方向的同學,大部分會留學,除英語外,學習第二外語,按幾大語言區分,有法語,西班牙語,日語,俄語等。英語雖然應用廣泛,但語言有區域性,比如南美西班牙語言區,非洲法語語言區,為什麼這樣,建議看看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而大學畢業直接選擇國際貿易行業就業的,基本都是國內小規模的外貿企業,發展空間有限。
1:銀行。在2017年之前,去銀行工作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畢竟銀行工作穩定,收入可觀,福利待遇自然不用提。但銀行從業有一定的門檻,需要一定的背景,在此,不詳談。這兩年,底層金融的火熱,以及新興產業對傳統銀行衝擊較大,加上銀行自身結構調整,部分員工離職,或被挖走。因此,很多人在從業方向上對銀行不再那麼熱衷。
2:證券公司。證券行業,是很多小夥伴的第二選擇。原因自然不用多說。但這個行業對於應屆生或者萌新來說,前兩年基本是客戶經理或者文員工作,直接做操盤手的極少。如果是投行或者行研類,需要有很高的行業敏感度,畢竟投資需要不僅僅是理論知識,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和資源,但這個行業回報還是很好的,特點是高學歷,豐富的社會資源。
3:會計和審計。會計和審計是兩個不同行業。先說會計,會計入職門檻低,就業面也比較廣。基本所有的企業都需要會計。記帳會計、出納、財務等,因為容易就業,會計的從業人群也龐大,因此收入相對較低,職業成長比較慢。而審計的要求,相對更加專業。不管是內審還是外審,需要專業的財務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高級審計人員算是緊俏人才。
4:法務。這裡說的法務包含律師和企業法務顧問。很多同學也選擇了從事法律行業,專門處理經濟糾紛類案件,收入也很可觀。或者去企業法務部門從事法務工作,合同審核、商務談判等。但2018年,司考改革,非法律專業本科生不能參加司考了。可以報考法律類研究生,再參加法考。
5:公務員。也有部分同學把目光投向公務員,目前,國家對公職系統的整頓還是比較規範的,為人民服務,是一個很崇高的工作。
建議在大學期間,做好職業規劃,不是選擇了某個專業,以後就只能做這個行業。也看到過計算機專業的考注會,從事審計或者投資行業。也有統計專業的夥伴去做銷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