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札幌東郊的野幌森林公園中,有一座沒有人的村莊。在54公頃的廣袤土地上,分布著60座100多年前開過的旅館,飯店,商店,甚至寺廟,學校,漁村,這裡就是北海道的露天博物館--北海道開拓の村。在我印象裡,除了名古屋郊外的明治村外,日本的博物館就數這裡最大。
我一共來過四次北海道,卻是第一次來開拓村。因為博物館往往給人很枯燥,且參觀費時的感覺。加之不在市中心,所以一直沒有納入遊玩計劃。但是來了一次開拓村之後,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這裡實在太有意思了,為此買一張年票都不為過。
其實,開拓村有公交車,從新札幌車站搭 JR 北海道巴士新22號可以直達,約15分鐘,非常方便。在一片白茫茫之中,臺階的盡頭,我辨認出村子的入口,一座黃色條紋的氣派建築(紅色屋頂被雪完全蓋住)。從這裡開始,像是時光倒流一樣,有種回到百年前的感覺。
冬天的嬰兒車
一般日本的博物館都會出借嬰兒車和輪椅,但雪橇一般的嬰兒車我還是頭一次看見,如果毛毛醬來了肯定會很開心。此外,還有各種款式的滑雪板出借,我懷疑自己進了一座滑雪場。
村內滑雪用品
開拓村門票800日元,附送各種語言的地圖。這座開館於1983年的開拓村,展示了明治、大正時期的建築,總共分為四大區塊,有市街地群、漁村群、農村群、山村群。園區呈現了北海道開拓時期的生活、產業、經濟及文化歷史,將北海道開拓初期的內容通通濃縮在裡頭了。
看完簡介,我就開始後悔自己不會滑雪,否則借用免費的雪橇,可以節省很多徒步的時間。但不管怎麼樣,我都想儘可能多逛一些。
舊開拓使札幌本廳舍
市街地群
市街地群共有31棟建築物,是四個區塊內建築物最多也最密集的。每一棟都能進去參觀,而內部也有許多擺飾,完整復刻當時的景象,認真慢慢看的話,這一區塊就要花上許多時間。不過每一棟的特色都不一樣,所以有時間的話還是建議大家一間間去探險,喜歡拍照的人可以在這拍不少照片呢。
這座旅館開在北海道旭川的交通要道,直到1984年,作為遊客的住宿及候車室使用,曾經非常繁華。搬遷到開拓村以後,還成了nikka威士忌創始人竹鶴政孝生平改編的日劇《阿政》的取景地。
旅館的旁邊是蕎麥麵店,不但建築整個搬了過來,裡面的幾百個木碗,所有餐具廚具,都一併遷移過來。還按照原來的順序擺放起來,這是最讓我驚訝的地方。
來到酒造的門前,工作人員正在屋頂上鏟雪。除雪大叔看我正在拍照,擔心地問我:(那個梯子)礙事嗎?我回答:不,那很有意思。
偌大一座露天博物館,在冬天需要僱傭比遊客數量更多的工作人員,進行鏟雪作業,的確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醫院的存在,讓這裡的真實感進一步提升。搭在椅背上的白大褂,好像一場問診剛剛結束。
以及這古老醫院裡,殘留下來的混合藥味,仿佛現在還在營業中。
路口一家寫真館,在北海道的巖見澤,一直營業到1958年。屋頂為了採光,一部分改成了玻璃。
雖然照片中的人已經不知所蹤,但他們的照片卻永遠地保留了下來。
大石三省堂是點心大師大石泰造的店鋪。兩代人經營的工廠,店鋪以及住宅連成一個整體。
模子裡這條糕點魚是不是惟妙惟肖?好像很不願被人吃掉(笑)。
在汽車普及前,馬車,馬橇負擔了搬運的主要任務。這裡就保留了一間現在已經失傳的車橇製作所。
車橇製作所的隔壁是鐵工廠,想必當年這裡的老闆曾經親密無間地一起工作過。
如果說搬了一些民宅和商店來開拓村不值得大驚小怪,村裡還有一座完整的寺廟。從本州過來的貧困的移民,之所以拿出大筆錢財修建豪華的寺廟,是由於寺廟成了他們的精神支柱。
另外,成立於神戶的基督教移民也投資建設了一座教會,它還被用作集會場所和教育場所。
因淘金熱而繁華一時的中頓別町,曾經有很多這樣的雜貨店。建造了耐火、耐寒技術都很精湛的灰泥牆倉庫建築。
店內商品種類豐富,現在的日本鄉村還保留了類似的商店。
外表精緻小巧的理髮店,原來開在札幌的圓山公園附近。西洋式設計,正是大正時期的風格。
一進門就會自動感應,播放錄音,讓人有很強的臨場感受,忍不住想和老闆搭話。
小小的郵局,開設在曾經因捕撈青花魚繁盛的海港,承載了多少打工漁夫向家鄉的匯款和思念。
為了取景地巡禮,我去過包括《小森林》拍攝地在內的很多廢校。而北海道最早的私立中學--北海中學,能夠在開拓村再生,可以說非常幸運。
北海中學開始於札幌農學校的英語學校,具有西洋風格設計,可以說是這裡的一大風格。
從小樽搬來的三層石造建築是明治時期的新聞社,厚重的建築風格使人感受到新聞工作者的自豪。
如此可愛的招牌,讓人一眼就辨認出這裡是染坊。當年把電話號碼寫在招牌上,也是一種時髦吧。
如果搬了一整座中學還不夠震撼,在偏離主幹道的森林裡,還有一座大學宿舍「惠迪寮」。這個宿舍不是普通的宿舍,是日本三大「野生」宿舍之一。自治學生宿舍容易髒亂差,且極易醞釀學生運動。
從學生奔放帥氣的打扮,可以推測當時自由的學風。
服役到1903年,惠迪寮被北海道大學拆除,搬來這裡。但實際上北大現在蓋的新宿舍,還是自治寮。NHK還派記者去採訪過,錄製了一集《紀實72小時》。我去年曾經潛入過新惠迪寮,感興趣看這裡。
二樓的展板詳盡記錄了惠迪寮的黑歷史,有文字,圖片,還有視屏。到拆除為止,這裡曾經送出超過1萬名學生。對了,一進大門就會響起「寮歌」,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裡面逛,還真有點害怕。
漁村群
走了那麼久,我終於進入開拓村第二個區域。北海道四面靠海,海鮮盛產,當然漁村就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分成4間建築,另外還有代表性的海與池子。建築物內分有米倉、網倉、板倉、文庫倉等,非常有趣。
位於小樽沿岸,經營漁業的大戶漁家,有網倉,米倉等多處附屬設施。正屋右側是老闆的居住空間,左側為外出做工的漁夫們的生活場所。
看那擦得鋥鋥發亮的地板,這裡的工作人員肯定花費了不少時間打掃,把這裡維持的和當年一模一樣。
將打撈上來的魚臨時存放的倉庫。漁汛一結束,則作為船、槳、擼等漁具的倉庫使用。
山村群
山村群主要有3棟建築物,還有吊橋、步道與小溪流。樹林環繞,非常像真的來到深山,跟其他三區塊的感覺很不一樣。沒來得及去,下次補。
農村群
農村群主要有14間建築物,包含農家及酪農,部分建築物內有許多蠟像呈現當時人民生活的情況,非常逼真。我只去了其中一個森林鐵道機車庫,是保管,維修運送木材機車的地方。
園區內有馬車,大人的費用250日元,就可以體驗到搭乘馬車,夏季(4月中至11月)是馬車鐵道,冬季(12月中旬到3月的假日)則是雪橇。可惜我去的時候是平日,所以沒有體驗到。
開拓村食堂
逛完開拓村已經餓的不行,幸好村裡有一座非常寬敞的食堂。夏天有烤肉提供,冬天則推薦白味增烏龍麵+烤糯米糰。據說味道很懷舊,能體會到北海道開拓時期的味道。
地址:北海道札幌市厚別區厚別町小野幌50-1
交通:新札幌車站搭乘 JR 北海道巴士新22號「開拓の村」下車即達。
官網:http://www.kaitaku.or.jp/
門票:800日元
感謝大家的支持,kokomi的私旅行直到2019年7月已全部滿員。最新行程發布請關注公眾號,以往行程請點擊公眾號左下角菜單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