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
據臺媒,作家鍾肇政於5月16日去世,享年96歲。鍾肇政先生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是196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魯冰花》。1989年,由楊國立導演、吳念真編劇的同名電影公映,此後,甄妮在央視春晚上翻唱了同名歌曲(曾淑勤原唱),成為兩岸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鍾肇政於1925年生於中國臺灣新竹,畢業於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曾就讀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後中途輟學,任龍潭小學教師。
戰爭時因為瘧疾導致重聽,自臺大中文系輟學返鄉。戰後他立志投入文學創作,勤習中文。1951年他於《自由談》雜誌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婚後》,自此筆耕不輟,一生寫下了逾2000萬字的作品。
其中最具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作品當屬「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裡》《流雲》)以及「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
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臺灣《聯合報》,批判社會的社會貧富差距、教育體制、農村發展及黑金政治等問題,被改編為電影及電視劇。
鍾肇政曾表示,農民務農討生活,他則是學習古人筆耕,一輩子用稿紙寫文章。除了寫作,他曾創辦同仁刊物《文友通訊》、接編《臺灣文藝》、擔任《民眾日報》副刊主編等。
詩人向陽曾表示,在那個年代,鍾肇政樹立了臺灣本土副刊風格,有如提明燈、照亮邊陲,珍惜、鼓勵本土作家創作,無疑是臺灣本土文學的守護者。他也曾投入翻譯翻譯作品,將日本文學引進臺灣。
鍾肇政曾任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等,獲獎無數,在臺灣文壇輩分極高。他曾表示,「閱讀小說,我特別重視整體性的印象,因此,評審的過程中,我特別偏好帶有心靈探索、冒險性的小說。且其表達形式應較為厚重、不輕浮,但技巧要新穎、不落俗套。」
鍾肇政也喜歡音樂,自學鋼琴,有時也會哼歌,曾表示有絕對音感,若非重聽,可能就往音樂之路發展。平時生活簡單,每天7、8點起床吃早餐、翻報紙、看看電視,喜歡看棒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