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天高雲淡。
隨著寒流的侵襲與白晝的變短,
樹葉花青素含量急速上升,
以楓樹為代表的一類「秋色葉樹種」開始逐漸褪去綠色而被霜風染紅。
楓葉是文人墨客最愛吟詠的景觀之一。
「楓葉荻花秋瑟瑟」,是白居易江頭送客的離愁;
「楓樹夜猿愁自斷」,是李商隱詠史懷古的長嘆;
「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張繼對羈旅天涯的傷感。
楓葉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無法割捨的美學意蘊與無形的吸引力。如今,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來臨,以楓葉為首的諸多紅葉正在成為人們秋季旅遊新的「打開方式」。
秋日裡,熾熱如火的紅葉仿佛在進行一場南徵,染紅大江南北。中國氣象局還列出了全國主要紅葉省份與景區最佳觀賞時機。
據統計,2018紅葉觀賞期間,香山公園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同比增加了7%,2019年「十一」黃金周385萬人次到「中國楓葉之都」本地看楓葉。可以看出紅葉在秋季旅遊中的資源優勢,也會給一些傳統的相關城市與景區帶來巨大的動能。
然而似乎當我們沐浴在漫山遍野的紅葉之中,除了賞紅葉、拍紅葉之外好像也難以尋覓到更多的有關楓葉的情趣。
在這一點上,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卻走在了前面。秋末賞楓,與春日賞櫻一樣,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一種國民活動。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一下日本是如何開展紅葉旅遊,打造「紅葉經濟」的吧!
紅葉是秋季景觀的核心
景觀意識、景觀政策
相對於賞櫻時的「花見」,日本人愛用「紅葉狩」來描述這一年度的盛事。庭院賞楓、紅葉迴廊、溪谷縱走、行船漫遊、纜車俯望、彩葉地毯……這些詞彙無不是圍繞著紅葉的景觀而進行的描述。
其實這樣的景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的景觀意識和景觀政策;日本於2004年出臺《景觀法》及相關法律,確立了現行景觀政策-----「景觀綠三法」的體系框架。而在其確立過程中,景觀意識和景觀政策條例的前期積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以京都嵐山為例,它的紅葉是最負有盛名,沿山路攀登而上,經過一座小橋,來到神護寺,從寺內遠眺清瀧川峽谷與丹霞白堤,紅楓繽紛,層層疊疊。沿著山路,穿越白雲橋前往高山寺,沿途有古老的茶園歇腳,寺中也提供上好的茶水。
位於山間河畔的京都虹夕諾雅酒店,入住酒店需要由渡船來接,路過這一片的風景也很容易成為人們難忘的記憶。紅葉季的整個京都,對於酒店業來講比起櫻花季更為一房難求。
嵯峨野小火車沿著溪谷,緩緩在山間行駛,景色特別美的地方,小火車會降速行駛,以方便遊客以最佳的角度來欣賞溪谷美景。
嵐山的秋季旅遊之所以可以呈現這般景象,整體的景觀功不可沒。這樣景觀資源的形成,也依賴於其植被的一段演變。
就嵐山自然景致的核心區域而言,嵐山國有林從1933年開始就已經有了景觀政策《嵐山風致林施業計劃書》的指導,到了60年代,從單一的風景保護開始轉向具有觀光可利用價值的景觀意識。加之嵐山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有著很多詩歌詠誦的紅葉名所,楓葉作為一種文化的意象,它的旅遊屬性也開始被不斷得到深挖,景觀的營造上也就有了更為深層次的指導。
與此同時,隨著京都市內大量的櫻花種植,嵐山地區的紅葉景觀也是基於平衡京都四季觀光需求的考量。當前嵐山最終的景觀政策為《世界文化遺產貢獻的森林設定方針》,楓樹與赤松的混搭讓嵐山在秋季彰顯出錯落有致,層林盡染的景致。
紅葉是一種文化的力量
文旅融合
在我國,自從文化和旅遊部成立後,但凡談及旅遊都稱為文旅,文旅融合仿佛也成為了一個時代要求。實際上從國內到國外,文化和旅遊從來都是相融的,我們很難找到一種旅遊行為、旅遊產品,與文化絕對無關。
日本的紅葉旅遊也是如此,其在文旅融合的層面上,紅葉能夠成為旅遊資源,通過旅遊傳播實現正面意義、紅葉文化的旅遊屬性能夠被挖掘、其衍生的文化公共產品也能夠實現主客共享。在這裡,紅葉可以體現出一種文化的力量。
在日本人看來,賞紅葉與賞櫻一樣,是一種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深秋過後即將入冬,他們把這一時期看做入冬前短暫的歡騰,熱情如火的紅葉好似是在凋零前盡情燃燒著最後的生命,一樣充滿著物哀之美。於是動漫、歌曲再到影視文學作品,紅葉的「出鏡率」也是極高。
各地紅葉節屢見不鮮,紅葉季期間,富士山腳下會舉行一場盛大的河口湖紅葉節,主會場「紅葉迴廊」每晚都會舉辦紅叶音樂會,市街地區域每晚也會懸掛各式彩燈,走在風景萬種的街道之上,秋季獨有的浪漫鋪面而來。
紅葉相關的文創產品更是處處渲染著秋的氣氛。紅葉季「限定」商品更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流。楓葉的紅色代表著冬季來臨前,最火熱的狂歡,而在這些限定商品的背後,是紅葉文化與生活美學高度融合創新下、文化創意產業的再升級和創意經濟的再發展。
日本的餐飲十分講究季節性,這一點食物方面就體現在對「旬物」的重視上。許多餐廳會根據季節更換菜單,並採用當季新鮮上市的食材作為烹飪的原材料。比如產於秋季的鮭魚,就有暗喻秋之紅葉的意思,同時拿紅葉作為裝扮也為司空見慣之事。以會席料理為代表,當你看到食物的畫面本身,相信你就可以判斷它屬於哪個季節。
此外,紅葉天婦羅、紅葉和果子更是既滿足了好奇心又豐富了味蕾。廣島市更是在很早就做出了楓葉饅頭,成為了知名度很高的地方特產。
紅葉是地域振興的推手
鄉村、地域振興
紅葉可以串起一條旅遊生態鏈,它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帶來更多的旅遊收入,加以活用也助於促進地域的振興。
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把紅葉資源的利用寫在了其地域再生計劃當中,遊步道、眺望點串聯起的紅葉隧道是常規操作。
此外,上文講過日本料理店常用樹葉和花朵裝扮食物,春季點綴櫻花,秋季配以紅葉,給食客以美的享受。日本一個小鎮抓住這一美食文化帶來的商機,不僅振興了當地經濟,也使這個被老齡化困擾的小鎮煥發了活力,這便是德島的上勝町。
上勝町憑藉其乾淨的水源和空氣,孕育出沒有雜色和汙染的樹葉。這裡全年共有320種可食用的葉子,被採摘的樹葉就在當地清澈的溪水中清洗乾淨,然後根據大小、形狀一一篩選。篩選後的樹葉被售賣至日本各地料理亭,甚至還出口到北美和歐洲的酒店和餐廳,採摘樹葉企業年營業額可達130萬英鎊。
「美麗」商機帶來的不僅是收入。「葉子經濟」的成功吸引了國內外的人來上勝町考察實習。2018年,「彩」公司建立「彩山實習園」,研究開發新的產品,為參觀實習的人講解技術要領。上勝町町長花本靖說,一年間來考察的人達到這裡居民人數的2倍,山中的小鎮一下子熱鬧起來。
上勝町不僅吸引了大量參觀者,還有不少人移居到這裡,對緩解老齡化問題起到一定作用。橫石說,5年來共有611人來到上勝町,以「彩」實習生的身份短期居住,其中有34人在此定居。
紅葉點亮夜間經濟
夜間經濟
當前,在我國夜間經濟正在崛起,各地不斷推出夜間經濟的鼓勵措施,關於如何開展夜間經濟的討論聲也不絕於耳。
夜間賞楓在日本的很多城市則是每年紅葉季的必備節目。到了夜晚,幽黃的燈光將火紅的楓葉渲染得夢幻綺麗、神秘動人,為人們的夜間遊園畫下了濃妝淡抹的一筆。對於夜間賞楓這個活動,也被不少景點稱為「夜間觀拜」,充滿了一種濃濃的儀式感。
東京的六義園、京都永觀堂都是夜間賞楓的名所。據統計只在京都一城開放夜間賞楓的景點就達二十餘處,浴衣搭配著夜間的楓葉更是有著別樣的風情。此外,相應的飲食店、咖啡店、特產店也將延長營業時間,一杯秋季限定的啤酒,一些帶著紅葉風情的紀念品,都會留下關於這個秋天的記憶,秋風瑟瑟下「夜間經濟」因為紅葉而變得紅火。
在我國,不管是秋色首先降臨的東北、紅葉歷史文化深厚的中原、煙雨美景籠罩的江南,還是擁有「神女紅葉」的四川盆地、可以南國賞秋的嶺南、精美油畫般秋色的西北,從來不缺少關於秋天的美景,在紅葉旅遊與紅葉經濟的發展層面,我們還有更多的可塑空間。
我們擁有很多這樣的天賜美景,但也需要我們用心的加以活用並浸入更多人文的關懷。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景觀政策、文旅融合、地域振興、夜間經濟等這些方面深入耕耘,相信不久以後,當楓葉再次紅了的時候,「紅葉經濟」可以更紅火。
文章由睿途旅創原創撰寫,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