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哈噶喇金佛落座儀式現場,寒風擋不住市民的熱情
瑪哈噶喇金佛重六十四斤二兩(元代「千兩金佛」說法的依據是當時一斤折合十六兩),高約40釐米。金佛重塑過程中,既凝聚了國家級鏨刻大師的精湛技藝,又採用了國際先進的硬黃金工藝。
西藏薩迦寺為金佛舉行盛大法會
專程迎金佛回家的車隊在青藏高原上長途跋涉
1月10日,隆冬裡的瀋陽晴空萬裡,陽光燦爛。在位於和平區皇寺路的實勝寺內人頭攢動,現場數千位瀋陽市民共同見證了歷史的瞬間:上午9時,瑪哈噶喇金佛落座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
金佛顯現 回溯歷史,展望將來
在歷史上,瀋陽皇寺瑪哈噶喇金佛顯現兩次,每一次顯現都伴隨著國家統一,伴隨著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帶來了幸福安康。
第一次金佛顯現時,國家四分五裂,南宋、西夏、金、蒙古之間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人們渴望著國家統一,結束戰亂的局面。在此情況下,1256年,八思巴募集千兩黃金親自設計刻鑄並開光後,獻給當時蒙古汗國的忽必烈,後來發生了很多金佛護佑的傳奇故事,金佛見證了國家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二次顯現時,時值明末清初改朝換代時期,明王朝、北方的蒙古部落、東北的後金勢力之間長期戰爭,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此刻,金佛幾經周折,於1634年入盛京,1636年清王朝建立,不久統一了全國,進入了康雍乾盛世。民間素有「先有金佛,後有皇寺,再有清朝」的傳說。要知道,瀋陽皇寺比北京雍和宮的建成早近40年。
1946年3月20日,金佛被盜,失去蹤跡。
2015年,時值我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瀋陽市更是被國家列入全面創新改革實驗城市。黨的十八大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了新的號角。對文化改革發展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前提條件。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期與我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相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造文化品牌 金佛回歸是第一步
為進一步發揮好宗教文化在促進社會文明與發展的積極作用,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力打造文化強市,發揮宗教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2015年7月,實勝寺北側4000平方米的土地得以返還,將進一步完善寺廟的功能,打造瀋陽文化品牌。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沈城十方信眾及社會賢達人士紛紛提出重塑瑪哈噶喇金佛,紛紛捐款捐金。在短短的三個月內,重塑了金佛。隨後金佛又重回曾經的「修身地」西藏,按照當年八思巴獻金佛給忽必烈的行程,迎接金佛,並在西藏薩迦寺、大昭寺、布達拉宮進行加持、開光、裝藏儀式後,回到了瀋陽。
值得一提的是,金佛在薩迦寺舉行了三天盛大的法會。裝藏過程中,不僅為金佛裝了七身八寶,還裝藏了一枚非常珍貴的、由尼泊爾迎請來的佛祖真身舍利。
以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金佛是祖國統一的象徵。每一次金佛顯現,都伴隨著分裂與戰爭的結束,伴隨著中華民族統一、強大、崛起。
一座城市的發展必須有文化底蘊作支撐,才能有更大的生命力。挖掘城市的文化是凝聚人心、鼓舞信心最好的方式,而金佛傳奇的經歷,為我市文化繁榮、強化城市文化底蘊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將來,皇寺也會與瀋陽的「一宮兩陵」一樣,引起世界的矚目。
據悉,瀋陽皇寺將在今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公曆5月21日,星期六)為金佛舉行開光儀式。同時,皇寺將每年農曆十一月一日至三日定為金佛節,農曆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抬佛節;公曆10月6日至8日則為金剛舞法會。記者 韓 撲 通訊員 吳長權 攝影記者 孫 海
據實勝寺住持滿都拉法師介紹,在返還的4000平方米土地上,他們準備修建藏經樓、班禪行宮、壇城等設施,進一步完善寺廟的宗教文化功能,打造文化品牌。
同時,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聯繫,將實勝寺當年的寶物請回瀋陽皇寺,保存在新建的藏經樓內,如與金佛同樣具備歷史價值的蒙古文金字《大藏經》、傳國玉璽;還有努爾哈赤寶劍、皇太極腰刀、皇太極常服袍、皇太極弓箭、皇太極鉞斧等多種珍貴的國寶,為沈城文化繁榮發展貢獻皇寺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