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是小雪節氣。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你知道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嗎?小雪節氣民間傳統習俗和天氣變化嗎?》》》推薦閱讀:關於小雪節氣經典古詩詞有哪些?古人描寫小雪節氣古詩詞15首
小雪節氣的由來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小雪」時值陽曆11月下半月,農曆十月下半月。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小雪節氣含義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時萬物漸失生機,天寒地凍轉入嚴冬。中國廣大地區的人們正被寒冷的東北風「百般欺凌」著:東部地區會出現大範圍降溫;黃河以北地區則現初雪;東北各地氣溫已在零度以下。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寒潮減弱,致使華南「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由於華南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小雪節氣的三候
虹藏不見:小雪之日「虹藏不見」。陰陽交才有虹,此時陰盛陽伏,雨水都凝成陰雪了,虹當然不見。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小雪後五日「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各正其位,不交不通。
閉塞而成冬:再五日「閉塞而成冬」,冬為藏,冬為終。
小雪節氣的氣候特徵
雨雪紛飛,寒潮至
小雪節氣,雨雪紛飛。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雪藍色預警:預計21日20時至22日20時,內蒙古中部偏南地區、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和西部、北京、天津大部等地有大雪或暴雪,當地民眾應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而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西南地區東部和海南等地,也有小雨光顧。
值得留意的還有,23日至26日,我國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出現明顯的大風降溫天氣。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南部、黃淮、江淮、華南大部等地最低氣溫將先後下降6~10℃,請注意防寒保暖。
小雪節氣農事活動
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釐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凍結1釐米,到節氣末便凍結了一米多。所以,之後大小江河陸 續封凍。
貯藏蔬菜
小雪節以後,北方地區的果農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編箔包紮株杆,以防果樹受凍。且冬日蔬菜多採用土法貯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
農閒副業
小雪時節,冰雪封地天氣寒,農事仍不能懈怠,利用冬閒時間大搞農副業生產,因地制宜進行冬季積肥、造肥、柳編和草編,從多種渠道開展致富門路。
魚塘越冬
管好越冬魚種池,是提高魚越冬成活率的關鍵。提前做好大型牲畜越冬飼料的準備工作,保證牲畜越冬的存活量。
小雪節氣的民間習俗
1、醃臘肉
民間有醃臘肉的習俗:「冬臘風醃,蓄以御冬」。這是因為小雪節氣之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這時候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臘肉啦!
2、吃餈粑
在南方一些地方,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相傳「十月朝,餈粑祿祿燒」,這是說祭祀的時候用餈粑來當供品。
3、曬魚乾
一般在小雪節氣的時候,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就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有諺語「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指的是在嘉義縣布袋鎮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4、吃刨湯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在這個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