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的秋天,溫柔而又清涼。樸素的餌塊粑粑、熟悉的風景,微妙的心情,平凡的故事,在此刻發生。
我們相聚在守拙圃,在舂餌塊的喜悅裡感受這四季輪轉,慢慢地與時光對話。
手工餌塊
製作工序考究
餌塊是「雲南十八怪之一」。純手工捶打的餌塊,做法看似簡單,但每經一次的泡、蒸、打、揉等工序,都是很考究的技術活。
舂餌塊,需要泡米、淘米、蒸米、舂粑等工序。泡米,用盆或桶盛足清淨水,將稻米倒入其中,提前24小時浸泡。米要浸得不幹不溼,拈粒米放進嘴裡,一咬兩斷,不能發聲,也不能粘牙。
淘米,主要是淘沙濾石。我們細緻地淘了又淘,洗了又洗,讓每一粒米都乾淨而透亮。蒸米用的是甑子,燒的是柴火。灶下,柴火叭叭作響地燃燒,映紅了燒柴人的臉;灶上,煙霧繚繞,直上雲霄,鍋水咕咕嚕嚕地沸騰,甑蓋四周水氣嘰嘰作響。
這時,揭開甑蓋,撮著嘴,猛吹一口氣,抓一撮嘗嘗,稻米的香味立即在舌尖發酵。
石臼舂餌塊
美味持續發酵
舂餌塊用的是石臼。蒸好的米,放進石臼,年輕力壯的男士主動做起了力量擔當,舂向石臼,開始「小雞啄食」式的舂著,粒粒稻米漸漸地被搗成乳漿似的漿粑。
舂好的漿粑放到桌子上,稍微涼一下,我們便開始製作各種各樣的餌塊美食。有人愛吃石臼裡的漿粑,多數人愛吃火燒粑粑。將粑粑夾在火鉗上,放進灶裡,用溫火烘烤。
粑粑兩面烤起黃黃的殼子,漸漸鼓脹得像吹起的氣球,粑面接著漸漸「笑開」,蘸上點陳年蜂蜜或者抹上騰衝特有的番茄辣椒醬,如此火粑粑塊最香、最甜、最可口。
落日黃昏,陽光把整個山谷暈染成一片金黃,山谷倒映在池塘,隨時光一起漫漫流淌。
山谷田園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道道美食的馨香在山谷縈繞,細細品味,有田園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風吹過山谷,拂過守拙圃裡一張張洋溢著笑容的臉,一片金黃的葉子打著旋兒掉下來,醞釀著秋天稔熟的醇厚味道。
在這平淡而又真實的歲月裡,我們守望著新一季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