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送數據
收到報文
機審通過
用時僅1分03秒!
12月10日凌晨,內蒙古首份智能審核原產地證書出爐。
00點07分14秒,內蒙古五原縣誠信糧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通關員劉佳登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烏拉特海關申請了一份中國-韓國自貿區原產地證書。海關原產地證書智能審核系統精準校驗、自動審核,00點08分17秒,回執顯示審核通過。
當天起,海關總署在全國推廣原產地證書智能審核,適用普惠制、非優惠和自貿協定等16種原產地證書,出口企業申領證書從此邁入「秒通」時代。這種新模式的應用,將優化原產地證書的審核流程,推進籤證智能化、標準化和規範化。
據了解,原產地證書智能審核規則運行後,企業申領證書由系統自動審核,即時反饋,節約了人工審核的時間,實現了全天候、智能化、無人式智能審核,證書「隨到隨審」;由原先海關關員逐項審核判斷證書準確性,轉變為規則抓取各欄目數據進行自動審核,大幅提升了審籤效率,縮短了審核時長,申報數據「隨報隨審」;統一了審核規則,降低了業務風險,提升了籤證質量。
「原產地證書智能審核,疊加去年推行的企業自助列印改革,讓我們足不出戶,立等可取,從證書申領到自助列印實現了『秒通』,真是太省事兒了。」劉佳欣喜地說。
原產地證書有「紙黃金」之稱,是外貿企業享受進出口貨物快速通關、順利結匯和關稅減免等紅利的「經濟護照」。尤其在疫情期間,原產地證書成為應對境外貿易管制、反傾銷、反補貼等的通關利器。今年1至11月,烏拉特海關累計籤發各類原產地證書2126份,籤證金額7.4億元。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呂園
圖片:巴彥淖爾日報社通訊員 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