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丨《食品安全法》中「者」與「企業」概念淺析

2020-12-26 澎湃新聞

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對規範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食品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總則中,《食品安全法》開章明義規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在其他各章節中,則分別明確了不同情形下的義務責任。其中,出現了「食品生產經營者」與「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兩個概念,並賦予了兩者有區別的義務責任。在實際監管中,尤其在此次機構改革後,在新形勢下,許多監管人員對這兩個概念有著不同的認識,一些人員把「者」與「個體工商戶」、「企業」與「公司」等概念混為一談。如何正確理解這兩個概念,直接關係到食品安全責任落實問題,有必要進行研究分析。

一、概念定義

「者」,作為代詞,用在動詞、名詞後時,用以指代人,相當於「......的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 「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反壟斷法》第十二條規定: 「本法所稱經營者, 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企業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等組織形式。

「個體工商戶」,《民法總則》第五十四條規定: 「自然人從事工商業經營,經依法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有經營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條例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個人經營,也可以家庭經營。

「公司」,《公司法》第二條規定: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設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適應市場經濟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二、含義鑑別

(一)從解字釋義來看

從定義可以看出,「者」是泛指一類人。這個「人」,不僅僅指自然人,也可以指法人,也可以指其他組織。「者」僅根據主體行為來進行分類,不涉及主體地位問題,如「市場開辦者」等。因此,只要從事食品生產經營這一活動的,無論組織形式如何、規模如何、管理水平如何,都可以稱之為食品生產經營者,有時也稱之為食品生產經營單位。

從《民法總則》《個體工商戶條例》相關要求可以看出,「個體工商戶」是自然人或家庭參與經濟活動的形式,屬於自然人範疇,非獨立的組織。從現代經濟學理論來看,「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形式,有相應的組織構架以及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需要的管理制度。「公司」是現代企業中最主要、最典型的組織形式。將市場主體分為「個體工商戶」「企業」「公司」等不同類型,主要是從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進行分類,其區別主要體現在法人資格、設立條件、組織架構、責任承擔、涉稅事項等方面。一般認為,「企業」能夠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因此,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較其他經濟形式顯著。

(二)從來源出處來看

《食品安全法》脫胎於《食品衛生法》。出於使用習慣、立法背景等原因,對「者」「企業」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及用法在《食品安全法》中得以延伸。

《食品衛生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有明確規定,即「食品生產經營者指一切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單位或者個人,包括職工食堂、食品攤販等」。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雖沒有明確定義,但在相關條款中可以一窺其含義及適用範圍。該法第八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有與產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食品原料處理、加工、包裝、貯存等廠房或者場所。第二十七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食品攤販,必須先取得衛生行政部門發放的衛生許可證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未取得衛生許可證的,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食品生產經營者不得偽造、塗改、出借衛生許可證。此外,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等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制度、工程建設、生產相關評估等提出了相關要求。

從以上條款的表述,結合當時的立法時代背景,可以認為,《食品衛生法》中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是相對於「食品攤販」而言,指擁有固定地址、相對穩定經營的組織,是與非固定、非穩定的經營主體相對的概念,與現代經濟理論中的「企業」概念並不完全等同。在《食品安全法》中將這一含義延伸理解為「規模較大的、影響較廣的、風險較高的」一類主體,也可以認為取現代經濟學理論中「企業」「影響較為顯著」的內涵之意。此外,從個體工商戶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食品衛生法》提到的「食品攤販」與早期的個體工商戶之間,其內涵存在對應關係。《食品安全法》提到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也依然沿用了這一含義。

(三)從立法本意來看

《食品安全法》確立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四大原則,即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其中風險管理是基本原則中的核心要義,也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食品安全法》在總則中明確了該法約束的行為及主體(第二條、第四條),在後續相關章節中明確了對「者」的普遍性要求。在此基礎上,按照風險管理要求,《食品安全法》對不同風險等級主體和行為的要求進行了區分,對風險較高主體的義務責任則給予進一步強化和提升。《食品安全法》把這一類風險較高的主體均歸稱為「企業」。此外,對風險更小、地域特色更強的一類主體歸為「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明確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四)從發展實踐來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個體工商戶」及「企業」的內涵意義、表現形式、主體地位等都發生了變化,曾經以從業人數作為劃分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這一指標不再具有現實意義,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的劃分逐漸從以意識形態為主要考量轉變為以經濟地位為主要考量。但在當前社會中,現實情況往往更為複雜,出於稅收負擔等方面的考慮,一些已有相當規模的主體仍登記為個體工商戶,而另一方面,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慮,許多規模較小、人數也較少的企業、公司等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這兩類主體的組織形式只能通過其商事註冊登記信息得知。這與《食品衛生法》立法時期的情況已大相逕庭。而從《食品衛生法》向《食品安全法》的發展過程中,對法中相關主體的表述及概念並未發生本質變化,只是在含義上做了進一步的延伸。

三、結論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法》中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是指所有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是指食品生產經營者中「規模較大的、影響較廣的,風險較高的」一類主體,不完全對應現代經濟學理論中的「企業」(經濟學的「企業」與法學的「企業」在內涵外延上並不完全相同)。然而,《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並未明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概念,相關權威部門也並沒有明確其認定標準,解釋什麼樣的規模可以算規模較大、什麼範圍的影響可以算影響較廣,各地則是在實際中根據本地實際探索劃分、模糊認定。

隨著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多次改革,更多有著不同知識體系和工作背景的人員陸續進入食品安全監管隊伍,特別是有著商事工作背景的人員進入系統後,對如何認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有了更多不同的聲音。一些人員認為,應當按照市場主體商事註冊登記情況來確定其是否為企業,這樣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但是,在實際中常常會出現上面提到的情形,一種是註冊為企業,但實際規模非常小、影響力也很小的主體的情形,其在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食品安全風險並不太大;還有一種是登記為個體工商戶,但實際規模很大的情形,其在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食品安全風險隨著其規模增大、影響範圍擴大而不斷增加。因此,單純按照主體的商事註冊登記信息來判斷其是否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值得進一步商榷。

因此,明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概念和劃分標準,統一基層執法尺度,特別在當前大市場監管體制下,清理、明確、統一不同法律體系中相同用詞的具體含義,不僅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的重要措施,更是落實依法行政,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保證。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即可訂閱2020年《中國食品安全報》

往期精彩回顧:

「三保」行動 讓我們一起出發 | 家樂福超8000噸菜肉果蛋保供應 防疫期間健康商品絕不漲價

本微信號內容同步在以下平臺發布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主辦

官方網站:www.cfsn.cn

原標題:《言論丨《食品安全法》中「者」與「企業」概念淺析》

相關焦點

  • 食品安全法中的三倍損害賠償金,是這樣計算的!
    法條摘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成者提失三倍的賠償金。
  • 生產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 哈爾濱芭米莉食品有限公司被罰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9年3月11日,哈爾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公布2019年1月份食品行政處罰案件情況。其中,行政處罰決定書(2018026)顯示,哈爾濱芭米莉食品有限公司生產標籤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紅豆吐司麵包,原哈爾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作出處罰:沒收違法所得;罰款。
  • 食品夥伴網分享《食品安全法》修訂版對比以及參考譯文
    食品夥伴網訊 2015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會議以160票贊成、1票反對、3票棄權,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修訂版)共十章,154條,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 銅陵吉瑪特購物中心與綠森林自助餐廳違反食品安全法被處罰
    原標題:銅陵吉瑪特購物中心、綠森林自助餐廳違反食品安全法被行政處罰近日,銅陵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18年第5期行政處罰案件信息,銅陵吉瑪特購物中心和綠森林自助餐廳赫然在列,他們的主要違法事實分別為:經營鉛項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綠茶、龍井茶和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散裝水果酒
  • 預包裝食品與散裝食品、裸裝食品的區別
    2009年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定義了預包裝食品,即"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即將於2012年開始執行的GB7718-2011,將預包裝食品定義為"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預先定量包裝以及預先定量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並且在一定量限範圍內具有統一的質量或體積標識的食品。"
  • 上海三勇便利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被警告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據上海海關官網2018年6月27日消息,上海三勇便利店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被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處以警告。海關行政處罰決定書滬浦機關檢違字〔2018〕0001號當事人:上海三勇便利店地 址:上海浦東河濱西路1901號經我關調查:2018年2月28日,我關對當事人進行衛生監督,查看現場在售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
  • 餐飲服務單位使用過期或標籤違規食品,操作間、庫房中發現...
    的規定,應依據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款:「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十三)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提供者未按規定製定、實施生產經營過程控制要求。……」的規定進行處罰。 筆者也比較贊同第二種意見。
  • 淺析古希臘時期「言論自由」
    希臘城邦被認為是人類共同體的最高形態,言論自由就是產生於這種城邦民主政治的思想中。 一、古希臘時期「言論自由」誕生的背景 古希臘人的言論自由觀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經歷了一定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的,並且在這一個過程中,人們的自由觀念也跟著社會歷史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三種關係:人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關係。
  • 採購不合格的進口人造奶油 石獅一食品企業被罰33萬元
    因採購不合格的進口原料,石獅一企業被罰了33萬元!今年9月份,石獅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在對我市一食品生產企業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該企業採購的進口人造食用奶油的外包裝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經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黴菌項目超標,屬於不合格產品。
  • 每經17點丨上海迪士尼:遊客可攜帶部分食品入園;知情人士:美的實控...
    1丨上海迪士尼樂園:遊客將可以攜帶供自己食用的食品進入樂園據人民日報,記者從上海迪士尼樂園管理方了解到,園方管理團隊正積極與相關方面溝通,將在繼續聆聽各方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於下階段推出包括入園安檢和外帶食物政策等方面的多項舉措,進一步完善園區運營,優化遊客體驗。
  • 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告6家企業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情況
    依法處罰情況:當事人經營獸藥殘留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黑魚(烏魚)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第(二)項規定。案件調查中,當事人積極配合執法機關進行調查,採取措施進行召回,主動停售問題食品,並在期限內完成了整改。
  • 山東處罰多家食品企業 涉食品添加劑、黴菌超標、鉛超標等
    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得通告顯示,多家青島企業存在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黴菌超標、鉛超標等問題。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涉事企業進行了相應的行政處罰,並警示廣大食品生產經營業戶,嚴格依法依規生產經營。山東齊魯王酒業有限公司生產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第四項「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四)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的規定。
  • 新食品安全法:微信朋友圈賣美食將來或需許可證
    今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即將實施,首次將網絡食品經營納入監管。為迎接這一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目前上海正在加緊落實相關工作。上海正推進政府監管數據與第三方網絡訂餐平臺的對接,以防範網絡訂餐食品安全風險。   另外,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近起草的《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明確定義了網絡食品經營範疇,未來微信朋友圈內賣美食或也需要辦證。
  • 平頂山鼎盛飲品有限公司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被行政...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據平頂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11月15日消息,平頂山鼎盛飲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菠蘿口樂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依據當事人在經營過程中履行了法律規定的大部分義務的情況和違法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參照《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行政處罰裁量標準(食品)》的規定,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屬於輕微情形。
  • 食品標籤不合格福州6家企業被處罰
    9月17日,福建省福州市市場監管局通報6起涉嫌生產經營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案。福建省連江縣鴻騰酒店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因同一違規事實,各被罰5000元。經查,當瓊海老酒坊於2018年9月12日生產了涉案預包裝食品三原牌蕃薯露酒30箱,涉案食品標籤聲稱「紅心地瓜中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含量豐富」,但標籤未按照《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要求在營養成分表中標示出該營養成分的含量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該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8月5日,連江縣市場監管局決定對瓊海老酒坊處5000元罰款。
  • 2019中國科創城市藍皮書丨杭州「創新者」30企業
    第十五篇,介紹浙江省會城市杭州的「創新者」30企業。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在全球不斷湧現,大大提升著經濟發展效率,塑造出全球競爭版圖的新未來。創新正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排名第17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
  • 每經11點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保健食品命名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
    商標名、通用名不得含有虛假、誇大或絕對化的詞語;明示或者暗示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的詞語;庸俗或者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詞語;人體組織、器官、細胞等詞語;人名、特定人群等詞語;地名詞語;與產品特性沒有關聯,消費者不易理解的詞語及地方方言;字母及數字,但註冊商標作為商標名、通用名中含有維生素及符合國家規定的含字母及數字的原料除外;保健功能名稱或與表述產品保健功能相關(近似、諧音、暗示、形似等)的文字等。
  • 鄭州市市場監管局關於河南李楠溪飲品有限公司等企業不合格食品...
    關於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情況的通告(第77期)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涉及我市1批次不合格食品,現將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有關情況通告如下:河南交之維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李楠溪飲用純淨水」不合格一、抽檢基本情況河南交之維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李楠溪飲用純淨水」,委託生產企業名稱:河南李楠溪飲品有限公司;標稱生產企業名稱:鄭州東湖冰泉飲品有限公司。
  • 萊蕪倆幼兒園食堂使用不合格食品被罰
    另外,萊蕪市萊城區大王莊鎮中心幼兒園食堂因使用的醬油、粉條經檢驗判為不合格,購貨時未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及相關證明文件被處以警告、罰款;萊蕪市萊城區大王莊中學因採購不合格食品、購貨時未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出廠檢驗合格證明文件被處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
  • 廣東省食藥監局公布第四期食品藥品違法違規企業「黑名單」信息
    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條第(四)項的規定。經抽樣檢驗,「花生油」中黃麴黴毒素B1超出標準值,檢驗結論為不合格。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