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貨幣看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係

2021-01-21 騰訊網

從古代貨幣看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係

何慶玲

雲南民族大學

【摘 要】緬甸在遠古時期, 與雲南境內各族的關係, 自始是密切的,緬境各族通過雲南與中國各地發生了關係, 據歷史記載,遠在紀元前,兩國人民就有了往來。他們通過貿易,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建立了友好的友誼。而貨幣作為貿易的基礎最能反映兩國關係。其中貝幣就是出現最早,並且流通最久的貨幣形式。之後的中國銅幣,比如開元通寶也流入緬甸。緬語稱中國為「 德由」( 意即「 一個面貌」 ) , 緬甸人民暱稱中國人民為「 胞波」 意即「 同胞兄弟」) , 且限定這稱呼只能是對中國人民的專稱。這些都充分說明中緬兩國關係的源遠流長, 表明兩國人民友誼的淳厚親密。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論述:第一,中緬最早往來流通的貝比幣;第二,中國銅幣與緬甸硬幣聯繫;第三,中緬胞波情誼。

【關鍵詞】貨幣文化;貝幣;銅幣;胞波情

一、中緬之間最早往來流通的貝幣

中國和世界的貨幣,都有共同的祖先,這就是大海中的貝,它們小巧玲瓏,以個為單位,堅固耐久,因此成了人類首選的貨幣,因此就有了「海生貝幣」之說。

亞洲古代史上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就是現在人們通常說的所謂古代「絲綢之路」有三條:第一,從中國西安出發經中亞內陸乾燥地區而抵達西亞地中海的著名的北方「絲綢之路』,第二,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由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向西抵達亞洲的印度洋沿岸地區的東南「海上絲綢之路』,第三,從中國成都出發經雲南、緬甸而抵達印度以至中亞的「西南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這條道路直接溝通了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東方的文明古國,促進了中國與印度、緬甸乃至中亞、地中海地區的古代經濟、文化交流,在中國和世界古代交通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西南絲綢之路」可以分為北,西,南路,其中的南路指從四川盆地向西南行,經雲南、緬甸北部至印度到大夏。

中國和緬甸最早往來,從現有資料看,至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二年,即漢元狩元年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元狩元年,博望候張竅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鄧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或聞鄧西可二千裡有身毒國。…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又《史記·大宛列傳》稱,「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裡」,「去漢萬二幹裡,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物,此去蜀不遠」,這些記載十分明確,在公元前二世紀時期已經有從四川到印度的交通,其交通線必定要經過雲南和緬甸北部。這條交通路線是由於雲南和緬甸境內各部落之間的聯絡所貫穿的,而且緬甸部落通過雲南與中國各地發生了關係。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到南亞東南亞的西南陸上通道則是我國對外聯繫的又一重要通道。(見下圖)

在南方絲綢之路上,使用海貝作為貨幣的記載,最早的僅見於《新書·南蠻傳上·南詔傳》.在成都平原廣漢三星堆遺址的商代祭祀坑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海貝。在橫斷山區東部和滇西的青銅文化墓葬中,也都發現了不少的海貝。這些海貝產於印度洋或南中國的熱帶海域中在雲南出土並經過鑑定的海貝,多產於印度洋沿岸地區。海貝在上述地區被視為貴重物品,甚至在某些地區可能曾作為貨幣使用,並且通過貿易進行流通。南亞,東南亞的海貝從此道上源源不斷地輸人我國雲南並長期作為貨幣使用,其雲南用貝做貨幣長達兩千餘年,在貨幣史上較為罕見。所以,人們認為,西南陸上通道就是一條連接我國雲南和南亞、東南亞的「貝幣之路」。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也在我國雲南一帶盛行。計算海貝之數「以一分莊,四莊為手,四手苗,五苗為索。」可見這種四四五的進位法,有一路可能是從下緬甸沿海城市傳到我國雲南一帶。

二、中國銅幣與緬甸硬幣聯繫

在東協十國中,越南、緬甸、寮國三國都與中國山水相連,土地接壤,恰好位於古代由中國開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這一商貿、文化、友誼的航線上。在地理、文化、經濟和科技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從漢代開始,經晉、隋、唐、宋,形成了以華夏為中心的獨具中華文明特色的「中國貨幣文化圈」。它集世界東方貨幣文化之大成,有完整的體系和豐富的內容,在世界貨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盛極一時的中國貨幣,曾一度發揮國際貨幣的職能。從公元前二世紀末年以後,中、印之間開闢了經過西域和南海的兩條路線,並且這兩條路成為重要的交通線,但沒有斷絕經過緬甸的這條路。如慧僧侶皎高僧傳卷七慧椒傳,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慧輪傳所載公元五世紀時期高僧的行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七之摩但吃國、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注所載公元七世紀時期天竺、蜀川通道,都通過緬甸的交通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考釋「蜀川、夭竺道」的路線,為「求法巡禮者」「以曉未聞」,徵引尤詳。新唐書地理志引賈耽從邊州入四夷的安南通天竺道,明確記載這條路的裡程。至宋熙寧年間(公元十一世紀)楊佐入大理國,作買馬記說:「雲南蜂前有裡垠,題:西至身毒國,著其道裡之詳」,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也記著大理至蒲甘,去西天竺不遠由上述的這些記載,西漢以後到南宋,中國與印度之間,通過雲南和緬甸的交通線,始終通行無阻;這條路線對中、印、緬的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也證明了在長時期中的、印、緬關係是很密切的。

歷史上,東南亞各國長期與中國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加之經濟繁榮、物產豐富的中國以巨大的輻射力影響、吸引著周邊國家和人民,他們對中國貨幣崇愛、認同,心悅欣納,把中國的貨幣作為經典示範,進行仿效製作,使周邊乃至遙遠的國家和地區(如南美洲)在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深深打上了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烙印,融入了中國錢幣文化的基因。如公元七世紀,中國唐代的開元通寶已在緬甸流通,十二世紀東南亞諸島各國商人首選中國錢幣為國際通貨。

中國秦漢時期的「半兩錢」,「五銖錢」對中國及東南亞的貨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它為中國古代貨幣開創了新的體制和發展階段,對西漢中葉到清朝末年兩千多年的錢幣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秦始皇雖然統一了貨幣,但是秦半兩的外形不夠圓,重量偏大,也不太一致,五銖錢發行以後,中國錢幣的形制才固定下來。其表現如下:它採用了外廓來保護錢幣上的文字,可以減少磨損。重量固定在3.5至4克之間,錢幣的外徑約2.5釐米,厚度約0.12釐米。(如圖1)輕重大小正好合適。鞏固了封建王朝的集中鑄幣權。當時的錢幣不僅對中國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對緬甸國家的貨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The end of the Pyu era is uncertain. U Aung Thaw writes that Chinese records mention the sacking of a Pyu capital city in 832 AD by Chinese hordes,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at capital was Sriksetra or Halin. According to Maung Htin Aung, Sriksetra had ceased to be the capital by this time, and U Than Tun confirms this, suggesting that the city fell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eighth century, after which Halin became the capital.In its turn Halin was destroyed by the Nan Chao Chinese,probably in 832 AD.」由此可見,驃族的都城大約在公元832被中國南朝所滅。當時的硬幣(如圖2)大小,重量都與漢五銖相近。

圖1

圖2

元朝同緬甸的海上貿易也有新的發展。據元代航海家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記載,其中有專條敘述:針路、淡邀、都八馬、烏爹等地。據學者們考證,一般都認為它們是下緬甸的沿海城市。針路即今丹著;淡邀即今土瓦;八馬為勢莫塔馬,烏爹即今勃固都是下緬甸孟族地區的海港城市,元代貨幣中統鈔能在緬甸流通,與當地的通貨貼子和銀錢有一定的比價,說明元代的「中統鈔」幣制已傳入緬甸,並在當地產生影響。

三、中緬胞波情誼

緬甸,中國史書漢稱撣國,唐稱驃國,宋稱蒲甘,元稱緬國。位於中南半島西部,為半島上面積最大(67萬平方公裡,人口眾多(勻5千3百萬)的國家,同中國是山水相連的親密領邦:喜馬位雅山餘脈我國延伸入緬,分東西兩支南下,形成西部的阿拉幹山脈和東部的撣邦高原,為其東西兩大屏障,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都源出我國,流經緬甸入海,為其自北向南的兩大動脈。它們滋淮著我們兩國美麗而富饒的土地,哺育著我們勤勞而勇敢的人民。中緬兩國有著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有長達兩千一百多公裡的國境線,又有山山打依,水水陽連的自然通道,自古以來就把我們兩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成為兩國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地帶。緬句詩人寫的《緬中友好歌》第一句就是:「中緬邊境連邊境,又是兄弟又是親。」唱出了兩國兄弟友誼,非同一般。

在緬甸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中緬兩國之間友好的神話故事。據說在遠古時代,有一龍公主與太陽神相愛,結果生下三個龍蛋:一個破裂後變成了一塊寶石,所以緬旬盛產寶石;一個孵成了女孩,並由許多神仙把她送到中國,後來成為中國的皇后;另一個孵成了男孩,後來就成為緬句有名的國王—縹且低。

這一神話說明了中緬兩國人民都是太陽神的後裔;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因此,它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探討中緬兩國之間友好關係的淵源和線索。例如緬句人民為什麼自古以來擾稱中國皇帝為「烏(念wu眾)底巴」(緬甸語「烏」就是「蛋」,「巴」就是「生」,意思是「同為蛋生」,也就是「同母所生」),又為什麼現在緬甸人民一見到中國人民就用緬甸語親切地稱中國人為「胞波」(緬旬語意思是:「一母所生爾同飽」)或「瑞苗」(緬甸語意思是「親戚」)。我們知道前面介紹的這個故事之後,對上述這些親切的稱呼就不難理解了。可以認為這就是「胞波」友誼的由來.而且陳毅元帥也曾寫過一首詩歌《贈緬甸友人》詩歌這樣寫道: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我吸川下流,君喝川下水。

川流擁不息,彼此共甘美。

彼此為進鄰,友誼常積累。

不老如青山,不斷似流水。

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

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軌。

彼此是胞波,語言多同匯。

團結而互助,和平力量偉。

臨水嘆浩淼,登山歌石磊。

山山皆北向,條條南流水。

詩歌不僅讚頌了中緬兩國人民在反帝和反法西斯鬥爭中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團結互助的鬥爭情誼,同時也指出了這種情誼有著歷史悠久的淵源關係。

四、結語

中緬兩國友好的情誼有很久遠的歷史,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經濟等各方面,其中貨幣也最能直觀的反映兩國之間的關係。不管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貝幣的流入,及之後南北朝及唐代硬幣對緬甸國家的影響,我們都能看出兩國不可割斷的情誼。

注釋:

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

中國西南邊.丈遷史.第6頁、第15頁

M.Robinson and L.Shaw The Coins and Banknotes of Burma, P9方國琦.古代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係

陳毅.贈緬甸友人

參考文獻:

[1]文勳.錢幣之路:溝通中外關係的橋梁和紐帶[J].思想戰線,1999年.

[2]汪大年.緬甸語與漢藏語系比較研究.

[3]鍾志翔.緬甸研究.軍事誼文出版.

[4]傅為群.圖說中國錢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陳茜.川滇緬印古道初考.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話說緬甸貨幣
    但是,發行90元票面的同時廢止一些貨幣,即否定了貨幣的實質,幹擾了穩定貨幣的目標,違背了商品、市場、價值規律,給公民帶來了不應有的經濟損失,引發社會騷亂,卻是前車可鑑。  1885年前,緬甸處於帝制,啟用銅製貨幣。1885年後,英國人由印度侵入,在緬甸設立銀行,但只是分行,總行在印度。英屬銀行通過貸款等形式發行貨幣,稱謂與印度「盧比」相同。
  • 因為他,緬甸所有貨幣都會印上讓中國人百感交集的人像,他是誰
    昂山是緬甸共和國的國父,是緬甸獨立運動的領袖人,同時他堅決反對法西斯,反對不公平的侵略戰爭,他會自己祖國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昂山的結局比較悲慘,他死於黨派紛爭。如今緬甸要在。自己的貨幣上印上昂山的頭像,足以說明昂山在緬甸人心目中的位置,同時,這樣做也能提升緬甸國內的經濟。
  • 緬甸所有貨幣都會印上讓中國人百感交集的人像,全是因為這個人
    翁山蘇姬身上印著昂山的頭像,足以說明昂山在緬甸人心中的地位,同時,這樣做也可以促進緬甸國內的經濟。從歷史上看,緬甸作為一個小國,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都有清晰的認識。由於毗鄰中國,緬甸從古到今從未成為中國領土,在中國國力強大之時,緬甸作為一個小國,會獻貢品以示友好邦交。
  • 緬甸前駐華大使吳盛溫昂:學習中國發展經驗,珍視中緬友好情誼
    緬甸前駐華大使、緬甸—中國友好協會會長吳盛溫昂接受我臺記者採訪(攝影:洪荃詮)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洪荃詮):吳盛溫昂是緬甸——中國友好協會會長,同時他還是一名資深的外交官,曾擔任過緬甸駐華大使,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 周邊鄰國如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對中國態度如何?
    世界形勢必須要跟美國學(結盟),世界上除了幾個可以獨善其身的國家外,很多都是用拳頭能打倒的國家,如果像中國一樣(不結盟)誰來保護它,所以拿了中國的錢,投靠美國太正常了!緬甸外交風向標長期向北,無論反華勢力如何猖獗,依然動搖不了緬中友好關係,緬甸政府在不同時期或曾有過親美反華的—時衝動,實則歷史已斬釘截鐵地堤醒緬甸,貿然充當反華橋頭堡,明晃晃的—條死路,君不見,抗倭白骨今安在,雖遠必誅徵滇緬。
  • 美國挑撥中緬關係 我駐緬甸使館霸氣回擊
    對中國進行赤裸裸的攻擊抹黑,蓄意挑撥中緬合作和兩國關係。文章以極其不通的邏輯將緬甸同涉香港和南海問題相聯繫,並同美國標榜的民主和主權問題掛鈎,詆毀中緬關係、雙邊合作和抗疫援助。這只能說明美國駐外機構為了攻擊中國已是無所不用其極。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美方文章如此詆毀中國和挑撥中緬關係,其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這不僅反映出美方對蓬勃發展的中緬關係的「酸葡萄」心理,也是美當局為轉嫁國內矛盾、維護政治私利,在全球巡迴上演的又一出鬧劇。
  • 中國古代琥珀最早來自緬甸
    這個記載中說明當時度過蘭蒼水,經過很長的苦旅,才能到達緬甸,緬甸出產琥珀(虎魄)。所以最早的文獻記載中國古代琥珀來源之一主要是緬甸,通過陸路運抵中原。這裡講的是從永昌一路向西經過十八天才能到達琥珀山,按照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路程推斷,即是從永昌經滇越(騰衝)到緬甸的路程,因此可以確認唐之前大多琥珀是從緬甸運輸到永昌,然後才到達中原地區。
  • 緬甸金鳳凰報:目光由西轉東 緬甸青年關注中國機會
    中新網10月1日電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緬甸《金鳳凰報》近日推出《胞波眼中的70年》特別專輯,通過胞波們自身的經歷,講述中緬友好的故事,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祝福。其中,一篇文章通過緬甸青年的視角,聚焦了當地人目光由西向東,越來越多關注中國機會的話題。
  • 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源自何處?
    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項合作機制下,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不斷深化,得到鞏固和加強。就相關問題,記者專訪了前駐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大使姚培生。中亞國家始終重視對華合作記者:你如何看待現在的中國和中亞國家關係?姚培生:自從和中亞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中國和中亞國家的關係就一直在發展,這種發展勢頭從未中斷。
  • 緬甸央行宣布將人民幣列為官方結算貨幣
    據新華社30日報導,緬甸央行發布通告,宣布增加人民幣和日元為官方結算貨幣。緬甸央行負責人表示,人民幣納入結算貨幣後,中緬之間的雙邊貿易結算支付將更為便利。  緬甸央行將人民幣和日元列為結算貨幣  本次的緬甸央行通告為2019年第4號指令,根據指令通告,央行準許使用人民幣和日元進行國際支付和結算。
  • 從貨幣發展看中國歷史,秦始皇如何統一了貨幣?
    已故著名貨幣史學家、錢幣學家彭信威先生的巨著《中國貨幣史》,自1954年首次出版以來,已然過去了66年,其對中國錢幣的研究,無論從寬度還是深度,至今仍沒有任何作品足以超越,填補了中國貨幣史的空白。至今,若研究中國錢幣此書是必看的權威論述。中國古代經濟對於政治、軍事的影響極為重要,但人們卻經常忽略經濟的因素,或許是傳統的思維影響,讓金錢與經濟在史書上難有一席之地。
  • 雲南:騰衝市與紐西蘭遠北區締結友好城市關係
    原標題:雲南著名僑鄉騰衝市與紐西蘭遠北區締結友好城市關係  記者4月5日從雲南省騰衝市政府獲悉,該市與紐西蘭北地大區遠北區近日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騰衝市和紐西蘭北地大區遠北區建立友好城市關係意向書》。雙方將進一步鞏固並發展兩市的友好合作,共同促進兩市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
  • 左右逢源,還是外交突破,緬甸這是向中國釋放什麼信號?
    可以說誰跟緬甸關係好,誰就掌握了該地區的主動權。不過令喜歡實現霸權的西方國家來說,緬甸並不怎麼配合,緬甸奉行「不結盟、積極、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允許外國在緬甸內駐軍,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導者之一。
  • 有的比本國貨幣還好用
    要看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多大,不僅僅看其軍事力量多麼強悍、經濟多麼發達,更重要的是要看其經濟號召力對世界各國有多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經濟號召力對世界印象最大的,當屬美國,因為很多國家在國際貨幣的結算上都以美元為單位,甚至在很多國家的民間,都可以直接使用美元代替本國貨幣使用!
  • 中國與柬埔寨友好關係大事記
    中國與柬埔寨友好關係大事記來源:新華社作者:王龍琴責任編輯:高麗萍2016-10-13 13:40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與柬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萬隆亞非會議上結識,被視為中柬友好合作關係的新開端。1958年7月19日,中柬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之初,柬埔寨即宣布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則在自身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大力支持柬埔寨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領土完整和國家建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多次率團訪柬。
  • 緬甸和雲南接壤,古代中國卻始終沒有辦法徵服緬甸直抵印度洋
    緬甸,是中國的鄰邦,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出現該區域。從今天的雲南地區向西南方向眺望,不難發現緬甸和中國共享著多條河流。同時,緬甸也是我國和印度洋之間唯一的阻隔。
  • 緬甸發行新貨幣,統一印上一人頭像,人物讓國人憎恨
    6月16日,緬甸央行副主席稱,明年將市面上流通的14種面值的紙幣都將更換為帶有昂山將軍頭像的新型紙幣發行。2020年的1月7日,緬甸銀行正式發行1000面值帶有昂山將軍頭像的紙幣。而且此次發行數量較少,只有少數的錢幣收藏家手裡才有。
  • 中國古代為什麼徵服緬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中國目前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裡,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 中國遊客入境緬甸前後,是否要準備好消費呢?
    緬甸是一個新的旅遊勝地,但在我們去緬甸旅行之前,緬甸對許多遊客,特別是中國遊客來說,是個不熟悉的國家,所以必須了解緬甸旅遊勝地的消費方式方法,因為存在現金和小費的使用需要注意的問題。緬甸到2012年為止,可以說緬甸旅遊業和旅遊市場增長非常緩慢。 2015年以後,隨著緬甸政治的變化,經濟也發生了變化,緬甸的旅遊業也有了很大發展。 因為中國和緬甸是鄰國,依靠緬甸自身豐富的旅遊資源,依靠海洋地理環境、獨特的佛教文化、善良樸素的人民也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 古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的貨幣文化交流
    印度尼西亞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印度尼西亞一直流通中國的古錢。上個世紀,在爪哇、峇里島均發現了大量的中國銅錢,主要以北宋錢為多,同時還有少量當地鑄造的銅錢。這說明在古代印度尼西亞地區主要流通中國銅錢,本地錢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