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樊英 應鑫
新學期已經開始,好多爸爸媽媽們剛剛從寒假結束的歡欣鼓舞中「逃脫」,卻又陷入新的難題——每個星期的周末兩天,到底該給孩子怎麼安排呢?怎麼玩最有意義?怎麼樣可以不耽誤學習?
帶娃出門,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我們特意約訪了幾位成都的名校長和名師,了解了他們的假期帶娃故事,看看他們是如何帶娃出門的。
四川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 邱華
注重研學 帶著女兒去挑戰
每年寒暑假,邱校長都會帶著女兒去研學旅行,剛剛結束的寒假,她就帶著女兒去雅安寶興縣嘉絨藏族居住的地方領略了民族文化。或許是教師出身的原因,邱華素來對女兒研學旅行目的地的選擇格外考究。不僅要親近自然,還得與平常的生活樣態有所不同。她告訴記者,「我一般不會選擇特別舒適安逸的地方,相反會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目的地,帶著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也去放鬆心境,探索內在,共同成長。」
比如,為了讓孩子親近自然,邱華帶女兒參加過「土地的孩子」主題研學,去土地上插秧、播種,了解大地不同時節在孕育什麼;參加過「森林之子」主題研學,走進森林去感知它的變化;參加過以「水」為主題的研學,去了解城市的水資源……
在具體操作上,每次出發前,邱華會提供多個目的地給女兒選擇,做好目的地的選擇後,和女兒一起根據目的地氣候進行物資準備;在研學過程中,會通過任務式學習,讓女兒動手去觸摸感受;研學歸來,孩子會主動用筆記錄下自己的見聞收穫。
邱華特別提到,「小學階段孩子的寫作應該來源於生活體驗,與其讓孩子去學習很多技巧,不如帶孩子去生活、去社會體驗。等女兒再大點,還會引導孩子自己做旅行攻略,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
作為四川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校長,邱華也鼓勵學校的孩子去行走研學,她表示:「學生不應該被束縛在學校內,世界才是學生學習的教材。」
金蘋果行走課堂校長 周虹
制定出行,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這個寒假,周虹校長又帶著孩子去了港珠澳,一周時間,5天都在香港。其實,2018年的暑假孩子才去過香港。之所以會去第二次,是因為孩子對香港很感興趣,包括粵語、香港美食,以及香港的一些交通工具。周虹也希望通過一次次出行,帶娃娃感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
泰國、大理、西雙版納、貴州、西安……孩子不到2歲就被帶著出遊了。每次帶娃出門,周虹都不會將行程停留在走馬觀花,或者為了大人的喜好而出行。每次出去要有目的,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並且給孩子的好奇心以支持。所以,這次去香港,周虹沒有帶著孩子去一些「必到景點」「打卡勝地」,而是以孩子的興趣點為主導。比如孩子喜歡叮叮車和天星小輪,有半天的時間,主要就用在了乘坐這些交通工具上。通過實際感受,讓孩子知道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功能,明白為什麼這些交通工具能延續很多年。比如,娃娃對科技館感興趣,就去科技館,了解汽車發動的原理。去坐摩天輪,娃娃就會問大人,摩天輪是如何發動的,就會去探究其中的原理。
每次出行,周虹會鼓勵孩子自己完成準備。比如收拾行李,買票,過關,都讓孩子全程參與,培養孩子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和本領。每次出行,周虹會提前15天開始準備學習目標,讓孩子每天完成。出發之前,會選擇一些目的地的相關繪本、畫冊等讓孩子翻閱。周虹還會設計一些作業紙,或者任務,讓孩子完成。在出行的過程中,則會鼓勵孩子,用繪畫等方式,將她看到的東西記下來。回家之後,則鼓勵孩子通過圖片,或者做旅行手冊的方式記錄下來。「帶娃出遊,要有意識地出行,有規劃,以孩子的興趣點為主,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孩子探究的欲望。」
成都師範銀都小學教師 吉小蘭老師
家有小學霸,出行全部孩子搞定
寒假裡,吉老師一家去了北京,主題是旅行+研學。「兒子魏詡現在讀五年級,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去哪裡我們都會跟他溝通。」除了目的地的選擇,在具體的旅行過程中,吉老師也會儘量讓魏詡參與其中,可以說,吉老師簡直有點「甩手掌柜」的意思。
以去北京為例,去幾天,去什麼景點,選擇什麼交通工具,大概需要多久時間,這些全部都由魏詡自己在網絡上查攻略搞定。當然,讓孩子參與出行,主要還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能力,「有智慧型手機,又不存在語言的障礙,他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完成這些。」
寒假選擇北京,吉老師是經過綜合考慮的。一是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又是古都,歷史、人文方面有深厚積澱,有非常多的遺址遺蹟以及博物館可以參觀。其次,北京知名高校多,對小朋友來說也是一個啟發和激勵。另外,感覺寒假去北京的遊客比暑假相對來說要少一些,對於參觀感受來說也要好一些。從結果來看,魏詡對這一趟北京之行非常滿意。
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上東小學教師 歸雲老師
選擇研學目的地,孩子應該有最終選擇權
說起研學旅行,幾乎每年都會帶孩子去研學的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上東小學的歸雲老師也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剛剛過去的寒假,歸雲帶著女兒先後去了西安和西雙版納。
在研學目的地的選擇方面,歸雲會把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女兒。歸雲告訴記者,自己會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引導孩子在做決定前去深入了解目的地,並根據自己的興趣制定旅行計劃。在她看來,「家長喜歡的地方,孩子不一定會感興趣。」
讓孩子選擇研學目的地,歸雲的理由很簡單:「一方面興趣會成為孩子探索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在研學目的地的多途徑考察,到實地行走中去感受,才會有收穫。」
此外,每次旅行,歸雲還會給孩子一筆「絕對自由」的旅行經費,讓孩子自由消費。「這次寒假,孩子就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帶了禮物,並且每個人的禮物都是根據大家的愛好進行選擇。」歸雲老師說,這是在潛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財商。
「與送孩子到培訓班充電相比,我更注重孩子在旅行途中的收穫,去分工協作,分享提問;一路聽故事,一路開拓,在相互探討的氛圍中得到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歸雲老師表示。
相信以上幾位名校長名師帶娃假期出行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值得家長們借鑑。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親子學遊平臺,成都兒童團也專心研發了多款研學產品,比如重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個牛奶盒的奇幻旅程,探秘環保密碼;應對災害技能;感受永續農業神奇之處;走進邛窯的神秘世界……每一條研學路線,都有不一樣的收穫,關注成都兒童團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更多研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