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11月3日晚,正在以色列訪問的馬拉威外長姆卡卡宣布,馬拉威將於明年夏季之前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馬拉威將成為非洲第一個、美國和瓜地馬拉之後第三個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的國家。
過去三個月,阿聯、巴林和蘇丹三個阿拉伯國家先後宣布與以色列關係全面正常化,打破了過去26年來阿以關係的禁忌。當前,以色列還在與領國黎巴嫩進行海上劃界談判,而雙方理論上仍處於敵對狀態。
除了美國因素和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因素,近兩年來以色列一直試圖改善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關係,為此或明或暗地進行著外交行動。如今取得的外交突圍,頗有點水到渠成的意味。
11月3日,馬拉威外長(左)在耶路撒冷與以色列外長會面。
【從小動作到大變化】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水火不容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關係,被撕開一道口子,個別國家打破20多年來的禁忌,與以色列關係全面正常化。
對敵人環伺的以色列來說,過去三個月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外交突圍:8月13日,阿聯與以色列宣布關係全面正常化;9月11日,巴林宣布同意與以色列關係全面正常化;10月23日,蘇丹與以色列宣布關係全面正常化。
眾所周知,美國從中扮演了關鍵的推動者角色。但也不可否認,以色列作為當事一方,為了打破與周邊阿拉伯國家關係的僵局,一直或明或暗地開展外交行動。最近的一波操作,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年前。
2018年10月25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專機降落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的機場,一次歷時不到24小時的秘密訪問就此開啟。在中東阿拉伯國家中,阿曼持溫和立場,經常扮演斡旋者。比如,阿曼曾參與斡旋伊朗與美國關係,在巴以問題上跟雙方都能說得上話,與沙特等海灣兄弟國家關係融洽。
2018年10月26日,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與時任阿曼蘇丹(國家元首)卡布斯握手。
那次是以色列總理時隔22年再次訪問阿曼。在馬斯喀特,內塔尼亞胡與時任阿曼蘇丹(國家元首)卡布斯兩次會晤,賓主相談甚歡。26日內塔尼亞胡結束訪問回國後,以色列高調發布消息,阿曼國家電視臺也在兩天後播放了內塔尼亞胡訪問的視頻和照片。
內塔尼亞胡訪問阿曼的隨行人員也備受關注,包括號稱「世界四大情報機構之一」摩薩德的負責人科恩,雙方重點討論了巴以和平計劃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內塔尼亞胡到訪前幾天,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剛訪問了阿曼。
那次訪問只是以色列與海灣阿拉伯國家互動的開端。2018年10月28日,正在阿聯訪問的以色列文化和體育部長米麗-雷吉夫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視頻,顯示這位猶太人女部長在阿布達比參觀了著名的謝赫扎耶德大清真寺,這對以色列政府高官來說史無前例。當時,她率領以色列國家柔道隊參加一場國際賽事,以色列運動員奪冠後,以色列國歌和國旗首次在阿聯奏響和升起。而就在2017年,賽事組織方還曾拒絕為奪冠的以色列運動員升國旗奏國歌。2018年11月初,以色列交通部長卡茨又到訪阿曼參加一個國際會議。
2018年10月27日,阿曼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在巴林出席阿拉伯國家安全論壇時,高調呼籲阿拉伯國家接受以色列的存在,並將其稱為「中東地區的一個國家」。現在看來,這一表態是一個信號。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蘇丹聯合主權委員會主席布爾漢(右)
今年2月初,內塔尼亞胡主動邀約蘇丹過渡政府領導人在第三國會面,而當時雙方理論上仍處於戰爭狀態。內塔尼亞胡與蘇丹聯合主權委員會主席、軍方將領布爾漢在東非國家烏幹達會面。會後,內塔尼亞胡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留言:(創造)歷史!
【搭美國戰略的便車】
兩年前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小動作不斷的同時,以色列與控制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的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武裝之間戰火重燃。但事態並沒有照著此前三次加沙戰爭的劇本重演,雙方最終達成停火協議,第四次加沙戰爭即將升級時被迅速澆滅。
這讓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利伯曼憤怒不已,以至於宣布辭職。以色列在對待哈馬斯問題上態度的180度大轉彎,與同期以色列尋求改善與阿拉伯國家關係存在必然聯繫。
過往每逢巴以衝突升級,都會激起廣大阿拉伯國家民眾的強烈反以情緒,導致一些國家不得不與以色列保持距離。此前,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中,只有埃及和約旦先後於1979年和1994年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
近年來以色列與中東、非洲一些阿拉伯國家暗送秋波,目的只有一個,對抗和遏制伊朗——那個宣稱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的宿敵。這與美國川普政府的中東戰略不謀而合。
歐巴馬時期的美以關係不溫不火,甚至還有點降溫。
歐巴馬時期的美以關係並不融洽。歐巴馬政府的中東戰略是全面收縮,不僅在巴以問題上時不時敲打以色列不要「越界」,在敘利亞危機中劃了「紅線」卻優柔寡斷,更重要的是不顧沙特、以色列等盟友反對,與伊朗達成伊核協議進而改善美伊關係。這些令美以、美沙關係都出現降溫。
川普上臺後,首次出訪便打破慣例去了中東,預示著以遏制伊朗為首要戰略目標,美國「重返中東」。隨即,美沙、美以關係迅速修復提升,川普政府試圖通過樹立伊朗這個共同的敵人,來撮合以色列、沙特等地區盟友捅破雙邊關係的「窗戶紙」,組團反伊朗。
以色列改善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的主觀動機,與川普政府調整美國中東戰略的客觀條件相結合,為以色列的外交突圍創造了難得的氛圍。內塔尼亞胡與川普的關係也日益緊密,前者深知外交開拓離不開美國助力,後者明白中東戰略少不了以色列這個支點。
2017年12月,川普打破慣例宣布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2018年5月,美國駐以使館在耶路撒冷開館。鑑於耶路撒冷地位問題是巴以問題的核心議題之一,外國駐以使館都設在以色列特拉維夫。
2018年5月,川普派遣女兒伊萬卡、女婿庫什納和財政部長姆努欽出席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開館儀式。
美國開先例後,中美洲國家瓜地馬拉隨即宣布也要將駐以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如今,非洲國家馬拉威外長訪問以色列期間宣布,該國明年夏季之前也將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
此外,捷克、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等歐洲國家和中美洲國家宏都拉斯也宣稱要將駐以外交使團遷往耶路撒冷;巴西、澳大利亞和匈牙利則在耶路撒冷開設了貿易、國防或文化使團。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這些外國使館或使團的變動,可以說是以色列外交突圍的又一城果。
【突圍還能持續多久】
10月14日以來,在美國和聯合國的代表參與下,以色列與黎巴嫩首次展開海上劃界談判,圍繞一塊面積大約860平方公裡的三角形爭議海域。而在理論上,這兩個國家仍然處於敵對狀態。
不過,黎巴嫩政府申明,與以色列進行海上劃界談判只是就事論事,不意味著雙方關係的現狀有任何鬆動。實際上,近期阿聯、巴林等國與以色列關係全面正常化後,中東國家的表態很微妙,夾雜著支持、反對和不吭聲。
9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美國總統川普、阿聯外長阿卜杜拉(從左至右)出席協議籤署儀式。(新華/路透)
內塔尼亞胡曾秘密訪問的阿曼,儘管美國全力撮合,但其並未加入到與以色列和解的行列中。阿曼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8月17日同時接到來自以色列外長和巴勒斯坦領導人的電話。阿曼的姿態表明其將繼續在巴以之間奉行平衡政策,既歡迎阿以關係正常化,又支持巴勒斯坦的合法訴求。
沙特的態度備受關注,其在美國中東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也希望沙特跟進,但沙特表示,將繼續致力於以「阿拉伯和平倡議」為基礎實現中東和平。沙特是該倡議的發起國,並經2002年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確定為與以色列談判解決爭端的基本原則。
倡議要求以色列全面撤出1967年以來佔領的所有阿拉伯領土,接受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根據聯合國決議公正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在此基礎上,阿拉伯國家將同以色列籤署和平協議,在實現全面和平的前提下逐步與以色列建立正常關係。這一倡議一直遭到以色列拒絕。
這意味著中東和北非阿拉伯國家中,大多數依然對改善與以色列關係持謹慎和觀望態度,這次關係正常化小高潮退去後,下一個何時來臨仍不確定。
川普的女婿、白宮顧問庫什納(中)是所謂「世紀計劃」的主要操盤手。
但這並不影響以色列與沙特等國在現實層面展開合作。今年1月底,川普醞釀已久的推動解決巴以問題的新中東和平計劃——「世紀計劃」。在此前兩年的溝通磋商中,美國推動以色列與沙特進行了密切合作,才有了這份一邊倒偏向以色列的計劃。
這個計劃並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中東地區內部的不同聲音也很大。儘管川普促使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反伊朗逐漸取代巴以問題,成為中東核心問題。但巴以問題依然是懸在中東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仍可能發生巨震。
既然以色列外交突圍離不開川普政府的中東戰略大背景,那麼一旦這個重要推手被削弱甚至消失,以色列還能否延續當前突圍的勢頭,能在多大程度上積累甚至維持住這些外交資產,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
眼下,正值微妙時刻。2020年末尾,美國大選引發的國內政治大戲如何結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美國的外交政策方向,處於這個鏈條上的中東地區局勢和以色列外交也將被這股慣性裹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