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與棕熊的戰爭:北極熊身強體壯,卻輸給了棕熊

2020-12-11 動物志

北極熊是古代棕熊的後裔。在更新世冰期,厚厚的北方大陸冰蓋將北極熊和棕熊隔離,現在隨著地球變暖,兩種熊又重新見面了。

在北美洲北部,從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沿岸,穿過加拿大的北極群島,到哈德遜灣西岸的邱吉爾小鎮,在長達3500千米的戰線上,北極熊和棕熊正在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爭。

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熊,公熊體重400~500千克,母熊約200千克。而棕熊雖是第二大熊,但有機會與北極熊見面的卻是苔原上的小亞種,在北美屬於荒地灰熊這個亞種,公熊重約180千克,母熊只有110千克。

早先網上曾有傳言,北極熊體型大,又是純食肉動物,一定比棕熊強大。後來另一種說法又開始流傳,說北極熊體型雖然大,但不如棕熊善戰,因此打不過棕熊。這兩種說法都是在以機械鬥獸的眼光看動物,缺乏科學性,非常片面。

荒地灰熊(Patrick J Endres拍攝)

本文將從生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為大家還原棕熊和北極熊的真實競爭關係。

01西線:避難&驅逐

北極熊是海冰上的狩獵者,但近幾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波弗特海的海冰範圍減少(1970年以來,每個年代減少9~14%),每到夏季,有些北極熊就不得不登上阿拉斯加北部的陸地「避難所」。北極熊在陸地上無法捕獵,這期間它們只能餓著肚子。

在阿拉斯加東北距大陸不遠的一個名為巴特島的小島上,當地土著居民每年秋天捕殺三隻北極露脊鯨,在剔除可用部分後,剩下的鯨屍就丟棄在岸邊,吸引了大量北極熊(20~30隻)和少量棕熊(~3隻)前來進食,從而為兩種熊創造了一個競爭環境。

巴特島鯨屍進食點的位置

研究人員在2005~2007年9月觀察到137次北極熊和棕熊互動,發現多為非攻擊性互動(105次),即雙方都未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如齜牙咧嘴、威脅性吼叫或追撲),最常見的互動情景是棕熊走近鯨屍,沒有任何攻擊性舉動,而一隻或多隻北極熊就主動離場。攻擊性互動只有32次,多為棕熊攻擊北極熊,北極熊攻擊灰熊只有5次

與之相比,兩種熊的種內競爭更激烈,北極熊的137次種內互動,有90次為攻擊性互動,47次為非攻擊性。而棕熊的16次種內互動,10次為攻擊性互動,6次為非攻擊性。

137次種間互動中,北極熊無一例外都離開了鯨屍。其中16次,棕熊也離開了鯨屍。

棕熊霸佔鯨屍,北極熊敬而遠之

此外,北極熊遭棕熊驅逐,有一半左右是「真走」了,離開鯨屍遠遠的,3小時內不再出現。而遭同類驅逐,它們大概率(~90%)是「假走」,仍在鯨屍附近徘徊。

上述事實證明,在鯨屍爭奪戰中棕熊佔絕對優勢,而且北極熊在盡力避免與棕熊發生衝突。

熊被從鯨屍邊趕走的具體情況

前來進食鯨屍的北極熊有48%是成年公熊,12%是單身成年母熊,12%是帶仔母熊,17%是幼熊,11%是亞成年熊。而棕熊基本是成年單身的,只在前些年發現過一次母熊帶幼仔來吃鯨魚肉。

不同社會群體的北極熊對棕熊態度差別很大。單身成年熊與棕熊一樣在夜間吃鯨屍;而帶仔母熊和亞成年北極熊則主要在清晨和黃昏來吃。

但出乎意料的是,帶仔母熊對棕熊表現得最硬氣,北極熊5次「兇」棕熊有4次是帶仔母熊,其他北極熊包括實力強悍的成年公熊反而很「慫」。

不同北極熊對棕熊的態度

很多讀者要問,為什麼北極熊塊頭大那麼多,卻打不過棕熊呢?這個問法本來就有問題,因為北極熊和棕熊根本就沒打過。多數爭食事件中,棕熊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可以讓北極熊主動離開,兩種熊都沒有發生過身體接觸,更別說打架了,鯨屍邊的互動中從來沒有任何一隻熊受過傷。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北極熊對棕熊主動退讓呢?

第一,北方苔原對棕熊來說是低質棲息地,當地棕熊一見到肉就會拼了命去搶,更何況是鯨屍這樣的豐盛美餐。相反,北極熊常年生活在海冰上,以數量豐富的海獸為食,沒有拼命搶食的習慣。

棕熊一生都在為食物而戰

第二,當兩種熊於晚夏和秋季在鯨屍邊上相遇的時候,它們的能量需求是不同的。棕熊正處在一年中營養需求最旺盛的時期,它們必須要「抓秋膘」,為冬眠做準備。而北極熊正好相反,它們在春天食慾最旺盛,在岸上避難的時候已經進入一種節食狀態,與棕熊的冬眠有些類似。而且,這個時候,營養狀況越好的北極熊就越不情願費力和其他熊爭鬥,這也是大公北極熊反而「慫」的原因。

在海冰上的時候,大公北極熊最為強勢,霸佔最優質的狩獵場所。但到了岸上,已經「吃飽喝足」的成年公北極熊卻變得「與世無爭」,很容易就被棕熊或帶仔母北極熊從食物邊上趕走。

帶仔母北極熊攻擊性強,主要不是為了爭食,而是為了護仔。它們整個晚上都把鯨屍讓給其他熊,只在晨昏去啃幾口,就是為了不讓幼仔涉險。但當幼仔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們就不得不挺身而出,敢於對著棕熊、成年公北極熊「齜牙」。

此外,帶仔母北極熊不在夜間吃鯨屍,主要也不是怕棕熊,而是怕成年公北極熊,只不過它倆湊巧在一起出現罷了。帶仔母熊偶爾在夜間出現的場合,有62%成年公北極熊不在場,而只有44%棕熊不在場。陌生公北極熊才是對幼熊最大的威脅。

帶仔母北極熊

第三,進化方面的原因。棕熊是在開闊生境中與狼、大貓等大型掠食者協同進化的,它們扮演的是「強盜」角色,搶食是它們的本能,自然選擇對爭強好鬥的個體有利。而北極熊40萬年來一直特化生活在海冰上,這裡沒有任何大型陸地捕食者,北極熊的進化中沒有攻擊性進行選擇。

第四,打架要冒受傷的危險,而兩種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北極熊是純肉食性捕食者,任何使其失去狩獵能力的創傷,哪怕只是短期失去,都會導致其死亡。因此,北極熊很少參與打鬥,除非能獲得豐厚回報(如交配權)。每次打鬥之前,北極熊必須小心評估對手實力,而棕熊對它們來說是個陌生對手,北極熊必須更加謹慎。

相反,棕熊即使受了重傷也可以吃果子和腐肉活下去,換言之,棕熊輸得起。學者在野外見過很多頭骨遭受重創仍健康活下來的棕熊,但從未見過這樣的北極熊。

北極熊在海冰上狩獵

事實上,除母熊護仔以外,北極熊在陸地上避難的時候性情相當溫和,進入一種「零風險」社交狀態。島上的成年公北極熊經常相互接觸,組成一個「單身漢俱樂部」,它們彼此表現出良性互動行為,如舔舐對方的嘴,靠在一起休息。這在棕熊身上從未觀察到過,棕熊的進化中就在選擇攻擊性強的個體,這樣的個體才能更好地獲取資源。

西線戰場上北極熊與棕熊的交鋒,與其說是一場戰爭,不如說是一場博弈,更具鬥爭經驗、更輸得起的棕熊獲得了完勝。

02中線:入侵&愛情&殺戮

通常來講,棕熊分布的北限就是大陸北緣。然而在加拿大西北地區,早在1885年,就有棕熊在大陸以北的離岸海冰上活動的蹤跡了。20世紀下半葉,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棕熊加速「北伐」,很快擴張至北極群島。目前最北記錄已經到了梅爾維爾島南部,接近75°N。

2004年在梅爾維爾島南部發現的棕熊足跡;該足跡較狹長,爪痕顯著,表現出明顯棕熊特徵;足跡寬達15釐米,顯示為成年公熊

梅爾維爾島遠在棕熊的傳統分布範圍之外,該島早期探險記錄中從未有過棕熊報導,也沒有發現過棕熊化石,因此這裡「自古以來」就不是棕熊領地,棕熊到這裡就是來搞「侵略」的。

那麼,是什麼促使棕熊越過重重海冰,入侵北極群島呢?答案是食物。由於北方苔原苦寒無比,食物極度匱乏,這裡的棕熊不得不四處遊蕩,搜尋食物。而北極群島上有數量豐富的馴鹿和麝牛,還有薹草等植物可供灰熊取食,周圍的海冰上還有海豹。所以,棕熊就循著食物一路找過來了。

截至目前,在北極群島發現的都是公棕熊,沒有母棕熊的記錄,說明這裡的棕熊目前僅由一些流浪個體組成,尚未形成可育種群。然而,有一些公棕熊會在島上冬眠,說明它們已經是半定居狀態了

北極群島部分棕熊記錄(截止到2006年):①1885年以前,多次目擊;②1938年,一對棕熊;③1951,成年公棕熊,北極群島首次記錄;④1986,兩隻棕熊,其中一隻射殺,為成年公熊;⑤1991,大公棕熊,320千克,經過麻醉和檢查;⑥1996~2002,五次獵殺記錄;⑦2001,5歲公棕熊;⑧2001,棕熊冬眠倉;⑨2003年,拍攝到棕熊照片;⑩2004,發現棕熊足跡,採集到熊毛做了DNA檢測;2006,棕熊和北極熊雜交後代。

科學家對群島上一些公棕熊進行了麻醉和檢查,發現它們身體健康,體況良好,最大個體可達320千克,遠超過苔原上的最大記錄。可見,北極群島上豐富的食物資源給這些入侵者帶來了豐厚回報。

對北極熊來說,北極群島和阿拉斯加有個很大的不同。阿拉斯加北部因地勢過於平坦,不適合作北極熊巢區,當地母北極熊都在海冰上建巢產仔。而北極群島部分島嶼沿岸是母北極熊的重要巢區,流浪公棕熊入侵北極群島將給北極熊幼仔帶來很大威脅

1991年5月,生物學家Taylor在梅爾維爾子爵海峽(位於梅爾維爾島南60千米處)的海冰上發現了一隻320千克的大公棕熊,它剛捕殺了兩隻海豹。3天後,這隻大公熊又捕食了一隻兩歲多的小北極熊

大公棕熊對母北極熊和幼熊來說是個威脅

北極熊和棕熊能自由交配,產生完全可育的後代,由於北極群島沒有母棕熊,公棕熊會迫切尋求與母北極熊交配的機會,而殺死幼熊是刺激母熊儘快發情的有效方法

2006年,人們在班克斯島射殺了第一隻雜交熊,其父親為棕熊,母親為北極熊。之後又陸續發現了7隻雜交熊。經DNA檢測發現,這些雜交熊均為同一隻母北極熊與兩隻公棕熊的後裔,現在已繁殖到第二代;其中一隻二代雜交熊為一代雜交熊女兒與棕熊父親的近親交配後代。

在北極群島,棕熊打進了北極熊老巢,吃著北極熊家裡的食物,殺害小熊,「強姦」母熊,還乾脆在這裡住了下來。而在整個過程中,成年公北極熊卻沒有站出來制止棕熊的惡行,它們去哪了呢?

Taylor指出,當時在梅爾維爾子爵海峽,大個體公北極熊都被獵殺了,那隻大公棕熊就是當地最強的熊了。然而即使大公北極熊存在,也難以有效制約公棕熊這個惡徒,這是由北極熊和棕熊的不同習性決定的。

2012年,在維多利亞島上拍攝的疑似雜交熊

正常來講,公北極熊從4個月大跟著媽媽踏上海冰那一天起,就終生不會再踏上陸地(除非當地海冰全部融化)。懷孕母北極熊則要回到巢區生產。因此,公棕熊只要守在北極熊巢區等著母北極熊回家就可以。在海冰上漂泊的公北極熊,被戴了綠帽子卻渾然不知。

03東線:避難&回歸&競爭

哈德遜灣位於北極熊分布的最南端,這裡海豹資源豐富,本來是最富饒的北極熊棲息地。然而今天,這裡首當其衝地受到了地球變暖的影響。

哈德遜灣西岸的帶仔北極熊

每年夏天,哈德遜灣上的海冰全部融化,所有北極熊都登上岸避難。單身熊等晚秋海冰重新凍結就可以回去了,懷孕母熊則要繼續留在岸上築巢產仔,等第二年春天再回到海冰上(連續禁食8個月)。冰融期越長,北極熊的能量赤字就越嚴重,超過一定限度,當地北極熊就會消亡。

就在哈德遜灣北極熊艱難求生的時候,它們討厭的對手棕熊又來了。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棕熊在哈德遜灣西岸出沒的傳言了,但直到2008年才得到證實。現在,在馬尼託巴省北部邱吉爾小鎮附近的瓦普斯克國家公園,每年都有2~3隻公棕熊遊蕩。

早在18~19世紀,馬尼託巴省本來是有棕熊的,但因人類迫害而滅絕了。因此現在棕熊重返馬尼託巴省,不能說是「侵略」,算是回歸故土吧。

哈德遜灣西岸的公棕熊

每年當哈德遜灣的海冰剛開始融化的時候,較弱的亞成年熊將首先被趕到岸上,成年公熊仍可以繼續在海冰上捕獵。近年來由於海冰融化越來越早,有的亞成年熊晚春就被迫登陸,已經能趕上絨鴨和雪雁的繁殖期了。這些水鳥的卵對亞成年熊是個很好的營養補充,能幫助它們度過夏季的食物拮据期。科學家將這種現象戲稱為「早來的熊有鴨蛋吃」

然而北極熊來的再早,也沒有棕熊早,北極熊要到海冰融化才登陸,而棕熊一開春就結束冬眠了,因而能更早吃到鳥卵。等棕熊吃過一茬,剩下留給北極熊的就不多了。因此,棕熊的到來會使北極熊本就艱難的處境雪上加霜。

在哈德遜灣西岸也有北極熊的重要巢區,位於邱吉爾小鎮東南方向,這一地區主要是森林,流浪公棕熊目前還沒有擴張到這裡。哈德遜灣西北岸有過疑似雜交熊被的獵獲記錄,但DNA檢測證實這是一隻純血棕熊,只不過顏色比較淺,目前哈德遜灣地區還沒有北極熊和棕熊雜交的記錄。

北極熊和棕熊在邱吉爾小鎮附近彼此遙望

04戰爭結局預測

北極熊與棕熊的戰爭,在歷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在更新世的冰期,白令海的浮冰上到處都是北極熊,而阿拉斯加東南角的亞歷山大群島是北極熊的重要巢區。

冰期結束以後,公棕熊遊到亞歷山大群島,強勢的公棕熊開始與母北極熊交配,並在幾千年間迅速侵蝕北極熊種群。如今,島上生活的熊已經完全是棕熊的樣貌了。DNA檢測發現,這群熊的母系全是北極熊的,母棕熊沒有參與這一過程。可見,要毀掉一個北極熊種群,少數流浪公棕熊就夠了

今天生活在亞歷山大群島的棕熊——錫特卡亞種,為公棕熊和母北極熊混血的後裔

可以預見的是,亞歷山大群島的今天就是北極群島和哈德遜灣的明天,隨著北極群島和哈德遜灣海冰進一步消融,棕熊將完全取代這兩地的北極熊。

曾有專家推測,北極熊也可能從棕熊身上獲益,它們可以在棕熊獵獲馴鹿後前去「分一杯羹」,也可以在棕熊冬眠的時候將其捕食。然而,這些都僅僅是猜測,在野外從未發現過,從兩種熊的習性看,這兩種情況也不太可能發生。

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棕熊在與北極熊的競爭中佔盡優勢。它們進可以擴張領地,攻打北極熊老巢,退可以守在岸上,對登陸避難的北極熊趁火打劫。北極熊不是棕熊的對手,不是打不過棕熊,而是環境對棕熊更有利。

北極熊和棕熊的「戰爭」形勢圖

有人提議,應該將侵入北極熊領地的棕熊擊斃,以保護受威脅的北極熊。這一提議從未實施過。事實上,毀滅北極熊的是全球變暖,棕熊不過是一個助推因素罷了

北極熊高度依賴海冰生存,即使沒有棕熊,等北極海冰全部融化了,北極熊也還是會滅絕。與其這樣,倒不如像亞歷山大群島的北極熊那樣,將最後的血脈融入到棕熊體內。

40萬年前,北極熊和棕熊分道揚鑣。如今,氣候變暖正在使它們重新歸於一處。

相關焦點

  • 北極熊體型更大,遇到棕熊為啥要逃跑?母北極熊還會生下棕熊後代
    那麼如果讓北極熊和棕熊這兩種動物去比較一下打鬥的話,誰又會勝出呢?首先比較一下體型,相對而言北極熊的個頭要比棕熊更大一些,成年雄性北極熊的體重在350~600公斤之間,是陸地上食肉獸類中體重最大的一種。
  • 太平洋一座小島上,有許多白色的棕熊,那它到底是棕熊還是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其白色的毛髮在冰天雪地中,就是最好的保護色。而棕熊只是比北極熊小一點,但它們的強悍也不會輸給北極熊就是了。棕熊之所以叫做棕熊,是因為它們的皮毛一般是棕色或棕灰色的。它們的生活範圍一般都在溫帶針葉林中,也就是比北極熊生活得南一點。
  • 北極熊與棕熊,誰才是熊族之王
    近幾日有網友給我留言,北極熊與棕熊(也稱為灰熊),誰才是熊族之王。小編在這裡想說,這兩種熊類本是同根同源,直到大約60萬年前,因為環境的變遷,所以才分離出來的。再說這兩種熊類生活的重疊區域非常小,基本上屬於無人區,所以能拍到兩熊爭鬥的視頻很少。
  • 北極熊和棕熊的分類學爭議,竟然都是母北極熊出軌惹得禍
    北極熊與棕熊外形和生活習性明顯不同,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不同物種的。然而近年來,有人說北極熊和棕熊沒有生殖隔離,不符合物種定義;而且新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經將北極熊降為棕熊的亞種了,真的是這樣嗎?這裡我們要聲明,學術界從未提出將北極熊作為棕熊亞種,所謂的將北極熊降為亞種的遺傳學研究是被一些人誤讀了。
  • 北極熊和棕熊,誰才是真正的「熊科之王」?
    熊科是現存食肉目下體型最大的一個科,其中體型最大的兩種熊就要屬科迪亞克棕熊和北極熊了。科迪亞克棕熊僅分布於北美洲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上,而北極熊則僅分布於北冰洋附近,因此,在現實中,兩種動物是沒有交手機會的。所以,要想判斷兩種大型的熊科動物誰更厲害?
  • 芬蘭出現白色棕熊,是罕見的白化熊,還是棕熊與北極熊的後代?
    眾所周知在熊類動物中,北極熊與棕熊是其中的代表,而且它們也有著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北極熊是白色的,而灰熊是棕色的,這也是人們可以分辨它們的原因。可是前不久在芬蘭的一處山林裡,有動物攝影師發現了一個棕熊家庭,而其中的一隻小熊毛色居然不是棕色,而是偏向白色。
  • 棕熊和北極熊,到底誰才是「熊中之王」?
    與北極熊一樣,棕熊也有著龐大的體格和較重的體重。 通常,它們的體重在130-700公斤之間。 其中,科迪亞克棕熊(也叫阿拉加斯棕熊)是體型最大的,有部分雄性科迪亞克棕熊體長可達3米,體重可達680公斤。
  • 闢謠:有人說北極熊打不過棕熊,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棕熊驅趕北極熊,大公棕熊殺死北極熊幼仔,都是特定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迄今並無棕熊打敗成年北極熊的科考記錄。冰上的主宰:北極熊鯨肉爭奪戰在阿拉斯加北部,每到夏季海冰融化,北極熊就被迫登陸避難。剛好這裡也有棕熊分布,當地人丟棄的露脊鯨屍體同時吸引了兩種熊前來進食,熊大和熊二的較量於是就在展開。
  • 北極熊、棕熊、黑熊、老虎、獅子誰才是「最強王者」?
    第二種,棕熊棕熊與北極熊一樣都是熊科動物,不過,不同的是所有的棕熊都是雜食性動物,而且在它們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通常都佔到總食物的60%以上,所以,雖然棕熊在食肉目下,但是它們卻不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在棕熊種下一共有20個不同的亞種,其中,最大的亞種是科迪亞克棕熊,它有著平均500公斤的體重以及2.5米的體長,最終的科迪亞克棕熊體重可以達到700公斤左右,僅次於北極熊。其次是阿拉斯加棕熊,它有著平均450公斤的體重以及2.4米左右的體長。
  • 島上有許多隻白棕熊,是棕熊還是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他的白色毛髮是冰雪中最好的保護色。棕熊只是比北極熊小一點,但他們沒有北極熊那麼堅韌。棕熊之所以被稱為棕熊,是因為他們的皮毛通常是棕色或棕灰色的。他們通常生活在溫帶針葉林中,比北極熊稍多一些。
  • 北極熊會否滅絕還未知,但氣候變暖讓白熊「出軌」棕熊卻鐵證如山
    馬特爾與他射殺的混血熊加拿大一家實驗室對這頭熊的DNA進行的檢驗,證實它的確是一頭混血熊,是由母北極熊與公棕熊所生。此前也有動物園讓北極熊和棕熊交配,生下了健康的後代。基於這樣事實,有科學家認為北極熊起源於棕熊,是棕熊的其中一個種群不斷適應北極環境而形成的新物種。
  • 科學解讀北極熊、棕熊和黑熊哪個更厲害?和獅子老虎相比呢?
    體型大小論體型,北極熊更大,公的有四五百公斤,最大可達一噸。棕熊其次,平均200公斤,最大的兩個亞種——科迪亞克棕熊和半島棕熊有四百公斤,最大可達750公斤。根據測算,北極熊的犬齒咬合力有960N,棕熊為749N,亞洲黑熊為722N,美洲黑熊為598N。這是在北極熊體型遠大於棕熊,棕熊又遠大於兩種黑熊的情況下,為比較同體型的咬力,科學家引入了咬力商的概念。經測算,北極熊的咬力商為107,棕熊是89,亞洲黑熊是78,美洲黑熊是74。可見即使在同體型下,北極熊也比棕熊、黑熊咬力大,而美洲黑熊還是墊底的。
  • 當棕熊遇到北極熊,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也是由於他們生活在北京,所以人們又將他們稱為北極熊。而北極熊的性格並不像動畫片當中的那樣,其實他們非常的殘暴兇猛?至今他們都沒有任何的天敵。而12英尺的密封罐子對北極熊來說。就好像我們剝香蕉一樣,輕輕一剝就裂開了。由此可見北極熊的力量是有多麼的驚人。那麼同樣是雄健王者號稱能夠輕鬆咬死東北虎的棕熊。如果拿它與北極熊相比,那誰會更厲害呢?
  • 棕熊和北極熊誰更厲害,如果對上雙方各自有多少勝算
    作為棕熊中體型最大的科迪亞克島棕熊,體長可達2-2.8米,體重通常在650千克,最大個體可達800千克,生活在北極附近寒冷的地帶,保存熱量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活動量,經常睡覺,所以科迪亞克棕熊生命中有一半的時間幾乎都在睡眠中度過,在夏秋季節儲存好足夠的脂肪厚,它們可以長出10公分長的長毛來保溫越冬。
  • 南極為何沒有北極熊?如果把北極熊送到南極,它還能生存嗎?
    北極熊在食物鏈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但就是這樣的捕食者,隨著全球變暖的不斷加劇,數量已經開始逐漸減少,科學家預測到了2100年,北極熊或許就會永遠消失在地球上。如果我們不考慮全球變暖的問題,把北極熊送到南極會怎樣呢?北極熊怎樣去到北極的?
  • 為什麼北極只有北極熊沒有企鵝,而南極卻只有企鵝沒有北極熊
    大家好,我是小萬君,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北極熊沒有企鵝,而南極卻只有企鵝沒有北極熊。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許多科學家。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有不同的說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Q:為什麼北極熊只分布在北極?無獨有偶,企鵝只分布在南半球,北極熊也只有在北極才能見到。那麼,為什麼北極熊只分布在北極呢?
  • 海冰融化對北極熊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北極地區有此巨獸,得益於北極圈周圍大陸的貢獻,它們正是從那裡進入北極圈並成功定居下來的棕熊Ursus arctos。如今,北極熊仍然可以和北美的棕熊交配並產生有生育能力的後代。甚至在1 萬年前,它們還具有一些棕熊的形貌。不過雖說北極熊是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它的學名Ursus maritimus 的意思卻是「海熊」,它完全適應了北冰洋的海冰上的生活。
  • 保護北極熊不光憑顏值!全球變暖已令北極熊出現「變異」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2月17日報導:「我們保護北極熊不是因為它們長得可愛,它們是極地生態的旗艦物種。」「去年夏天,北極圈已經熱到了30度!」今天下午,在一場「保護北極熊」為主題的親子科普講座上,科普作家、動物專家沈梅華向現場的小朋友們生動講述了北極熊的「生存秘笈」和保護極地生態的重要性。
  • 將北極熊遷到南極,它能否生存?
    這是個看起來不錯的想法,因為北極和南極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寒冷」的代名詞,如果將北極熊遷到南極,從環境上看,北極熊生存問題是不大的。而且北極熊的生存現狀並不樂觀,因此,「北熊南調」或許是北極熊的另外一個出路。那麼,北極熊遷到南極真的能夠生存嗎?有什麼利弊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 世界上最大的棕熊記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棕熊你肯定沒見過
    說到棕熊,就不得不提科迪亞克島棕熊,它是所有棕熊中體型最大的熊,它們體長可達2-2.8米,體重通常在650千克之間,它們的平均體重比北極熊還重,和其它棕熊相比,科迪亞克島棕熊有著更加龐大的身軀,強健而有力的前掌能對獵物造成致命的威脅,雖然它們看起來顯得非常笨重,但是奔跑起來的速度可是一點都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