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451字,閱讀僅需3分鐘~
乾隆朝,除皇帝外,宮廷中還有以鄒一桂、錢維城、董誥、汪承霈、福長安等為代表的詞臣畫家。他們為迎合乾隆皇帝的審美趣味,以寫實、工細的畫風為主,真實再現了牡丹的枝容葉貌,表現技法雖不盡相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鄒一桂
鄒一桂(1688年1772年),字元褒,號小山,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官禮部侍郎,擅畫花卉。
他在創作上特別注重寫生,為了能妙筆生「花」。他在家中親自培植了百餘種花卉,閒暇時仔細觀察它們的外貌形態,以獲得真切的感性認知。其絹本設色《牡丹蕙蘭圖》軸是他在任官職期間獻給乾隆皇帝的作品,款署「臣鄒一桂恭畫」,此圖沒有繪任何襯景,單繪兩枝盛開的牡丹,但是由於鄒氏在構思上巧於分枝布葉,因此花與葉、葉與葉以及繁複的花瓣之間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另外,由於鄒氏以明淨冶豔的暖色暈染花卉,水色交融,色調層次豐富,從而使得本是一幅較為簡省的畫作,不僅充滿「陽光」、「空氣」而且有著「滿紙春色」的詩意。乾隆皇帝對鄒氏這幅悉心繪製的牡丹圖亦極其欣賞,親筆在該圖上書御製詩二首,以示重視。
錢維城
錢維城是與鄒一桂同時在乾隆朝供職的詞臣畫家。錢維城(1720年1772年),字宗磐,號茶山,晚號稼軒,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1745年)狀元,官至刑部侍郎。擅畫寫意折枝花果,是乾隆皇帝最欣賞的詞臣畫家之一。
錢維城一生畫有大量以牡丹為題材的畫作,如《牡丹二十四種圖》卷、《牡丹圖》軸、《牡丹碧桃圖》軸、《杜鵑牡丹圖》軸等。
其中《牡丹二十四種圖》卷繪二十四朵綻放的牡丹,它們仰俯顧盼有致,枝葉銜接交錯有序,高低位置錯落富有變化,從而成功地避免了在長卷上繪同一題材最容易出現的平鋪、呆板等弊病,使得本是拼湊在一起的各色牡丹聯結成為整體,呈現出歸零化整的和諧之美。
錢氏在每朵花頭旁都以小楷標示出它們的芳名,記有「祥雲紅」、「佛頭青」、「禁院黃」、「萬卷書」、「金系腰」等,因此該圖卷不僅有著較高的藝術水平而且具有重要的植物學價值,為研究牡丹品種提供了形象而真實的圖像資料。本圖卷所繪牡丹都是民間難得一見的珍貴品種,應該是乾隆御園中的觀賞花卉。
汪承霈、福長安
汪承霈、福長安是乾隆朝晚期重要的學惲氏風格的詞臣畫家。
汪承霈(?1805年),是吏部尚書加太子太師汪由敦之子,官至兵部尚書。善詩詞、書畫,尤長花卉。他在《萬壽長春圖》冊牡丹一頁中繪牡丹花叢與太湖石相依傍,兩株牡丹,俯仰相向,姿態嬌媚,為寫生之作。牡丹的花與葉運用惲氏「沒骨」技法,呈現如流光溢彩般的韻致。
清 福長安 綺序臚芳圖冊(二十四開選一)
福長安(1760年1817年),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傅恆之子,官至戶部尚書,擅長繪畫。他在《綺序臚芳圖》冊牡丹一頁中繪一朵粉牡丹與白海棠相交纏枝的景象,寓意「富貴滿堂」。畫家如同攝影特寫一般,對牡丹進行了細膩地刻畫。畫面採用傳統的「折枝」構圖,但不做斷枝描寫,著意表現牡丹的蓬勃旺盛。其筆致靈動,點染勾畫細膩又率逸,牡丹形象出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達到色、光、態、韻俱佳的藝術境界。
原文作者:陶靜(作者系: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7月刊《丹青染花枝乾隆朝宮廷牡丹繪畫欣賞》(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