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德軍主力兵臨英吉利海峽的時候,英倫三島人心惶惶,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軍必將實施登陸佔領英國,英國王室和政府甚至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旦情況不妙就乘艦轉移到加拿大繼續領導戰爭。再後來,二戰期間英軍在北非抓獲的大批的德軍戰俘,也是橫渡大西洋送到加拿大戰俘營關押。
所以必須明白,加拿大直到今天都是大英國協的重要成員國,同時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又與美國保持著非常緊密的軍事合作。它的國土安全,完全納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國在北美大陸的戰略防禦體系,哪個國家對加拿大動武,基本就等於公開挑戰美英兩國主導的西方軍事聯盟,完全是不可想像的。
為了加固這種軍事同盟關係,加拿大與澳大利亞一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那都是交了帶血的「投名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軍出動了10萬人馬加入英國遠徵軍,而當時全國人口只有約900萬;二戰期間,加軍擴充到了僅50萬人參與對德對日戰爭,人口基數也才1300萬,在歐洲戰場專門建有「加拿大第1集團軍」的編制,雖然被譽為盟軍「專屬炮灰」,但卻事實上把本國安全跟美英緊緊捆在了一起。
同時,加拿大國土跟美國一樣,具備著兩邊全部毗臨大洋的地理優勢,東海岸是太平洋、西海岸是大西洋,如此較為孤懸的領土特點,使其遭受陸上突然襲擊的風險為零、海上大規模進攻的機率也很小,任何橫跨兩大洋的入侵,都可以使其有足夠的時間獲取美英的武力支援。在北美大陸上,加拿大南側是美國本土,北側是美屬阿拉斯加,潛在的軍事威脅實在太小。
既然外部安全有美英兩國罩著,國土防禦又相對安全,那麼加拿大只需要維持最低限度的軍隊規模,足夠保障邊境警戒和維持國內治安即可,這是有其獨到優勢的,省下來的軍費做什麼都是好的,何樂而不為?並且加拿大還有更特殊的國情,那就是雖然地廣,卻是人稀,998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人口只有3000來萬。
加拿大目前的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部隊和準軍事部隊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現役部隊僅僅61600餘人,以及約43400人的預備役部隊,但該國人口只有3700多萬人,跟上海的人口飽和狀態下差不許多,能夠有大約千分之三的比例已經可以了。比如美國人口目前有3.3億之多,現役部隊數量也不過136萬人而已,與人口比例大約在千分之四左右,所以這麼一比較,你會發現加拿大軍隊數量其實也不算少。
在軍事指揮體制上,英國女王任命的加拿大總督,是該國名義上的武裝部隊總司令,但實際上的最高統帥是加拿大總理,所有軍隊在國防部長的直接領導之下。而加拿大戰略防禦體系和防務政策的兩大支柱,就是深度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集體防務、與美國的雙邊戰略和防務合作。所以你看老川普沒事就欺負欺負小特魯多,包括最近的孟女士事件等等,歸根到底,是加拿大惹不起自己的保護人。
加拿大陸軍的地面部隊兵力21900人,只編有1個師部,下轄3個機械化步兵旅群(各轄1個裝甲團、3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炮團、1個工兵團、1個高炮連)、1個防空團和1個特勤團,這點兵力還遠遠不如東南亞的一個小國。但是畢竟加拿大佔據獨特的地理優勢,有一個野戰師用作和平年代的快速反應部隊,也就夠用了。其他兩個軍種中,海軍有不到10000人,20艘驅逐艦或者護衛艦,空軍有14600人,140多架軍機。
加拿大用於國內治安的主要是所謂的「皇家騎警」,也就是這個國家的聯邦警察隊,是聯邦制國家中獨有的集聯邦警察、省警、市警於一體的警察機構,這與美國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作為世界知名的警察機構,加拿大皇家騎警隊的規模其實也很小,這支警力擁有16000名警官和大約5000名文職人員,總數量還不如我們一個特別行政區的警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