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12-13 中國僑網

  守匠心,做匠人,傳承工匠精神。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弟子鞠躬以禮拜師,願承技藝,閩臺共傳……」這邊廂,拜師臺上,陳琪樺、呂志翔、黃德平和江信愛等四名閩臺青年匠人一起齊聲誦讀拜師帖。

  「兩岸同心,一脈而傳……願授技藝,傳汝匠魂,上合傳薪之道,下順師徒之心……」那邊廂,韓燕、唐山、黃綱興和蔡玉雯等四位閩臺名匠分別收下拜師帖,並依古禮回贈寓意勤奮、聰明的芹菜和青蔥。

  11月28日,由(福建)省總工會主辦、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承辦的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舉行。開幕式直接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拜師典禮,由兩岸青年匠人互拜對岸名匠為師,結成跨越海峽的師徒關係。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她希望,通過拜師「韓家門」,從選料、研磨、和香、擀香等工序流程開始,認真研習大陸傳統香製作技藝。「傳統藥香有一顆『求變心』,我收臺灣弟子,是想讓兩岸手工香製作技藝融合碰撞,更好地傳承中華香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師傅韓燕表示。

  唐思瑛退休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專攻古字畫修復,這是一項膽大心細的手藝活。對於自己新收了福建弟子黃鴿,唐思瑛表示:「文物或藝術品修復技藝,更多依靠師帶徒的傳統方式,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修煉才能出師。我很高興在福州收徒,希望身上的手藝和半輩子積累的經驗,能夠更久遠地傳承下去。因為,保護文物就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活化,融合創新

  此次大會期間,還開展了閩臺工匠交流論壇、兩岸匠人工藝展、閩臺匠人漢服T臺秀等活動,現場,各具特色的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如何為非遺插上創意的翅膀,推動非遺產業化,閩臺匠人各抒己見,也拿出了各自的實踐成果。

  「非遺和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簡單地說就是活化,使非遺融入當代生活,人們可使用、可欣賞、可體驗、可感悟、有共鳴,這樣的非遺才能接續發展。」臺灣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副理事長魏裕國表示,期待兩岸業界交流互動、充分融合,讓閩臺傳統工藝能代代相傳。

  魏裕國從臺灣帶來的幾尊霹靂布袋戲木偶,成為匠人大會的焦點之一。源自閩南的布袋戲,在臺灣藉由聲光電和影視技術,已煥發出全新生命力,更讓古老劇種走進年輕世代心中,同時收穫了不少大陸粉絲。在魏裕國看來,布袋戲受歡迎的關鍵是不斷創新,「要往年輕的方向去,讓非遺與電影電視、平面出版、遊戲軟體、周邊商品等相融合」。

  為了讓建盞更符合年輕人審美,臺灣建盞匠人楊寶華設計出了一系列具有童趣、個性化的杯墊,與建盞配套使用充滿時尚感,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他認為,非遺文創化不單是產品設計問題,匠人還應當從生活中找到靈感,思考可以做出哪些文創衍生品,不斷提升非遺的經濟社會價值。

  漢服的當代表達,一直是福建漢服協會會長鄭煒的首要課題。鄭煒認為,兩岸應該合作開發漢服元素服裝,增加漢服的實用性和時尚性,將漢服製作工藝推向更大的市場。

  IP開發,產業文創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逐步升溫、文創市場的蓬勃發展,非遺大IP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深諳制香用香之道的韓燕,近年來嘗試打造「藥香IP」品牌,成功推出藥香首飾、藥香配飾、香囊、精油等新產品,備受年輕人青睞。

  「傳統文化本身是個巨大的IP庫,非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藥香、剪紙還是脫胎漆器、木雕,都可以圍繞IP設計和探索『非遺+市場+雙創』的融合發展模式,將非遺轉化為大眾消費品,探索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的道路。」韓燕建議。

  非遺的保護及活化,關鍵還在於傳承人。近年來,我省積極以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為媒,推動兩岸融合發展。2018年,惠及臺胞「66條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繼續面向臺灣同胞開展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選;鼓勵臺灣同胞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同年,臺灣石雕大師廖德良在福州領取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證書,成為首位獲評福建省非遺傳承人的臺胞。

  「呼喚兩岸傳承人攜手合作,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臺灣頂級工藝協會顧問蕭麗玲表示,產業化是兩岸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兩岸非遺傳承人和手工業者在其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可以讓不同門類的傳承人雙向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或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共同設計作品,充分調動傳承人展示技藝、提高技能、帶徒授藝及開展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積極性。

相關焦點

  • 福州評出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和傳承大師
    臺海網10月13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導,11日~12日,2018年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暨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賽舉辦,本屆比賽評選出6個茶王、12個金獎茉莉花茶品種
  •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傳統工藝傳承更加自信
    原標題:讓傳統工藝傳承更加自信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的制定一直備受傳統工藝持有者、從業者等廣大傳承人群的關注,此次計劃的發布更是在非遺傳承人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 閩臺匠人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發展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1月30日訊(記者 劉深魁)守匠心做匠人,傳承工匠精神。11月27日至29日,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拉開帷幕,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匠人、「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同聚一堂,圍繞閩臺匠人師徒大會、閩臺工匠交流論壇、兩岸匠人工藝展等一系列精彩活動,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 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城牆共話傳承
    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5日電 (記者 梅鐿瀧)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5日在西安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記者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吸引了來往民眾的目光。
  • 福州東街舉辦「古厝+非遺」傳承活動
    福州新聞網6月1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珺 見習記者 王月玲 /文 記者 張旭陽/攝)昨日上午,由鼓樓區東街街道舉辦的「古厝+非遺」傳承活動,在歷史文化街巷朱紫坊舉行。活動通過在福州老街巷展示非遺產品、聽非遺傳承人講故事以及遊坊巷、逛書院等形式,讓市民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 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在福州茶廠舉行
    8月17日,「2020年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第三窨現場考核」在福州茶廠舉行。本屆比賽由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福州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福州市園藝學會、福州市農學會共同主辦。   35名制茶師現場比拼,角逐茉莉花茶傳承人和傳承大師榮譽稱號。  本場考核選址福建省福州茶廠意義重大。
  • 2020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在榕舉行
    8月17日,2020年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第三窨現場考核,在福建省福州茶廠如期舉行。此次活動由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福州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福州市園藝學會、福州市農學會共同主辦。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自2010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至2020年,已是第六屆。
  • 福州市新增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至此共有18位
    福州新聞網5月18日訊(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顧偉)文化和旅遊部前天向社會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記者昨天從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此次新增的108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福州市有3名,分別是「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鄭修鈐、「花茶製作技藝(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傳承人陳成忠、「畲族服飾」傳承人蘭曲釵。
  • 福州:35名選手考核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
    本報訊 為培養年輕一代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積攢福州茉莉花茶發展後備力量,守護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這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招牌,8月17日,由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福州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福州市園藝學會、福州市農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年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
  • 福州漆藝家朱冰:「修成」市級非遺傳承人
    福州晚報記者 張旭陽 文/攝  幾個月前,福州漆藝家朱冰以與傳統脫胎漆器「平、光、亮」迥異的作品《空》,奪得兩年一屆的市工藝美術「如意杯」大獎賽漆藝組金獎。而頗令人意外的是,這位既掌握印錦、薄料兩項瀕臨失傳的福州傳統漆工藝,又很好地運用了「漆的做舊」等多種新技法的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竟然是壁畫專業畢業的畫家。他的家鄉遠在東北遼寧。
  • 2020年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
    8月17日,由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福州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福州市園藝學會、福州市農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年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第三窨現場考核,在福建省福州茶廠如期舉行。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自2010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至2020年,已是第六屆。
  • 助力福州非遺傳承 第四季「梅園·尋找閩都非遺論壇」在榕舉行
    福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池小霞在論壇上介紹了福州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她說,「福州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154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37名,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159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91家,如果包含縣區級的非遺項目,達到將近400個項目,全市共收集非遺線索達到了31400條,福州的非遺資源非常豐富。」
  • 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城牆共話傳承
    來源:中國新聞網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5日在西安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 弘揚傳統 振興工藝——漆藝傳承發展聯盟籌備大會暨漆藝邀請展舉辦
    2019年5月12日上午,「弘揚傳統 振興工藝——漆藝傳承發展聯盟籌備大會暨漆藝邀請展」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辦。本次活動是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下,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駐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發起舉辦。
  • 傳承經典,繡美潮州!傳統工藝對話活動讓非遺傳承落到實處
    旨在通過潮州紡織非遺傳承人、從業者、設計師、品牌企業、相關機構及專家學者,圍繞潮繡、潮州抽紗、珠繡等當地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交流,共同探討並推進潮州傳統工藝在服裝、家紡、文旅等領域產品的設計開發與創新應用,加強非遺產品生產和商業渠道建設,提升潮繡傳統工藝的品牌影響力,促進多領域對潮州傳統工藝項目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可產業化、市場化的創新產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 福州鼓樓:傳承非遺文化 增強未成年人文化自信
    ,傳播福州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10月以來,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啟動「童聚匠心」青少年傳統文化體驗營公益項目。「叢山數百裡,盡在一框中」,說的就是軟木畫,軟木畫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之美譽,發源於福建福州,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並成為福州傳統工藝「三寶」,有百年歷史。軟木畫在方寸畫框重,彰顯匠心獨運。當天,少先隊員們在軟木畫傳承人吳萬源老師和石春青老師的帶領下,一起製作了專屬的軟木畫作品。「製作軟木畫需要有工匠精神,工藝精細複雜,做得辛苦,現在很少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 200餘位非遺傳承人齊聚鞍山 盡展非遺風採
    19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暨「錦繡遼寧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在千山腳下老院子景區拉開帷幕。來自全省13個城市,52項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200多位非遺傳承人,齊聚鋼都,盡展非遺風採。本次活動由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鞍山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旅廣電局、市文旅中心承辦,市新聞傳媒中心、市文旅集團和千山老院子景區共同協辦。
  • 福州舉辦「我是小小非遺傳承人」手作夏令營活動
    8月中旬,「我是小小非遺傳承人」手作夏令營在福州市群藝館開營,百餘位小記者在兩天時間內,跟著非遺傳承人體驗具有福州特色的油紙傘、剪紙、陶藝、軟木畫等非遺課程。傳統非遺文化帶給小記者們不一樣的感受,他們也在學習中分享和傳承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