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彩洞是雲臺山景區十一大精品景點之一,是修武人民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歷時十餘載戰天鬥地的傑作,堪稱「中國少有,世界罕見」。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成千上萬的修武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敢想敢幹敢拼,篳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闢大山,在懸崖峭壁之間修建了19條盤山隧洞,打通了貫穿豫晉兩省的交通生命線。這些隧洞隱身山間,首尾相連,重疊而上,氣勢雄偉,如巨龍般盤繞在太行山上,讓太行山不再是無法逾越的天塹,也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深山區的群眾開闢了一條「生命通道」。
一鬥水村位於雲臺山深處,明清時期,過往的晉商在太行八徑之一的白徑古道上,行至半程往往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總想打尖歇腳,外口店,當口店,裡口店等車馬店就此應運而生,這就是一鬥水村的外口西溝東溝三個自然村,傍著古道,村北有一口三尺見方的泉水,泉眼常年汩汩流水,水質清冽甘甜,因一次取水只能取一鬥得名「一鬥水」,一條古道,一汪清泉構成了一鬥水村的希望之源,滋養了往來不絕的旅人和世世代代的一鬥水村人,今天那條古道已然廢弛,泉水已成了一處文物,但從這裡燃起的星火燎原的故事並沒有終結。
當地曾經流傳一句話:「通天洞、兩步半,閻王不叫自歸天;閻王鼻、鬼門關,鳥難飛猴難攀。」它描述的就是在疊彩洞修建之前,一鬥水村乃至整個雲臺山區受困於深山之中的苦難狀況。山裡的瓜果因無路運送而白白爛掉,而村民們所需的各種生產生活物資也無法從山外順利運來。更讓人難過的是,村民們一旦有急病,往往得不到及時救治。
在這條路上,有過爹爹和兒子先後摔下懸崖,有過恩愛的丈夫和妻子一瞬間陰陽兩隔,還有村中的孝子,跪著央求同村的村民幫忙送家裡的病人下山看病,但就在「閻王鼻」,連病人帶抬擔架的人一起摔下了懸崖。
這一條「猴不走」的下山路,留下了山區人民的無數血與淚!
這樣的狀況讓時任鬥水村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郭麥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們寧可乾死、累死,絕不困死!就是硬掏也要掏一條下山的路!」1966年,郭麥旺書記向村黨支部提出了修路計劃,得到了全體黨員的一致通過,並且得到了全村群眾的積極響應。村民們聽說要修路,捐款、捐物踴躍支持,其中有一位叫趙改芝的老大娘,一輩子沒有下過山,一聽說要修路,她毅然拿出積攢了半輩子的60多元錢。
領導幹部帶頭衝在前,幹在前,幹在先,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曾有一群人翻山越嶺穿梭於懸崖峭壁之間,一錘錘、一鎬鎬,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經過村民們齊心協力的艱苦奮戰,出山的天路由河南修武一鬥水村修到了山西陵川琵琶河,從山西柳樹口到博愛縣再到修武,儘管繞道100多公裡,終於讓村民們可以順利下山了。一鬥水村原黨支部書記郭麥旺帶領全村男女老少勒緊褲腰帶,開山闢路的壯舉,使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後艱苦創業精神的代表,參加了新中國成立二十周年國慶觀禮,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上級領導也非常重視和關心深山群眾的生活,為了給人民群眾打通生命通道,各級黨委全程指導,並給予資金和派來了技術人員。1977年冬,修武縣委全縣動員8000名基幹民兵,奔赴雲臺山修建隧道以外荒山路面工程。1978年春天,又以基幹民兵訓練的形式,集中一千餘人繼續年前工程。1978年秋,修武縣成立修陵公路隧道工程指揮部,從各公社抽調100名青年民工,後來又專門成立了鐵姑娘隊,開始修築修陵公路隧道工程。
夏天天熱,工人們背著土炸藥攀登懸崖,汗水浸透了衣服。晚上休息就住在山洞裡,洞裡太過潮溼,大家就挪到洞口,拿石頭架著木板作床,拿塑料雨布遮起來當門。冬天天冷,零下二十度的天兒,雙手凍裂了口子,一掄錘子鑽心的疼。冬天天短,為了節省時間,隊員們中午便不再回去休息,大家就地撿些柴火燒饅頭吃,下雪天也沒耽誤工期。一場修武人民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史詩正式啟幕。畫面顯示了,雖然工作強度大,生活條件差,技術落後,但每個建設者的臉上洋溢著充滿幹勁的精氣神,戰勝困難的樂觀精神以及取得勝利的決心。這也是雲臺山的精神——勤奮、勇敢、樂觀、友善。
郭麥旺和張有辰這兩位帶頭人在疊彩洞建設中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
有一次,張有辰和郭麥旺去老虎嘴懸崖定線。張有辰把儀器架在懸崖邊,用繩子攬著腰,一手拽著郭麥旺,一手搖動著儀器,一腳踩在崖邊,一腳騰在空中,連續工作兩個多小時。多日的連續奮戰已經使他精疲力盡,忽然一陣眩暈,人栽倒在了懸崖邊。郭麥旺趕緊把他拖到安全地帶,一邊搖一邊喊:「老張,你醒醒,你醒醒!」張有辰感覺自己快撐不住了,他說:「老郭,看來我是不行了,以後工地上的事兒就靠你了。」郭麥旺說:「老張,公路還等著你修,山裡的人離不開你。」張有辰一聽這話,竟突然奇蹟般地站了起來。他說:「老郭,咱們繼續幹。」一貫性格剛強的郭麥旺這時候也忍不住淚如泉湧。
還有一次,一個隧洞反覆出現問題,急需再度校正施工方位,但洞內的情況十分危險,石頭不停掉落。張有辰想要進去,大家紛紛阻攔他。張有辰說:「讓我進,學學董存瑞又何妨?」說著便背起儀器鑽了進去。張有辰就伏在泥水中,定基線,選角度。而陪同他一起的郭麥旺就負責安全防範。正在工作緊張進行之時,忽然一聲巨響,一塊巨石墜落,郭麥旺連忙提醒別人躲閃,而他自己卻被砸中了右腳。從此之後,他的四根腳趾就再也動不了了。
上山之初,他們倆人推算了下,按當時的施工進度,修陵公路修通後他們都是八十多歲的人了。張有辰笑道:「八十多就八十多吧,只要咱哥倆活著,這路就是一直修下去,直到通車為止。如果路修通之前,咱們死了,就讓孩子們把咱倆埋在這山上,看汽車從這條路上通過。」
當時的最大困難不在荒山荊刺,不在涼饃冷泉,不在吃鹹菜和糊塗,而在一趟又一趟的奔波卻選不出一條合適路線。因為瓦房溝是一個南北狹長約450米,東西寬30~70米,西、北、東三面環山,地形險峻,高差146米的特殊地形。開始按常規辦法設計,要在如此短高的環境中,盤環19道路線才能上去。草圖繪出後,大家戲稱「彈簧路線圖」、「暖氣片路線圖」。打破常規勘測設計,數易其稿,最後壓縮為在上下行水平距離每隔25~30米打一個洞口向山體內延伸,然後轉行180度復出,八條U形洞一條S形洞一條直洞,共十條隧道到達絕崖陡岸之上,終於創造出了「獨具匠心」的能以攀登懸崖絕壁而又既安全又便捷的公路隧道方案。去省裡請示時,結果省裡有人說,從目前看書本上還沒有看到這樣的工程。我們的工程師自信地說,「這條路修好後再出書,書本上就有了。」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初心也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信仰之本,還是基於此,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懈奮鬥甘願為人民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疊彩洞的修建也凝結著這些建設者的青春和熱血甚至生命。郭麥旺曾說:「我的一生只修了一條通山路。」此話聽起來簡單,可不知內情的外人很難體會它背後的血淚和辛酸。為了修路,郭麥旺一家失去了兩條鮮活的生命。1974年7月24日,郭秋旺在4號洞爆破排險時被流石砸中犧牲。犧牲那年才30歲。他是村裡修路專業隊的第一任隊長,也是村支書郭麥旺骨血相連的親兄弟。他是在一次排炮的時候,他衝鋒在前,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炮火一響,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不久,郭麥旺的叔叔郭珠禮在修路施工現場被飛來的石塊奪去了生命。像郭秋旺、郭珠禮一樣為建設疊彩洞而犧牲的人還有許多個,我們將永遠緬懷他們。路修通了,山裡娃可以上學了,也可以去看看的山外的世界了。山外的遊客坐著旅遊大巴二十多分鐘就到山頂了,疊彩洞已經成為了雲臺山的精品景點了。今天的雲臺山正是在先輩們不拍犧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的精神鼓舞下才成為舉世聞名的一流景區。
1986年,修陵公路被正式納入國家投資的基本建設項目,開始按四級公路標準進行為期三期的大規模改造,景區為疊彩洞安裝了智慧交通體系,讓疊彩洞道路更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