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廣西省防城港市昌菱糖廠:甘蔗酒精廢水華麗轉身

2020-12-14 科學網

 

農場工人朝新植的甘蔗噴灑酒精發酵液。

 

■本報記者 賀根生

 

糖廠生產酒精的廢水,由於有機汙染物濃度極高,向來是糖廠的「包袱」和「禍水」。但《中國科學報》記者日前在廣西省防城港市昌菱糖廠看到,這些廢水居然成了搶手貨。

 

在昌菱糖廠的三級氧化塘,冒著熱氣的深褐色液體從管道徐徐流入水池,幾輛罐車在塘邊泵臺灌裝廢水,還有十幾輛罐車沿著山坡小路從塘邊一直排到坡頂等候。

 

記者走近一輛在池塘邊等候的罐車,問:「你們排這麼長的隊,就為拉這些廢水?」

 

「這可是寶!是世界上最好的肥料。」坐在駕駛室吃著盒飯的年輕人笑著回答。

 

「世界上最好的肥料」

 

這位年輕人叫黃志祥,是離此十幾公裡的在妙鎮有生村村民。

 

他告訴記者,他家從2008年開始使用糖廠生產酒精的廢水噴淋甘蔗。嘗到甜頭後,2010年自己買了一臺二手油罐車。「每年從糖廠拉200車酒精廢水,一半給自家100畝蔗地用,一半為親戚、鄰居服務。」

 

隨後,記者來到昌菱農場二隊的一塊新植蔗地。

 

地頭路邊停著兩輛罐車,幾位農工手握噴管,在給壟溝裡的蔗種噴淋拉來的廢水。

 

伴隨著罐車上水泵突突的響聲,從噴管口射出的褐色水柱將溝兩邊的土衝入溝內,很快就把蔗種覆蓋了。

 

「師傅,酒精廢水種蔗行嗎?」記者問道。

 

「太好了!沒用之前,畝產甘蔗只有五六噸;用了它,現在達到七八噸了。」該農場二隊農工凌克興回答說。

 

他告訴記者,他承包了場裡80畝蔗地,過去遇春旱,新植蔗4月才能下種,現在用了酒精發酵液還田技術,再也不用看天種蔗了,而且產量也大幅提高,這個榨季甘蔗收入20多萬元。

 

昔日禍水,今日財富

 

昌菱糖廠是一家以甘蔗為原料生產白糖和糖蜜酒精的企業,每天排放的酒精廢液有1000噸。酒精廢液的化學需氧量非常高,處理不好,流入江河,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使水體腐敗、發臭,水質惡化,造成魚蝦、貝類等因缺氧而死亡。

 

有關資料表明,一個日產100噸的酒精生產企業,排放的汙染物比一座100萬人口的城市日排放汙染物總和還要多。我國甘蔗糖蜜生產酒精,每年會產生幾百萬噸高濃度發酵液,對這些廢水,企業大多通過築塘、造罐進行厭氧處理,投入巨大卻難以實現有效治理。

 

昌菱糖廠副總經理藍日星告訴記者,過去,糖廠採用三級厭氧塘處理,每年投入環保治理費300多萬元,都未能從根本上制服這個惡魔。廢液流入氧化塘,兩三天後特別是遇到下雨,臭氣燻天,周邊群眾意見紛紛,排放的廢水越來越多,企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不過,廣西農科院院長、中國農科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李楊瑞主持研發的甘蔗酒精發酵液定量還田技術,終於為這些廢水找到了理想出路。

 

「其實,酒精廢液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甘蔗生長所需的氮、磷、鉀養分,大可利用。」李楊瑞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廣西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2006年,昌菱農場採用他們的技術,每年推廣應用面積達15000畝,不僅有效破解了環境汙染難題,每年省去了300萬元排汙費,而且變廢為寶,用它噴灌甘蔗,平均每畝增產24.8%,糖分提高了1個百分點;糖廠的噸糖耗蔗量、出糖率等技術指標進入了國內最好水平,企業每年增收1600多萬元。蔗農也從中得到實惠,節支增收3000多萬元。

 

產研合作推廣的結晶

 

「產研合作、優勢互補、共促推廣,是甘蔗酒精發酵液還田取得成效的關鍵。」昌菱農場總農藝師陸輝德表示。

 

其實,昌菱農場在上世紀末就開始酒精廢液澆灌蔗地的嘗試,但由於缺乏技術支撐,不僅浪費資源,還造成燒苗和減產。後來與廣西農科院合作,才改變了這一狀況。

 

李楊瑞則介紹說,廣西農科院是從來訪的古巴同行中受到啟發而進行相關研究的。他們先通過分析測試,證明酒精廢液不僅無毒和無重金屬殘留,還含有豐富的甘蔗生長所需有機質;然後,根據廣西實際,尋找到通過稀釋將廢液控制在可適應甘蔗生長的溶液濃度。

 

李楊瑞表示,雖然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在推廣中如果沒有昌菱農場的支持,也難以成功。「科研單位技術優勢與企業示範平臺優勢的結合,促進了酒精廢液的應用。」

 

2005年以來,廣西農科院和昌菱農場還共同實施了兩項酒精廢液環保利用課題,研發了噴淋蓋土、地膜保水技術,成功地解決了冬春旱區缺水難題,將甘蔗種植提前了2~3個月。同時,以農場為主體,職工、村民帶車加入,組建運輸公司,解決了廢液還田的運輸難題,促進了該項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讓昌菱糖業進入「甘蔗—製糖—糖蜜—酒精—發酵液—甘蔗」的良性循環。

 

李楊瑞告訴記者,我國每年生產糖蜜酒精約50萬噸,產生酒精發酵液650萬~750萬噸,如果此項技術在全國蔗糖企業推廣,便可替代16.25萬~18.75萬噸化肥。而且,最重要的是幫助糖業走上循環經濟之路,使環境得到了保護。

 

《中國科學報》 (2012-03-19 A4 綜合)

相關焦點

  • 廣西蔗區:糖廠「酒精廢液」成蔗農爭搶「香餑餑」
    新華網廣西頻道3月8日電(記者覃星星)記者3月7日在廣西蔗區採訪時發現,昔日糖廠的「酒精廢液」,如今成了蔗農爭搶的「香餑餑」。    記者在廣西上思縣昌菱糖廠看到,蔗農來此購買「肥液」的罐車排起了長龍。現場一位工作人員稱,最多時能有200多輛罐車。    「酒精廢液」是製糖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廢水,曾被視為是汙染環境的有害物質。廣西過去一直採用傳統的氧化塘自然氧化法處理「酒精廢液」,不僅佔用土地,而且一旦外溢,會汙染水源和大氣環境。
  • 廣西昌菱蔗渣熱電聯供項目投產
    4月18日16時38分,中國能建湖南院設計的廣西昌菱蔗渣熱電聯供項目通過96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機組在試運行期間,各系統狀態正常,參數優良,運行平穩。該項目位於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昌菱糖廠南側,佔地面積約173畝。
  • 甘蔗渣有很多用途,別當垃圾扔了
    一、生產燃料酒精 20世紀70年代,我國糖廠的甘蔗渣主要是 供糖廠本身作為燃料燒掉或廢棄,這種利用方法的經濟價值非常低。蔗渣中的纖維素可轉化為糖,製成酒精或飼料酵母。巴西從80年代開發的用甘蔗渣生產酒精的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並已在多個國家註冊了專利,運用新技術可從每噸甘蔗渣中提取100升酒精,使甘蔗的酒精產量由7740升提高到13800升,無需擴大甘蔗的種植面積就可使酒精的產量(2003/2004年度為148億升)增加一倍,成本降低40%。
  • 金城江赴上思縣學習甘蔗高產經驗
    圖為韋永福(左一)等考察組人員在地頭與上思縣平福鄉甘蔗種植技術人員進行交流。   金城江訊 (記者 韋學鋮 通訊員 羅毅 文/圖) 8月22日,金城江區代區長韋永福帶領該區糖業、農業、水利、扶貧、農機部門領導及各鄉鎮、博東公司領導及甘蔗技術人員共76人,赴防城港市上思縣考察學習甘蔗高產種植技術。    考察組還在當地召開了現場會,與會人員互相交流學習心得,會議商定了在博東蔗區推廣甘蔗灌溉技術、改良甘蔗品種等措施,以提高單產。
  • 昌菱製糖公司2020/2021年榨季順利開榨
    11月25日上午10時39分,昌菱製糖公司2020/2021年榨季落蔗開榨。本榨季,昌菱製糖公司主要生產經營目標是:總榨蔗量87萬噸,力爭達到90萬噸以上,混合產糖率12.50%,力爭達到13%以上,產白砂糖優、一級率96%,力爭達到98%以上,產混合糖10.88萬噸,力爭達到11.7萬噸以上,產食用酒精7000噸,力爭8000噸以上,生產安全率98.5%。
  • 科學網—「土黃金」的華麗轉身
  • 江西第一個製糖廠,曾日處理甘蔗2000噸,位於贛州,現顯荒涼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糖是我們生活離不開的食品,糖則需要糖廠來生產。江西的第一個糖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也很多人肯定吃過這個糖廠生產過的食品。
  • 全國糖廠產糖量排名出爐,廣西的糖廠無敵
    近日,中國糖業協會發布了2018/19年製糖期全國食糖產量集團及糖廠排名。在排名中,廣西的製糖集團及糖廠數量最多,全國食糖產量排行榜十強中(集團),廣西的企業佔了6個,而全國糖廠食糖產量排行榜中,前50強中,幾乎都是廣西的糖廠了。
  • 廣西僅有2家糖廠未收榨
    生意社04月17日訊   4月6日——4月16日分別有廣西上上糖業有限公司、廣西農墾糖業集團良圻製糖有限公司、廣西上林南華糖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華盛集團露塘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糖廠、廣西農墾糖業集團昌菱製糖有限公司、廣西隆安南華糖業有限責任公司--那桐糖廠等6家糖廠收榨。
  • 廣西地方標準《甘蔗糖廠生產現場6s管理規範》通過專家審定
    2017年12月29日,廣西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南寧市組織專家,對由橫縣人民政府、南寧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廣西農墾糖業集團良圻製糖有限公司、橫縣工商行政管理和質量技術監督局、廣西糖業研發中心共同起草的廣西地方標準《甘蔗糖廠生產現場6s管理規範》(送審稿)進行審定。經過現場討論、答辯,專家組同意通過審定。
  • 廣西僅有6家糖廠未收榨
    生意社04月22日訊   4月19日—22日分別有廣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廣西糖業集團昌菱製糖有限公司、廣西扶南東亞糖業有限公司、廣西上上糖業有限公司等4家糖廠收榨。  目前還有6家糖廠未收榨,未收榨糖廠主要集中在柳州、百色、南寧地區,預計4月底左右能完成收榨任務。
  • 江西第一製糖廠,至今已有60多年的建廠史,南康曾經最繁華的地方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即使隨著時間流轉,輝煌年代已過但是至今是令人念念不忘的,江西第一製糖廠便是這樣一個曾經極具影響力的地方。
  • 【圍觀】防城港這幾個「巨無霸」砍甘蔗,1個頂50個!
    「「隨著機器徐徐推進,砍梢、脫葉、切段、裝車一氣呵成,不一會兒就收割了一大片甘蔗,與一旁緩慢的人工砍收形成鮮明對比」,這是筆者近日在防城港市上思縣在妙鎮佛子村的甘蔗地裡見到的一幕。甘蔗聯合收割機砍甘蔗小視頻據悉,上思縣甘蔗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甘蔗產業是上思縣的支柱產業,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於種種原因,甘蔗收割方式還主要是人工收割,效率比較低下。
  • 防城港市僑聯兩手抓 雙促進 贈送口罩助力復學與工作調研兩不誤
    防城港市僑聯堅持疫情防控和業務工作「兩手抓、雙促進」的工作方式,向防城港市內部分學校贈送口罩的同時開展相關工作調研。目前,我區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防城港市內各個學校逐漸有序開學,為支持歸僑僑眷學生安全返校學習,近日,防城港市僑聯部分機關幹部在林威爵主席的帶領下,先後來到東興市華僑學校、東興市實驗學校、東興市中學、上思縣昌菱小學、港口區企沙鎮華僑學校、十萬山瑤族鄉雙峰小學、太平小學等7所歸僑僑眷子弟較為集中的學校,贈送自治區僑聯和廣西華僑愛心基金會捐贈的8000個一次性醫用口罩
  • 防城港市宏源紙漿有限公司甘蔗渣堆放場火災撲救
    3月23日下午16時許,防城港市宏源漿紙有限公司甘蔗渣堆放場突發大火。 甘蔗渣堆放場突然起火 情況萬分危急      防城港宏源漿紙有限公司廠址位於防城區茅嶺鎮西北面,距轄區消防大隊20km,距離支隊約35公裡。
  • 1993年廣西18大甘蔗生產基地,如今還有誰種甘蔗?
    新中國成立後,種蔗由零星分散發展到適度連片集中開發、規模經營的格局,種蔗區域和機製糖廠遍布廣西各地。到1993年,全區14個地、市所屬88個縣(市)有66個縣 (市) 盛產糖蔗,有55個縣(市) 建有機糖廠99間,日榨蔗能力 16.775萬噸。曾經的甘蔗,雖然付出千辛萬苦,但確實也給廣西的農民帶來了財富。如今的廣西,蔗糖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而崇左市的產量又佔了廣西的一半以上,號稱「中國糖都」。
  • 南非大旱甘蔗減產,糖廠因缺乏原料停產
    幾個月以來,南非遭受乾旱影響,甘蔗產量大受影響,從而直接威脅到食糖產業。很多食糖工廠因缺乏原材料,不得不停產,一部分工人因此失業。雨果網從南非「BDLIVE」近日的報導中了解到:誇祖魯-納塔爾省遭受嚴重乾旱,農場收成減少,蔗糖行業受到更
  • 清明甘蔗「毒」過蛇 黴變甘蔗不可食
    ,但是到了清明節前後,食用甘蔗就要謹慎了。  專家介紹,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甘蔗都會黴變,只有適合甘蔗病原菌生產繁殖的環境條件和擁有足夠數量的甘蔗病原菌才能使甘蔗蔗莖變紅,品質劣變。市民在選購時要把好關,如果發現甘蔗已經紅心變質,千萬不要食用。
  • 臺灣彰化溪湖糖廠,搭上糖廠五分車駛上懷舊的甜園軌道
    但位於溪湖市區不遠處有座溪湖糖廠,這可是遊客鮮少觸及的一個區塊。說到糖廠,我們印象總是停留在好吃的糖廠冰,又或者是如高雄糖廠可以體驗搭乘五分車。隨著現代人養成走馬看花打卡就好的旅遊習慣,已經很少人願意去考究這些曾經帶動臺灣風華的糖廠歷史。回溯臺灣早期,其實各地普遍種植著大量的甘蔗,這些甘蔗多為用來製糖,並且外銷至日本等地。
  • 甘蔗製糖工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
    廣西貴港糖廠汙水處理設施。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廣西甘蔗製糖企業水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監測要求以及標準的實施與監督。  本標準適用於現有甘蔗製糖企業或生產設施的水汙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對新建、改建、擴建甘蔗製糖企業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設計、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及其投產後的水汙染物排放管理。  本標準規定的水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適用於企業向環境水體的排放行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