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工人朝新植的甘蔗噴灑酒精發酵液。
■本報記者 賀根生
糖廠生產酒精的廢水,由於有機汙染物濃度極高,向來是糖廠的「包袱」和「禍水」。但《中國科學報》記者日前在廣西省防城港市昌菱糖廠看到,這些廢水居然成了搶手貨。
在昌菱糖廠的三級氧化塘,冒著熱氣的深褐色液體從管道徐徐流入水池,幾輛罐車在塘邊泵臺灌裝廢水,還有十幾輛罐車沿著山坡小路從塘邊一直排到坡頂等候。
記者走近一輛在池塘邊等候的罐車,問:「你們排這麼長的隊,就為拉這些廢水?」
「這可是寶!是世界上最好的肥料。」坐在駕駛室吃著盒飯的年輕人笑著回答。
「世界上最好的肥料」
這位年輕人叫黃志祥,是離此十幾公裡的在妙鎮有生村村民。
他告訴記者,他家從2008年開始使用糖廠生產酒精的廢水噴淋甘蔗。嘗到甜頭後,2010年自己買了一臺二手油罐車。「每年從糖廠拉200車酒精廢水,一半給自家100畝蔗地用,一半為親戚、鄰居服務。」
隨後,記者來到昌菱農場二隊的一塊新植蔗地。
地頭路邊停著兩輛罐車,幾位農工手握噴管,在給壟溝裡的蔗種噴淋拉來的廢水。
伴隨著罐車上水泵突突的響聲,從噴管口射出的褐色水柱將溝兩邊的土衝入溝內,很快就把蔗種覆蓋了。
「師傅,酒精廢水種蔗行嗎?」記者問道。
「太好了!沒用之前,畝產甘蔗只有五六噸;用了它,現在達到七八噸了。」該農場二隊農工凌克興回答說。
他告訴記者,他承包了場裡80畝蔗地,過去遇春旱,新植蔗4月才能下種,現在用了酒精發酵液還田技術,再也不用看天種蔗了,而且產量也大幅提高,這個榨季甘蔗收入20多萬元。
昔日禍水,今日財富
昌菱糖廠是一家以甘蔗為原料生產白糖和糖蜜酒精的企業,每天排放的酒精廢液有1000噸。酒精廢液的化學需氧量非常高,處理不好,流入江河,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使水體腐敗、發臭,水質惡化,造成魚蝦、貝類等因缺氧而死亡。
有關資料表明,一個日產100噸的酒精生產企業,排放的汙染物比一座100萬人口的城市日排放汙染物總和還要多。我國甘蔗糖蜜生產酒精,每年會產生幾百萬噸高濃度發酵液,對這些廢水,企業大多通過築塘、造罐進行厭氧處理,投入巨大卻難以實現有效治理。
昌菱糖廠副總經理藍日星告訴記者,過去,糖廠採用三級厭氧塘處理,每年投入環保治理費300多萬元,都未能從根本上制服這個惡魔。廢液流入氧化塘,兩三天後特別是遇到下雨,臭氣燻天,周邊群眾意見紛紛,排放的廢水越來越多,企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不過,廣西農科院院長、中國農科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李楊瑞主持研發的甘蔗酒精發酵液定量還田技術,終於為這些廢水找到了理想出路。
「其實,酒精廢液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甘蔗生長所需的氮、磷、鉀養分,大可利用。」李楊瑞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廣西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2006年,昌菱農場採用他們的技術,每年推廣應用面積達15000畝,不僅有效破解了環境汙染難題,每年省去了300萬元排汙費,而且變廢為寶,用它噴灌甘蔗,平均每畝增產24.8%,糖分提高了1個百分點;糖廠的噸糖耗蔗量、出糖率等技術指標進入了國內最好水平,企業每年增收1600多萬元。蔗農也從中得到實惠,節支增收3000多萬元。
產研合作推廣的結晶
「產研合作、優勢互補、共促推廣,是甘蔗酒精發酵液還田取得成效的關鍵。」昌菱農場總農藝師陸輝德表示。
其實,昌菱農場在上世紀末就開始酒精廢液澆灌蔗地的嘗試,但由於缺乏技術支撐,不僅浪費資源,還造成燒苗和減產。後來與廣西農科院合作,才改變了這一狀況。
李楊瑞則介紹說,廣西農科院是從來訪的古巴同行中受到啟發而進行相關研究的。他們先通過分析測試,證明酒精廢液不僅無毒和無重金屬殘留,還含有豐富的甘蔗生長所需有機質;然後,根據廣西實際,尋找到通過稀釋將廢液控制在可適應甘蔗生長的溶液濃度。
李楊瑞表示,雖然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在推廣中如果沒有昌菱農場的支持,也難以成功。「科研單位技術優勢與企業示範平臺優勢的結合,促進了酒精廢液的應用。」
2005年以來,廣西農科院和昌菱農場還共同實施了兩項酒精廢液環保利用課題,研發了噴淋蓋土、地膜保水技術,成功地解決了冬春旱區缺水難題,將甘蔗種植提前了2~3個月。同時,以農場為主體,職工、村民帶車加入,組建運輸公司,解決了廢液還田的運輸難題,促進了該項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讓昌菱糖業進入「甘蔗—製糖—糖蜜—酒精—發酵液—甘蔗」的良性循環。
李楊瑞告訴記者,我國每年生產糖蜜酒精約50萬噸,產生酒精發酵液650萬~750萬噸,如果此項技術在全國蔗糖企業推廣,便可替代16.25萬~18.75萬噸化肥。而且,最重要的是幫助糖業走上循環經濟之路,使環境得到了保護。
《中國科學報》 (2012-03-19 A4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