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聲散落一地櫻花——簡評《最後的武士》中的笛聲

2020-12-16 朗讀者

「人們說日本是由劍鑄成的國家,人們說諸神把一把赤紅的劍沉在了海裡,當諸神把劍取出來的時候,四滴完美的水滴掉回了海裡,形成了日本島。而我要說,日本是由一群勇士打拼而成的……一群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生命的勇士,為了那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名節——榮耀。」

笛聲緩緩而起,圓潤而婉轉,一武士、一草坡、兩農人、兩農田,隨著鏡頭漸漸由遠及近,通過心理式蒙太奇手法將我們引入勝元(渡邊謙 飾)的思維中:森林裡,陽光透過林霧,陰暗相間,霧氣升騰,手執虎旗身穿牛角盔甲的三名武士正在與一頭猛虎搏鬥,此時,笛聲伴虎嘯,笛音深沉,意境渺遠。這時又通過心理式蒙太奇手法將畫面拉回,笛音驟然提高,勝元雙眼猛睜,笛聲漸長漸遠直至消失於幕後,「侍」字現於銀幕。

這就是電影《最後的武士》的開頭部分。《最後的武士》講述的是美國內戰結束的十年後,當年的南北戰爭英雄納森(湯姆克魯斯飾),被請到了正值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幫助日本天皇訓練一支現代化的作戰部隊去剿滅叛變武士。結果卻被武士集團首領勝元生擒,身處武士及其家屬聚居的村落裡,納森竟然發現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愛上了武士文化,從武士道的精神與肉體修煉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個戰士應有的榮譽感。

然而,武士們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最終只能如同櫻花般隨風飄落。片中帶著哀泣的笛聲不禁引起了我的關注,曾多次誤認為是簫聲。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聲添加在這部影片中可謂意境非凡。

音樂作為電影藝術的一個重要的視聽表達元素,在影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電影與音樂是骨肉相連的事物。當人們觀賞電影時,多是通過視聽覺來感受接納,音樂成了傳遞信息的必要載體之一,不但能推動劇情發展,保持和畫面的節奏統一,而且還把思想表達的抽象性和意象思維的可延展性表現得十分明顯,留給觀眾寬廣的想像拓展空間。在《最後的武士》中,笛聲的運用無疑為我們很好地闡釋了音樂的某些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參與劇情,組成劇情的一個部分並幫助闡釋劇中深意。影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出了這一點,如在第一次圍剿武士的戰鬥中,納森被一群武士圍困,笛聲響起,鏡頭落在擺動中飄搖的白虎戰旗上時,老虎的咆哮聲傳來,又是一段笛聲伴虎嘯,在結束了打鬥後,帶有顫音的笛聲在結尾處響起。作為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納森,在古老傳統文明面前也會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不禁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武士道的強大精神價值。

違背道義,裝備精良的西方化軍隊可以為現代化帶來保障,但這永遠也改變不了「武士」這個詞的含義——侍奉,侍奉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民族,道義,天皇或是其他。那段結尾的顫音也暗示了武士道傳統文化後來的悲慘命運,守衛終將如同晚霞般的櫻花,被歷史帶來的新風吹落。

畫面是具體的物象,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抽象的極具感受性的事物,它是對畫面的升華,觀眾在觀看精彩打鬥的時候,笛聲躲在畫面背後,輕柔悠長,使得觀眾能夠產生一種思考和理解的欲望,這笛聲就猶如講臺上的老師一樣,引導學生去思考每一個細節,從而形成每個人獨立的見解。所以,笛聲就成了這段劇情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鑰匙。

(二)面對人類複雜的情感,再出色的臺詞也顯得蒼白無力,而婉轉低回的音樂卻是對白和鏡頭的理想代言人。主要分為刻畫人物、營造氛圍和豐富視聽元素的表現類型三種,這裡主要討論笛聲在營造氛圍方面的作用。

1、刻畫人物

片中兩位主人公納森和勝元,他們之所以能夠最終並肩戰鬥,根源於他們身上所共有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都想捍衛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以笛聲高亢時的清雅秀麗、急促短暫來塑造他們高尚的情操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悲壯之氣,以弱奏時的深沉柔和、細膩典雅,來描繪兩位人物的憂鬱性格,勾畫他們悲劇性的未來。

2、營造氛圍

所謂營造氛圍就是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呈現出悽婉美、浪漫美、衝突美、劇情美、真實美等。在《最後的武士》中,笛聲時而輝煌,時而憂鬱,亦莊亦諧,為故事劇情的發展和主題表現升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為觀眾提供了優美的聽覺感受和心情體驗。在影片中主要是達成了聲畫合一,具有東方韻味的笛音從銀幕深處傳來,影像的動作語言與婉回的笛音和諧的交融在一起,蒼然遼遠的意境儼然沉澱於觀眾心中。

納森被氏尾打倒後,笛聲以反覆循環的形式出現四次,前兩次為兩拍連音,後兩次為一拍斷音,和著雨聲、琴聲,猶如末路心死之人的哀怨哭泣,無不使人同情傷感。一種悽婉美便在無數共鳴聲中呈現出來。

在寧靜安詳的山村,大雪封山,在雪地裡撿拾柴火、在火旁和一群孩子學日語、高子倚門而立,這平和舒緩的笛聲讓人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恬靜,我們正在領略的是一種浪漫美,生活的浪漫。

在草地上納森與氏尾比武,在打成平手之前,笛聲時斷時續,時急時緩。輕聲舒緩之時,納森回憶著前兩回合的打鬥招式,忽然,笛聲增高,伴隨著鼓聲,變得緊迫起來,還夾雜著悠長顫音,每一次木劍相交中暗藏的殺氣都為笛聲所表現出來,比武結束後,笛聲如同煙氣般慢慢散去。笛音旋律的跳躍變換帶來一種衝突美。

當然,在最後廝殺一節也不要忽視了笛聲的存在,屍體擺滿草地,隨著敵軍的第一輪敗退,笛聲悄然而至,於嘈雜打鬥之聲中時隱時現,輕得難以察覺到,又仿佛有所猶豫,很快又低調的漸漸退去,笛聲隱沒在漫山硝煙中,暗示著下一波的攻擊即將到來,而這次將是武士們真正的終結。這裡以笛音作暗示的精妙細節安排,使得整個劇情十分完美。

3、豐富視聽元素的表現類型

視聽元素是指眼睛所看到的活動影像和耳朵所聽到的聲音效果,視聽元素包括人聲、音樂和音響效果三方面內容。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這是突出強調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之大。生活中,當我們重複一項簡單的事情時,會感到無聊和厭煩。同樣,電影觀賞也如此,視覺及聽覺上的疲勞會使觀眾逐漸產生單調甚至厭煩情緒。所以導演要想方設法豐富視聽表達方式內容,贏得觀眾的青睞。而笛聲作為古典音樂又具有成本版權低、思想表達性好、易感悟等特點,從而成了這部影片的恰當選擇。

勝元被軟禁後,納森只身前往營救,途中遇到天皇衛士阻殺。此前,鐘聲空鳴一下,在遭四人合圍寂靜幾秒後,霎時鼓聲頓起,刀刀相碰產生的清脆之聲時斷時續,刀划過空氣的呼吼撞擊耳膜,緊張到把空氣凝結,柔弱笛聲的加入不但使打鬥變得流暢舒緩,而且還如彈出水面突現忽隱的魚一樣保留住了原來緊迫激烈的感覺。這又延展了我們的感受神經,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單一的音樂種類上,觀眾能從多個視聽方式上去獲取影片感受和信息。

不過,此影片中笛聲運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武士們發起最後的衝鋒一段最為明顯。武士們紛紛墜馬,連同戰馬一道隨櫻花飄落,倒在新式武器面前,遺憾的是此時卻沒有笛聲,當勝元看見滿樹櫻花飄落時不禁噙滿淚水連說三聲perfect!可我覺得把那掉了的笛聲補上才叫perfect!笛聲卻沒有趕來送終,沒有很好地彌補畫面的遺漏,沒有達到豐滿美麗的極致。

從事物的延展性來看,除了笛聲上面的作用以外,我們還會想到什麼呢?至少能想到什麼呢?很顯然,那就是日本文化。

魯恩本尼迪克特在作品《菊與刀》中這樣說道:「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徵了這種矛盾。」

把菊與刀換成笛聲會怎麼樣呢?

笛聲急促短暫、高亢有力之時,我們會熱血沸騰,或是滿腔悲愴;笛音輕柔舒緩、時斷時續之間,我們會血流緩慢,或是心緒舒暢;笛聲悄然而至、漸行漸遠之時,我們又愉悅於它的可愛,失落於它的悲憐……笛,從日本人的口中吹出來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它奏出了菊的柔美,刀的堅利。「既……又……」

這種詞句用在這裡無比特殊,具有雙重性質的日本文化就好比花中藏刀,以最柔美的姿勢,劃出最深的傷口,而笛聲就是那個花間舞刀人……

相關焦點

  • 笛聲和著鶯兒雀兒的啼唱,抒發著胸中的一片天地
    悠悠笛聲斷斷續續的傳來,憂傷的送別曲悠悠傳蕩。歲月,這一盤散沙還歷歷在目,可那陳舊的歲月已蓋上了一層薄薄的塵土。還記得,曾經的笛聲充滿著嚮往;還記得,那有些生疏的笛聲柔柔似棉。那時的我們睜著好奇的大眼,可如今,已浮上一層歲月流逝的憂傷。或許分別的淚已乾涸,但友誼的泉水永不枯竭。
  • 笛聲何處吹殘陽
    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  這一段「餘體」文字讀來好生親切,讓我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初讀餘先生散文時的驚喜和快感。書的自序中還交代,「那是我第一次到臺灣,《文化苦旅》還沒有在那裡出版,因此我留給臺灣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崑曲研究者」。也就是說,這批文字大部分是很久以前寫的,可能還沒有被深深打上「餘體」的烙印。
  • 《笛聲簫音》閱讀答案
    小的時候,釣魚沒有魚竿,想方設法地從竹製的大掃帚上抽一根最長的竹枝做釣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黃昏釣到一條叫鰱鬍子的大魚,死啦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親 去村裡唯一種竹子的王爺爺家討要一根竹子做釣竿。儘管王爺爺捨不得砍他哪一叢竹子,還是痛快地選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還對父親說:「你家小孩懂事,別家小孩不來要,就來偷。偷就偷唄,老的嫩的分不清,亂砍一通,這麼一叢竹子,糟蹋了,長不好!」
  • 有關笛子的經典詩句,笛聲悠悠,詩意綿綿!
    笛子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樂器,不但普通老百姓非常喜愛它,而且同時也是宮廷音樂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歷代均有文人以笛子為主題來創作詩詞文賦。一、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迴蕩在戍樓間。二、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詩句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這是一首情意綿長的思鄉曲。這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中所觸動的思鄉。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
  • 阿里山森林鐵路竹崎至奮起湖段復駛 笛聲中現風華
    中新網1月28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睽違6年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簡稱森鐵)竹崎至奮起湖段27日復駛。這段命運多舛的森林鐵路歷經2008年的大崩塌和2009年的風災,臺當局投入10億新臺幣修復,終於在響亮笛聲中重現風華。民眾搶搭小火車,票一開賣,28、29日立刻售罄,春節期間的票也賣出8成。   森鐵全長71.4公裡,之前從嘉義市區北門站到竹崎14.2公裡,27日上路的竹崎至奮起湖為36.1公裡,尚待開通的奮起湖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21.1公裡。
  • 鄧倫新歌《痴情冢》上線,幽雅綿長的笛聲訴說深情
    這首歌融合了幽雅綿長的笛聲,深情就在淺唱中完美地呈現出來。曲風比較溫柔,聽起來很是舒適,與此同時,這首歌有著很強的共情感,副歌部分一唱出來的時候,讓人聽見就極其容易的代入到情境之中去。與《晴雅集》的片尾曲一同上線的還有《痴情冢》的MV,在MV中,講述的就是博雅與晴明之間的故事,中間還會穿插著電影中的部分重要情節,看起來甚至有種《晴雅集》預告宣傳片的感覺。
  • 一場最美古人情懷的離別,芳草、藍天、古道、笛聲……
    但是,詞中所描述場景是春、夏季的樣子,有長亭、有芳草、有藍天,還有古道。而李叔同的好友許幻園與其道別時,是在大雪紛飛的冬季。這裡有什麼其它原因嗎?我們來看一下,離別時的真實場景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悽涼。「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到:「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
  • 《明偵5》肖戰被P成魏無羨,轉笛子動作帥氣,「笛聲」讓何炅中招
    2月7日,相關微博公開《明星大偵探5》新一期節目視頻片段,肖戰再現魏無羨絕技,徒手轉竹笛動作瀟灑帥氣,節目組更是「懂事兒」的給肖戰P上了五毛錢魏無羨特效,又給粉絲們來了一波回憶殺,如果不是喜慶的笛聲太有殺傷力的話,這一幕真挺完美。
  • 泰國3臺下輪黃金檔塵埃落定:《笛聲悠長》《虎將》《意外愛情》
    周三周四檔,10月31日開播Great和Bella主演的《笛聲悠長》。10月30日早晨,Bella和Kao等人拜祭了娜娜,希望播出順利。3臺也進行了採訪。Great的宣傳則是簡單粗暴又高效直接的多,10月30日直接在IG上傳了和Bella的水下吻戲圖!
  • 王振笛聲「散入夏風滿商城」,快來欣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實習生 王梅竹 文 記者 許俊文 攝影 從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開始算起,笛聲已經在中原大地上飄揚了8000年,這件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在今天又將呈現出怎樣豐富的表現力?笛子:民樂隊演奏中的起承轉合樂器在許多人看來,笛子似乎是最為平常的一種樂器。其實,笛乃大雅之器,有君子之品,寫景狀物,生動傳神。在音樂會前採訪時,王振隨身攜帶的樂器箱中,就有20餘支笛子,氣息、指法運用各有不同。音樂會現場,他展示了低音笛子、曲笛(南方悠揚)、中音笛子、梆笛(高音笛子)四種。
  • 《遺諾蝕骨,散落了一地的櫻花》原創詩欣賞
    歡迎光臨&少彰之家遺諾蝕骨,散落了一地的櫻花文/少彰瑟瑟作響,不敢透露事實真相喜歡久旱逢甘雨,水瓢裡的浮雲只看過淵底潮汐逼近,臂膀蓬鬆的梧桐,儘管自然界夢的胴體,葉脈的縱橫不夠完美但我還是稀罕他們握手的樣子那樣遺諾蝕骨,散落了一地的我便可如同鏡中枯朽水中不屈的漣漪夾雜著大片的風沙,為磨刀霍霍額際爬滿皺紋,心中只有故鄉炊煙的老人,守得雲開見月明只是我萬萬沒有想到,驚慌失措空鼓的悲愴,久違的柴火一把將季節交替無言的藍莓,燒焦死氣沉沉,散落在地上
  • 百轉千回·古風句:一別又經年,自古離恨傷,笛聲喑啞斷人腸
    3、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扣,沾衣袖,世人皆雲琵琶惱,誰嘆曲中憂? 尋過一方山水的靜雅,拂過簾外風姿的輕柔,在一見鍾情中,敞開塵封已久的心扉與你淺唱歌謠,為你傾盡一生的執子之手,共赴一趟人間豔陽天。 6、話悽狂,道悽狂,只道萬古春歸夢不歸,空留滿場生死喜樂悲,餘燼垂,漫天煙飛。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日本本土也有個廣泛流傳的說法:「花屬櫻花,人惟武士」,意為——櫻花為花中最美,武士為人中之最。日本大和民族便將櫻花與武士作為最崇高的精神寄託,發現了一系列「櫻花與武士」並存的內在聯繫,並在諸多領域中有所體現。這些聯繫的產生,將櫻花內涵與武士道精神充分融合,並為日本的歷史進程提供經驗。
  • 花是櫻花,人是武士:日本的櫻花文化
    隨處可見的櫻花像天空密集的雲朵,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空中瀰漫著櫻花香,人們盡情地汲吸著,享受且滿足。四月的櫻花鋪滿在地,像一層潔白的雪,冰清玉潔,無可挑剔,風吹過,捲起了眷戀。日本人沉浸於這種全民愛櫻花的氛圍,也漸漸形成了日本不同於世界任何一國家的櫻花文化。日本武士——生為人傑,死亦鬼雄一、武士的不同的命運武士寄人籬下的姿態,註定了他們拮据的生活。武士的本職工作是打仗,沒有仗打時武士的作用幾乎為零。
  • 黃鶴樓外玉笛聲,江城五月梅花落。相約武漢,見證美麗!
    最後,登上黃鶴樓,順著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繼續寫下對支援武漢的全國各地的英雄的讚歌。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極目楚天闊,詩情到九天。可能武漢真的就是為詩詞而生的城市。一如歷代文人墨客喜歡來這裡登上黃鶴樓詠唱一首首千古絕句。
  • 畢業宴正酣 晚風拂柳笛聲殘,花了多少錢?圖
    原標題:畢業宴正酣 晚風拂柳笛聲殘,花了多少錢?圖 調查中近2成的大學畢業生表示畢業季總花銷超過萬元,平均每名學生畢業季花費超過了6000元,除了畢業旅行外,微整形、置裝費、論文重查費等新名目「層出不窮」。   畢業,就只有一次啊!
  • 在日本坐一趟「武士列車」
    原標題:在日本坐一趟「武士列車」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一輛只有三節車廂的小火車從東京出發了。車剛啟動,車廂裡就響起了神秘的笛聲,二號車廂的車門突然打開,一個滿面英氣的武士隨著音樂緩緩前行,來到了乘客的面前。
  • 從軍到過玉門關,逐虜上過金微山,笛聲高奏《梅花落》
    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而又哀婉動人的詩篇。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吟詠《從軍行·其一》】《從軍行·其一》唐·李白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 日本人喜歡武士和櫻花,武士代表忠誠,櫻花代表什麼?
    日本有句諺語:「花是櫻花美,人是武士好。」日本人鍾愛櫻花,是因為日本到處長滿了櫻花,櫻花是日本民族之花。日本人崇尚武士,並不是因為近代宣傳的武士道,更不是因為軍國主義對武士道的利用,而是因為武士階層在日本歷史上曾長期處於統治地位,早已形成了一種武士文化。
  • 羅託魯瓦湖——是羅託魯瓦的16個湖泊中面積最大的
    羅託魯瓦湖(Rotoru a Lake)是羅託魯瓦的16個湖泊中面積最大的,距市旅遊區很近,遊客可以徒步前往。此湖是由火山噴發引致凹陷而成,湖上風光很優美,湖水碧綠清澈,湖裡有成群的鱒魚。這個秀麗的風景區每年都會吸引數十萬名遊客來此釣魚、遊泳、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