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千年前:原始人的獨木舟可不只是一根木頭⑵

2021-02-17 博物館文學菌

 埋在地下的中國舟船文明 

 探訪文物:跨湖橋遺址獨木舟 


┃ NO.5 獨木舟能否遠航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

(引自《跨湖橋》)

跨湖橋人建造的獨木舟,相比於筏或簡單的漂浮工具,對舟船發展來說是進步的。筏是由竹或木綁紮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獨木舟則是整棵樹木刳刨而成,通過挖空具有了更大的浮力,再加上水密性,它更便於運輸物品。

不僅此,獨木舟並不是一次單純的技術進步,它的出現也與新石器時代生產水平的整體提高有關。當跨湖橋以及地球上各個地方的原始人掌握了更先進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之後,他們便有了對外交流、交換、貿易的需要,獨木舟等交通工具也就應運而生了。人、環境、技術、人造物之間一直都有著互動的作用。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木槳(引自《跨湖橋》)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編織物(引自《跨湖橋》)

跨湖橋人為獨木舟配備了木槳。比如,他們會用完整的木料製作長140釐米、槳柄寬6-8釐米、槳板寬16釐米、厚2釐米的木漿。類似的槳不只一根,但都不太規整,卻足夠划水,輔助人力推動獨木舟在江河湖海上航行。

他們還會編織蓆子。他們用葦草類的植物編成紋理精細緊密的蓆子,在有的蓆子後面還加裝了木質條骨。古代的帆上一般要加木條加固,他們已經將蓆子用作風帆了嗎?對此,我們還不能完全確認。但倘若有了帆,便說明他們具有了一定水平的遠航能力。

邊架艇獨木舟(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但是,單獨的一根獨木舟並不適合遠距離航行,在遇到大風大浪時,抗擊風浪的平穩性比較差。想像一下,一根類似圓木頭形狀的物體是不是更容易滾動,當我們在其側面增加一個與其平行延伸的支架後是不是就穩定了?

跨湖橋人是否已經懂得在獨木舟的單邊或兩邊設置邊架艇?邊架艇獨木舟,就是在船的單側或雙側加裝與獨木舟同方向的具有漂浮能力的木材,這些浮力木材由其它幾根橫向的木料加固在獨木舟上。倘若跨湖橋人的獨木舟有邊架艇,還有風帆,那麼他們進行遠洋航行與探索已經沒有問題。

邊架艇獨木舟

不同形式的邊架艇獨木舟(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NO.6 原始人的水密捻縫技術 

獨木舟樹疤修補處及修補木塊(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些原始人不僅會造舟,還會修舟,他們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捻縫技術。捻縫技術對於舟船,尤其是大型的木帆船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藝。跨湖橋人的獨木舟上也難免存留著樹疤,用久了疤便破損造成漏水。

製造一支獨木舟並不容易,跨湖橋人這時找到一塊闊葉樹材料,仿照著破損的輪廓,修理成適當的樣子,還在漏洞及修補木塊邊緣都製成斜切口的樣子,之後用天然膠質材料進行粘補。這就是原始人的水密捻縫技術。他們已經懂得利用骨膠或植物樹脂對器物進行粘貼修補了。

┃ NO.7 穿越八千年的馬尾松 

2001年跨湖橋遺址發掘現場

跨湖橋人並不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人群,他們確實生活在8000-7000年前。2002年,人們在地下發現了他們生活的痕跡,這就是今天的跨湖橋遺址。當時,用那棵美麗的馬尾松建造的獨木舟,還靜靜地躺在已經乾涸的湖岸邊。

這支舟似乎正在進行維修,它架在幾根木樁上,頭部微翹,尾部已破損,殘長560釐米,最寬處52釐米,厚約2.5釐米,最大內深約15釐米。它旁邊零散放著五根長260-280釐米、寬5-8釐米的木料,還有一整根長250釐米的木頭,以及兩支似乎還未加工完成的木槳。

此外,周圍還有石錛、錛柄、礪石等工具。更神奇的是,舟身上有當初火烤的痕跡,也確實有個疤洞,補洞的木材並不是松木。

山東平度隋代雙體複合獨木舟(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支舟就這樣一等就是好幾千年,它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舟船歷史的空白,它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目前最早的獨木舟出土物。不過,雖然這支獨木舟是目前最早的,但人類開始使用獨木舟的年代可能會更早。

在跨湖橋人之後,獨木舟依然出現在不同時代的生活中,人們對它進行了的各種改造,比如將兩支獨木舟並排連接起來,再在上面建設上層建築,山東平度出土的隋代雙體複合獨木舟便是一個例子。

學者們還有一種浪漫的推測,他們認為中國木帆船是從獨木舟演變過來的,獨木舟漸漸變成了中國木帆船的龍骨,龍骨是位於帆船底部正中,增加船縱向強度的核心構件。總之,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僅僅是埋在中國地下舟船世界的一小部分,這是一個值得開啟的充滿江河湖海文明氣息的有趣世界。中國不只有陸上文明,還有豐富的久遠的水上文明。

上一篇:回到八千年前:原始人的獨木舟可不只是一根木頭⑴

撰稿&編輯:段友魚

參考資料:

潘豔等《跨湖橋遺址的人類生態位構建模式》

陳淳等《再讀跨湖橋》

易立亞《尋找遠古玻里尼西亞遠航木舟》

席龍飛《跨湖橋獨木舟的製造工具》

何志標《跨湖橋獨木舟對探索中國舟船文化發端的重要意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跨湖橋》

吳健《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出土狀態分析及思考》

吳健《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及其與海洋關係考》

何國衛《跨湖橋獨木舟與舟船起源》

鄭明等《跨湖橋遺址獨木舟與中華海洋文明起源探討》

周海斌、吳健,《世界已知最早的風帆——跨湖橋遺址、亮島人及新石器時代跨臺灣海峽遷徙之綜合研究》

施加家,《揭開蕭山遠古時期的神秘面紗——跨湖橋文化概論》

王心喜,《中華第一舟——杭州跨湖橋遺址古船發現記》

 勿以科普事小而不為 

相關焦點

  • 回到八千年前:原始人的獨木舟可不只是一根木頭⑴
    他們不僅有住所,活動範圍也不小呢,因為他們還有製造獨木舟的高超技術。也許,他們會駕著獨木舟到很遠的地方交換、尋找物品;也許,他們划著獨木舟打理湖邊的水稻與菱角;也許,他們會馭舟捕魚。這是原始人的真實生活嗎?下面,我們將展開他們與獨木舟的故事,探訪一下這些原始人的舟船文明。
  • 杭州最古老的地方,有超過8000年的遺址,出土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這裡的展陳區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題陳列和遺址保護廳組成。所以博物館一進入就能看到牆壁上一個概括性的青銅雕刻,以獨木舟為主,輔以在這裡出土的其他文物。跨湖橋新時期時代遺址,主要是因為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得名。
  • 一方湘湖水 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將浙江文明史前推至八千年
    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為了不辜負這一八千年的文化遺存,採取原址保護的方式,博物館就勢而建,並以此為靈感,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面造型都採用「舟」形形態組織,這也是浙江省乃至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這也充分體現了跨湖橋文化的精髓——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 八千年前的「中華第一舟」,聰明的古人竟用神秘膠水修補船底破洞
    1990年,浙江省的考古專家在跨湖橋做考察時,一位專家意外的發現了幾件石器和陶片,並經過一番研究後確定該處竟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向世人展示著8000年前的文明。 而在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專家們出土了一件最早的獨木舟,並且根據獨木舟底部的孔洞,還找到了古人修補獨木舟的「特殊」膠水,究竟是什麼膠水呢?
  • 華夏老祖宗"粉"啥:八千年前崇拜龍 黃帝時熊圖騰
    1903年,清代大學問家嚴復在翻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時最早將之譯為「圖騰」。  最初,圖騰對於原始人只是血緣親屬的標誌,他們把自己打扮成圖騰的模樣,並將其確定為族群的標誌。比如以鹿為圖騰的部落,他們的成員也許會戴上鹿角的裝飾品,而在野外看見戴有這種裝飾品的人,就知道是「自己人」了。
  • 一條湖泊,驗證了浙江八千年文明史,是西湖的「姐妹湖」卻少人知
    當然這裡的「待見」並不是貶義,只是因為在杭州境內有三條湖泊早已經聲名遠揚,而湘湖的名氣相比較而言實在是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到了被很多外地遊客遺忘的地步。「八千年古舟那麼「八千年古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湘湖,這裡發掘的跨湖橋文化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自1996年以來先後經歷三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經碳14測定和熱釋光測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間,有力的證明了湘湖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並且發現了一條獨木舟,以及相關的作坊。
  • 悠悠八千年,漫漫湘湖情……杭州蕭山湘湖風景區!
    遠古時期,這裡曾是東海海域的一部分,氣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頻繁;約八千年前,海退成為陸地,出土的跨湖橋獨木舟證實了有我們的華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八千年古舟目前,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湘湖,已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樓,跨湖橋等五大景區,有:湘堤臥波,湘浦觀魚,憶楊思賢,綠島掬星,湖心雲影,城山懷古,湖橋拾夢,越堤夕照,纖道古風,越樓品茗,跨湖問史等數十個景點;國家4A級風景度假區,中國休閒旅遊最佳目的地…湘湖,等待著你…悠悠八千年,漫漫湘湖情…
  • 一根木頭的傳奇:降龍木破天門陣,一點都不誇張
    當然,這只是小說中所表達的美好心願而已,實際情況是,宋遼兩國多次和談,宋朝向遼國貢獻大量財物,兩者相安無事,後來,因為遼國自己逐漸腐敗衰退,無力侵擾別國,又隨著女真金國的崛起,直接滅了遼國。但不管怎麼說,穆桂英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特別是她懷著身孕掛帥大破天門陣這一段,其中一根木頭——降龍木,在破天門陣中所起的作用,讓人充滿好奇心。
  • 原始人或倖免於超級火山爆發
    【新華社微特稿】古人類學家發現,南非某地石器時代原始人非但在遠古一次「超級火山」爆發中躲過一劫,日子還過得蒸蒸日上,推翻先前相關認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多巴湖曾經是一座超級火山,7.4萬年前爆發,引起全球範圍氣溫驟降。
  • 《一根木頭》 青春的旅途,感謝有你!|第三中學|勵志|孔雪兒|青春劇...
    《一根木頭》的製作標準力求完美,致力於讓觀眾感受和體會浪漫與激情,積極與健康,快樂與美好的愛情。《一根木頭》是繼「振華中學三部曲」後,又一部以「振華中學」原型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為故事背景的高中校園情懷之作。這一次《一根木頭》來到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原址原景拍攝,致力於把真實的青春校園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也能切身體會到年輕人青澀美好的愛情故事。
  • 與世隔絕的神秘島嶼,對人類充滿敵意,美國人不聽勸被原始人射死
    位於孟加拉灣的安達曼群島,是一個拒絕與外界接觸的遙遠的小島,生活著一群原始人,他們對人類充滿敵意,總是將到訪者拒之門外。一位來自美國的26歲男青年不顧別人的勸阻,毅然決定為生活在北桑提內爾島的原始傳播上帝的「福音」,結果不幸卻被原始人射死。
  • 被原始人射死的美國青年
    前不久,27歲的美籍華人艾倫.周登上「人類禁區」北桑提內爾島(North Sentiel Island,又稱北哨兵島,本文為了便於區分都稱北哨兵島)。由於這個島上的原始人「桑提內爾人」極度排斥外界人類,所以艾倫.周登島後不久,便被原始人用弓箭射殺。艾倫.周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父親70年代來到美國。
  • 南安一海都老讀者從水裡挖出一根黑木頭 不淡定了(圖)
    閩南網5月22日訊 「我挖到一塊大木頭,可能有上千年,快找專家來鑑定下。」前天,南安洪梅的陳先生致電海都熱線通95060,話語中滿是興奮。  陳先生說,這根木頭通體烏黑,埋在水下很多年都不腐,說不定是什麼名貴木材。  難道是烏木?海都記者冒著大雨,前往南安查看。
  • 【科學閱讀】獨木舟:現代艦艇船舶的先祖
    獨木舟,又稱獨木船,是用一根木頭製成的船,是船舶的「先祖」,是最早的船舶,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
  • 跨湖橋獨木舟上的一個洞 引發了一個研究課題
    下圖:修補用的木頭,只有3釐米厚,上面有削還有鑿的痕跡。  浙江在線2月23日訊 帶著一雙藍色塑膠手套,吳健微微彎下身子,從獨木舟底部,輕鬆取出一塊巴掌大小的木頭,像打開機關一樣,船底出現一個20公分左右的洞。  眼前這條獨木舟,是著名的8000年前的跨湖橋獨木舟,也是迄今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 沂水籍導演江濤網劇《一根木頭》上線 愛奇藝全網獨播
    琅琊新聞網8月4日訊 7月30日,由臨沂沂水籍導演江濤拍攝的網劇《一根木頭》上線,該劇在愛奇藝全網獨播,每周四周五更新兩集,讓網友們一起重返校園,體驗真實的青春與共鳴。《一根木頭》是由北京清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黑龍江清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江濤執導,周川珺、陳姝君領銜主演,李政軍、孔雪兒、郜玄銘、賀靈榣、任志鵬、金聖凱聯合主演的校園青春網劇。該劇講述了有理想和責任感的姜慕凡,抱著決不早戀的堅持,卻在遇見氣質不凡林洛嫣後情竇初開,從而姜慕凡開啟一系列平靜生活陷入慌亂的青春校園故事。
  • 被稱「活的獨木舟」,用蘑菇培養出獨木舟,每次出舟總能長大一截
    獨木舟,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吧,那麼你見過會自己長大的獨木舟嗎?相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長大的獨木舟是什麼鬼吧,木頭成精?其實並不是,這是發生在美國布拉斯加州的一位女大學生的故事。這位女大學生名叫凱蒂·艾爾斯,她是一名研究生,而她利用蘑菇培養出來了一隻獨木舟,利用獨木舟的模型,然後讓蘑菇菌絲在船上生長,然後定型,最後就成了獨木舟的模樣。而這隻獨木舟還保持著活性,遇到水還會成長,所以被稱為活的獨木舟,而她也是經常坐在這隻獨木舟在滬上漂泊,而對於此事,網友也是議論紛紛,根本不怕迷路啊,吃的不愁啊。
  • 民間收藏:木頭的刺蝟爬樹
    木頭的刺蝟爬樹  我有點「木頭控」,到哪裡去旅行,都喜歡背點原生態的木頭疙瘩回來  2013年的秋天,我和大桑一起到安徽李坑玩,在經過一個賣木雕的商店時,看到架子上放著好幾個樹瘤,大大小小,奇形怪狀,很是可愛。可是,每一個樹瘤的頂部,都被店主挖了一個深深的洞,意思是這個樹瘤可以當筆筒。於是,天然的樹瘤變成了實用品。
  • 8000年前的獨木舟破了個洞,跨湖橋人用生漆打「補丁」
    而從2002年獨木舟出土後,快20年了,工作人員一直在對它做原址脫水和科技保護,獨木舟也住在恆溫恆溼的玻璃房裡,邊保護邊向公眾展示。現在,難道獨木舟破了一個洞?莫慌。2017年夏天,錢報記者曾來看過它一次,臨走前,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館長吳健對我說起,館裡正在跟浙江大學合作一個課題,做相關跨湖橋遺址黏合劑的材料分析。其中有一項,就是發現了跨湖橋獨木舟底部有個直徑約20公分的孔洞,被一塊削好的木塞用膠黏劑補上了。作為船底抗水壓防滲水的修補粘結材料,當時古跨湖橋人究竟使用了何種膠黏劑?當時疑似是漆類,但必須進行科學鑑定。
  • 對話西昌山火撲救者:一根木頭復燃山火,全隊差點被包圍
    加入打火隊9年,餘國海坦言,這是他見過最大的山火。他回憶,這次山火撲救過程中,一根被火腐蝕的木頭滾落到山溝底部,一下把剛撲滅的溝底重新點燃,火焰躥出四米多高。「幸好所有人在5秒內撤離到安全區,不然我們就要被山火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