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地下的中國舟船文明
探訪文物:跨湖橋遺址獨木舟
┃ NO.5 獨木舟能否遠航 ┃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
(引自《跨湖橋》)
跨湖橋人建造的獨木舟,相比於筏或簡單的漂浮工具,對舟船發展來說是進步的。筏是由竹或木綁紮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獨木舟則是整棵樹木刳刨而成,通過挖空具有了更大的浮力,再加上水密性,它更便於運輸物品。
不僅此,獨木舟並不是一次單純的技術進步,它的出現也與新石器時代生產水平的整體提高有關。當跨湖橋以及地球上各個地方的原始人掌握了更先進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之後,他們便有了對外交流、交換、貿易的需要,獨木舟等交通工具也就應運而生了。人、環境、技術、人造物之間一直都有著互動的作用。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木槳(引自《跨湖橋》)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編織物(引自《跨湖橋》)
跨湖橋人為獨木舟配備了木槳。比如,他們會用完整的木料製作長140釐米、槳柄寬6-8釐米、槳板寬16釐米、厚2釐米的木漿。類似的槳不只一根,但都不太規整,卻足夠划水,輔助人力推動獨木舟在江河湖海上航行。
他們還會編織蓆子。他們用葦草類的植物編成紋理精細緊密的蓆子,在有的蓆子後面還加裝了木質條骨。古代的帆上一般要加木條加固,他們已經將蓆子用作風帆了嗎?對此,我們還不能完全確認。但倘若有了帆,便說明他們具有了一定水平的遠航能力。
邊架艇獨木舟(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但是,單獨的一根獨木舟並不適合遠距離航行,在遇到大風大浪時,抗擊風浪的平穩性比較差。想像一下,一根類似圓木頭形狀的物體是不是更容易滾動,當我們在其側面增加一個與其平行延伸的支架後是不是就穩定了?
跨湖橋人是否已經懂得在獨木舟的單邊或兩邊設置邊架艇?邊架艇獨木舟,就是在船的單側或雙側加裝與獨木舟同方向的具有漂浮能力的木材,這些浮力木材由其它幾根橫向的木料加固在獨木舟上。倘若跨湖橋人的獨木舟有邊架艇,還有風帆,那麼他們進行遠洋航行與探索已經沒有問題。
邊架艇獨木舟
不同形式的邊架艇獨木舟(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NO.6 原始人的水密捻縫技術 ┃
獨木舟樹疤修補處及修補木塊(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些原始人不僅會造舟,還會修舟,他們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捻縫技術。捻縫技術對於舟船,尤其是大型的木帆船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藝。跨湖橋人的獨木舟上也難免存留著樹疤,用久了疤便破損造成漏水。
製造一支獨木舟並不容易,跨湖橋人這時找到一塊闊葉樹材料,仿照著破損的輪廓,修理成適當的樣子,還在漏洞及修補木塊邊緣都製成斜切口的樣子,之後用天然膠質材料進行粘補。這就是原始人的水密捻縫技術。他們已經懂得利用骨膠或植物樹脂對器物進行粘貼修補了。
┃ NO.7 穿越八千年的馬尾松 ┃
2001年跨湖橋遺址發掘現場
跨湖橋人並不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人群,他們確實生活在8000-7000年前。2002年,人們在地下發現了他們生活的痕跡,這就是今天的跨湖橋遺址。當時,用那棵美麗的馬尾松建造的獨木舟,還靜靜地躺在已經乾涸的湖岸邊。
這支舟似乎正在進行維修,它架在幾根木樁上,頭部微翹,尾部已破損,殘長560釐米,最寬處52釐米,厚約2.5釐米,最大內深約15釐米。它旁邊零散放著五根長260-280釐米、寬5-8釐米的木料,還有一整根長250釐米的木頭,以及兩支似乎還未加工完成的木槳。
此外,周圍還有石錛、錛柄、礪石等工具。更神奇的是,舟身上有當初火烤的痕跡,也確實有個疤洞,補洞的木材並不是松木。
山東平度隋代雙體複合獨木舟(引自《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支舟就這樣一等就是好幾千年,它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舟船歷史的空白,它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目前最早的獨木舟出土物。不過,雖然這支獨木舟是目前最早的,但人類開始使用獨木舟的年代可能會更早。
在跨湖橋人之後,獨木舟依然出現在不同時代的生活中,人們對它進行了的各種改造,比如將兩支獨木舟並排連接起來,再在上面建設上層建築,山東平度出土的隋代雙體複合獨木舟便是一個例子。
學者們還有一種浪漫的推測,他們認為中國木帆船是從獨木舟演變過來的,獨木舟漸漸變成了中國木帆船的龍骨,龍骨是位於帆船底部正中,增加船縱向強度的核心構件。總之,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僅僅是埋在中國地下舟船世界的一小部分,這是一個值得開啟的充滿江河湖海文明氣息的有趣世界。中國不只有陸上文明,還有豐富的久遠的水上文明。
上一篇:回到八千年前:原始人的獨木舟可不只是一根木頭⑴
撰稿&編輯:段友魚
參考資料:
潘豔等《跨湖橋遺址的人類生態位構建模式》
陳淳等《再讀跨湖橋》
易立亞《尋找遠古玻里尼西亞遠航木舟》
席龍飛《跨湖橋獨木舟的製造工具》
何志標《跨湖橋獨木舟對探索中國舟船文化發端的重要意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跨湖橋》
吳健《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出土狀態分析及思考》
吳健《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及其與海洋關係考》
何國衛《跨湖橋獨木舟與舟船起源》
鄭明等《跨湖橋遺址獨木舟與中華海洋文明起源探討》
周海斌、吳健,《世界已知最早的風帆——跨湖橋遺址、亮島人及新石器時代跨臺灣海峽遷徙之綜合研究》
施加家,《揭開蕭山遠古時期的神秘面紗——跨湖橋文化概論》
王心喜,《中華第一舟——杭州跨湖橋遺址古船發現記》
勿以科普事小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