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長久以來就是一個沒有清晰地標的城市。過去的20年,深圳沒有地標!這座城市的摩天樓群鱗次櫛比,但要問地標何在,多數深圳人無法回答。正如不少朋友來詢深圳值得打卡的地點,見多識廣的粵海君也說不出一二。
地標是什麼?判斷的標準是「看地標識城」,即大眾能否通過地標認出所在的城市,真正的地標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標要麼是一個城市精神文化的縮影,要麼是一個城市發展進步的標誌,正如天安門之於北京、外灘之於上海、廣州塔之於廣州、自由女神像之於紐約、艾菲爾塔之於巴黎、哈利法塔之於杜拜……如果這是一個填空題,某某之於深圳的「某某」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一些人認為市民中心高樓群應該是深圳的新地標。不可否認,平安國際大廈落成後,深圳的天際線更加立體和顯眼了。等到後海總部基地初具規模,深圳的城市形象提高到新的level。不過,平安國際大廈並無杜拜塔直入蒼穹的霸氣,就算論顏值,上海中心大廈也更勝一籌。更何況,不管是平安國際大廈還是中國華潤大廈(春筍),都因為限高而減色不少。
作為單體建築,摩天樓如果既無顏值爆表的外觀設計,又無長期領先的雲端高度,其地標保鮮期比較短暫。正因為如此,國貿大廈、地王大廈由「小甜甜」淪為了「牛夫人」。
新時代,深圳何以擦亮了地標名片?2018年9月開始正式上演的燈光秀是提升深圳城市形象的神來之筆。在塑造城市地標的道路上,燈光秀就宛如遊戲通關的超級裝備,讓深圳進入黃金段位。目前,被燈光秀加持的市民中心高樓群、後海人才公園片區妥妥地成為了深圳的地標。所以說,沒有燈光秀,就沒有深圳地標。
1
地標——世界一線城市的標配
根據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發布的《世界城市名冊2020》,深圳已經躋身世界一線城市,不過只能勉強站上第四梯隊。深圳的發展目標是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對標的是紐約、倫敦、東京、舊金山、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先進城市。至少在地標指標上,深圳在這些城市面前是相形見絀的。她們無一例外都是有清晰地標的城市,就連舊金山一橋飛架的金門大橋、新加坡的魚尾獅噴水雕塑都讓人印象深刻。
沒有一個享譽世界的地標,深圳要成為世界一線城市是不夠格的,是擔當不起的,至少從大眾知曉度來看是如此。
近些年,深圳輿論場對地標的關注度處於總體上升的趨勢,說明在深圳發展過程中,媒體、自媒體、社會賢達以及市民都對「地標」一詞很有感。深圳雖然沒有清晰的地標,但「地標」的說法已經泛濫成災,一個新的商業綜合體被稱為地標,一座新的摩天大樓被冠以地標名號,「深圳新地標」遍地都是。其中不乏房地產行業的炒作,甚至一個新樓盤都能被貼上地標的標籤。各種名目的偽地標讓人眼花繚亂,嚴重稀釋了真正地標的含金量。
2011年以來,深圳輿論關於「地標」討論熱度趨高
一個地標要成其為地標,要滿足這些條件:一是能夠代表城市的精神文化(建築物也要文化加持);二是被當地人廣泛接受並產生自發聚集效應;三是被外地人當成城市辨識符號(地標本身要有辨識度)。
市民中心、人才公園片區高樓群,如果拿掉了燈光秀,最多只能代表深圳的年輕和先進,在城市文化層面只有微光若隱若現,談不上光芒大放。有了燈光秀的加持,深圳的活力和創新躍然,正好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最佳詮釋。至此,深圳補足了作為世界一線城市的地標短板。
2
無地標,深圳缺乏世界級吸引力
城市地標一般有兩類:一是歷史靜態類,彰顯的是城市文化底蘊,如大雁塔、外灘萬國建築群、故宮等;二是摩天觀光類,展現的是城市發展成果,如東方明珠塔、香港維港海岸建築群、東京塔等。
作為一個由邊陲小鎮發展起來的地方,深圳在文化底蘊、歷史遺蹟方面難以望歷史名城的項背。高樓平地起,幾乎是深圳唯一能塑造城市地標的方式。只不過,國貿大廈、地王大廈已經是明日黃花,世界之窗在全國各地也成爛大街景點。在城市地標方面,深圳很長時間不顯山不露水。
經濟特區、改革窗口、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追夢者、現代化的城市形象、先進的企業集群以及毗鄰香港的區位等因素,讓深圳在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民眾對於深圳地標的認知並不具象,甚至是空白的。而且,客觀地講,深圳不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我們到北京、上海會發現大量外國面孔,即便在廣州還有所謂非洲村,至於深圳,在街頭能看到的外國面孔不多。即使對於國內民眾來說,深圳也不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城市。
國外主流媒體對於深圳的聚焦,其影響並未下沉、觸及到普通民眾。總體上看,深圳在國外民間輿論場的曝光度很低。粵海君觀看了大量外國人在華旅遊期間拍攝的Vlog,發現外國人嚮往的主要是北京、上海、成都、西安這些城市,其次是廣州、桂林、香港、江浙地區,深圳真的不是外國人的熱門旅遊目的地,沒有什麼代表性地標值得外國人「到此一遊」。有人說,「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一千年滄桑看北京,一百年變遷看上海,三十年變化看深圳。」三十年的深圳能拿什麼地標給別人看?
深圳在國外民間的知名度偏低,與深圳辨識度不高有關,而城市地標是辨識度和城市魅力的重要載體。一座國際化、世界級的城市,必然要有世界級的地標。
3
燈光秀大大提升了深圳的知名度
深圳燈光秀在輿論場的熱度經久不息,百度搜索的PC端數據量就達到了910萬,其中關聯「地標」的信息量也有220萬。
在移動端,深圳燈光秀的曝光度更是驚人的。燈光秀讓深圳成為短視頻平臺的網紅城市,其關注度不亞於成都、重慶。在抖音平臺,深圳燈光秀相關話題超過100個,其中「深圳燈光秀」一個話題觀看量就破億、視頻量達1.3萬。加上其他話題以及散發性視頻,抖音平臺關於深圳燈光秀的視頻播放量達到天量級別。多數視頻關聯了「夜景」「蓮花山」「人才公園」等關鍵詞。另外,在微博平臺上,「深圳燈光秀」的信息也多如牛毛。動態藝術的燈光秀在短視頻社交時代,得到了最大化的傳播,這是藝術和技術完美的傳播組合。
不僅如此,熱門的小紅書平臺、攜程旅遊平臺大量存在關於「深圳燈光秀」的分享、旅拍和攻略。其中小紅書的遊記就有2373篇。每次燈光秀上演的時間節點,慕名而來的市民、遊客到深圳人才公園、蓮花山公園、市民中心觀賞點打卡。觀賞燈光秀是市民在快節奏的工作之後慢休閒的最佳選擇。
深圳燈光秀還在國外主要視頻平臺上大量傳播。YouTube平臺上關於「SHENZHEN Light Show」的視頻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閱讀量可觀。得益於燈光秀,深圳的國際形象建設正由媒體輿論場,滲透進入社交輿論場。
沒有知名度的地標不成其為地標。燈光秀大大提升了深圳的知名度,也提升了人才公園、市民中心片區的辨識度。深圳地標的燈光秀,燈光秀的深圳地標,兩者實現了相得益彰。
從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的大數據關聯度看,「深圳燈光秀」和「深圳地標」關注度有一定的正相關關係。
4
深圳地標的變遷:一路向西
粵海君年少時在一本讀物上讀過專門介紹深圳特區的章節,對其中的幾張插圖至今印象深刻:國貿大廈、蔡屋圍片區高樓群和世界之窗。這些當時現代化的建築,讓生活在農村的粵海君驚嘆不已,也為粵海君日後成為地理迷、高樓迷埋下了種子。在上世紀末,這幾個地方不僅是深圳的名片,甚至還是中國當時的名片。
說起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以及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歷史事件,國貿大廈是繞不開的存在。國貿大廈於1985年建成,曾有「中華第一高樓」的美稱。多名國家領導人曾視察國貿大廈,鄧公在此眺望香港。可以說,國貿大廈曾經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詞,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鮮活註腳。
國貿大廈
國貿大廈建成後的第11年,地王大廈竣工,後者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建築。在那個摩天樓鳳毛麟角的年代,這種天際線的先進性可想而知,它代表了當時中國高樓建設水平的頂峰。所以,地王大廈的高度本身就具有歷史意義:2017年9月,地王大廈被列為深圳首批歷史建築。
蔡屋圍片區(最高者為地王大廈)
到了本世紀,深圳很長一段時間在地標建設方面無欲無求。如果說國貿大廈、地王大廈還能領一時風氣之先,那麼2011年封頂的京基100已經沒有高度優勢可言。2009年9月竣工的廣州塔(「小蠻腰」)因設計獨特、視覺驚豔讓深圳人只有羨慕的份。2016年上半年,上海中心大廈開始運營,意味著陸家嘴「三件套」正式集齊,這幾乎成為中國發展成果的最佳視角。與此同時,平安國際大廈因限高而退出天際線第一的爭奪。
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國內颳起超高層建築熱潮,各地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深圳再拿高層建築來當地標顯然是不夠的。深圳燈光秀的設計空間要勝於珠江新區、上海陸家嘴,如果說市民中心燈光秀還與其他城市大同小異,那麼人才公園燈光秀就是獨一無二的,全世界找不出一個可以逛公園就能欣賞燈光秀的城市。
5
燈光秀要一直辦下去
此前,深圳缺少一種讓市民自發集合的大型活動,燈光秀恰好讓人們有機會走出去欣賞城市。這種溫暖人心的歡愉讓城市變得含情脈脈,鋼筋水泥之外需要這類開放的市民活動。而且,燈光秀對夜經濟有拉動作用,可以帶來人氣和財氣。
深圳燈光秀創造了高層建築、燈光藝術、科技展示的結合體,對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的促進是巨大的。與燈光秀帶來的正面效果相比,那點成本投入微不足道。
深圳燈光秀不僅要一直辦下去,而且要有創意地辦,甚至可以成為新年倒數場景。
本文同步發布於微信公眾號「粵海觀風」(yuehaigua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