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寫出生活萬千氣象(高峰之路)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核心閱讀

文學不僅要思考歷史,更要面對時代,幫助人們及時感知時代變化,思考現實提出的問題。在散文創作領域,「跟上時代」「記錄時代」「理解時代」的意識不斷強化,關注時代發展和生活現實的散文漸多

在發揮人的主體性進行能動創造的同時,以謙卑之心、敬畏之意傾聽萬物之聲,感受自然之道,才能獲得更多智慧,建構好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社會文化

網際網路散文改變了以往散文由散文作家寫作的格局,其突出特點是率性成文,不拘一格,更強調對話感,展現出時代特有的文學特性和審美特點

我國古代一向以「詩文」並稱,足見「文」的重要性。散文一直是傳承民族文化重要載體,唐宋古文八大家自不必說,一本《古文觀止》更成為中國人熟知的散文經典讀本。20世紀以來,散文更加受到重視,魯迅說小品文在五四的成功不在小說、詩歌之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散文名家名作輩出,成就斐然,上世紀90年代掀起的「散文熱」遍及整個華語世界。近年來,散文不斷發生新變化,成為不可忽略的文學力量。

關注歷史,更關注生活現實

文學要照亮我們的腳下與未來,離不開歷史這面鏡子。文化散文用現代意識燭照歷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獲得智慧和啟示,成為中國當代散文一大景觀。

近些年,文化散文氣象一新,不一味追求大部頭和強知識,更加注重文學性,讓散文變得可讀可愛。李敬澤散文集《會飲記》寫歷史文化,但不掉書袋,而是像一個遊泳健將一樣深入大海暢遊,在知識的浪花與天光一色中重溫中國古人的智慧風採,充盈著活潑的生命質感。穆濤的文化散文有大局觀,注重見識和靈性,給人妙趣橫生、意趣盎然之感。還有一些散文不能歸入歷史文化散文,但文化內蘊豐厚,審美性和文學性得到彰顯,如胡竹峰《墨書》將松枝、煙、墨、字帖、硯臺、水等意象融在一起,呈現為詩化的人生哲學。

文學不僅要思考歷史,更要面對時代,幫助人們及時感知時代變化,思考現實提出的問題。在散文創作領域,「跟上時代」「記錄時代」「理解時代」的意識不斷強化,關注時代發展和生活現實的散文漸多。南帆的散文緊隨時代,寫出機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數位化對人的深刻影響,《神秘的機器》《讀數時代》《媒體時代的作家》都以深刻的前瞻意識關注社會進步和人類前途命運。馮驥才一直關注民間文化和環保問題,這在他的《民間靈氣》《鄉土精神》《世間生活》等散文集中都有體現。田鑫《和解》聚焦進城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父子相處之道,主張用愛和包容巧妙化解父子間的心結。莫言《請活好,你的下半輩子》、鐵凝《珍重身上衣》、賈平凹《願一生從容安寧》、郭文斌《尋找安詳》等都內蘊現實人文關懷,聚焦人的精神世界,關乎心靈安放與幸福人生。

物質世界面貌一新,人類精神世界也在迅速調試。散文這種最貼近生活、最易於對話的文體更加聚焦瞬息萬變的現實課題。為解答這些課題,作家們一面感知當下思考未來,一面觀照歷史獲取啟示,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以文學獨特的敏感作前瞻性思考,體現散文作家自覺的使命擔當。

聚焦人生,也聚焦天地萬物

進入現代以來,中國文學邁入一個新階段。文學不只關注私人和小我,更關注眾人生於其間的人類社會和博大世界。近年來,散文精神格局走向闊大,宏大敘事得到張揚,偉大情感受到重視。

以深厚情感書寫人生百態,有所拓展深化,成為近期散文一大亮點。如寫親情,閻綱散文集《散文是同親人談心》從父女和母女之愛寫到對他人對眾生的溫情。劉慶邦《聽林斤瀾說汪曾祺》與王月鵬《懷念燁園老師》都寫師生情,突出知音之感。後者從相知相得中強調知音難覓,前者則從「不是知音的知音」下筆,二者都達到令人動容和深長思之的程度。彭學明長篇散文《娘》在複雜親情和人性上有所開拓,提出「愛的教育」問題。蔣子龍《故事裡的事故》在幽默中有生動,在平易中見新奇,在啟示中有釋然,滿是對世界認識與人生智慧的高度提純。

把視野從人生延伸到自然萬物,散文放開手腳,更接地氣,更加及物。張煒《讀〈詩經〉》充滿蔥翠綠意,將大地的豐富柔美寫得動人心魂;阿來散文集《大地的語言》寫聲音、樹、草根、海螺聲、星光、大海,有一種與天地對語的努力;鮑爾吉·原野《針》讓一根針從母親指間遊走,帶著線的思念穿行於厚厚的棉被和一個個長長的寂寞日子裡;王劍冰《草木時光》沉入鄉村節氣與草木滋榮,也描寫夜色的變幻與永恆……這些作品往往由近及遠、以小見大、常中見奇、淺中有深,有著博大情懷和哲思。

一些年輕作家出手不凡,在物和物性中寓於自然之道,進入智慧書寫。杜懷超在散文集《蒼耳消失或重現》中說:「每一棵植物都是一盞燈,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它的光照裡。」北喬《堅硬裡的柔軟》寫戲臺、雪、河流、水,在筆鋒不斷轉換中突破思維定式。綠窗《擊壤歌》寫農事,感悟「根是大地的心靈」。吳佳駿《此岸和彼岸》不只從「人」的角度寫「物」,也不是簡單擬人化看「物」,而是由「物」出發,讓人感受大自然的啟示。這些作品突出特點是,強調自然生態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把這種天人合一的體驗通過質感通透的語言傳達出來,沁人心脾。

關注人生是現代以來散文重要傳統,除此之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整個社會對自然生態的重視提升到新的水平,散文也與時俱進。在發揮人的主體性進行能動創造的同時,以謙卑之心、敬畏之意傾聽萬物之聲,感受自然之道,才能獲得更多智慧,建構好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社會文化。近年散文在這方面的新成就,既是這種社會文化孕育成長的自然產物,也是促進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的化雨春風。

拓展邊界,也拓展審美體驗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逐漸普及,大大降低了寫作發表的門檻。這給散文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首先是人們進入一個「全民寫作」時代,公開發表的文字量遠超人力閱讀能力範圍;其次是散文邊界開始模糊,出處各異、花樣翻新的文字使得「散文」這個容器一時難以容納。

對於散文等文藝文化創造來說,塔基越廣闊,就越容易出現精品。不過,網際網路這個巨大變量確實給「散文」內涵外延都帶來衝擊,使散文的辨識、遴選難度增加。對此,我們也要堅持散文特性,即文章內容實有其事,區別於實用文體,具有「情感真實」的審美功能。

網際網路散文改變了以往散文由散文作家寫作的格局,其突出特點是率性成文,不拘一格,更強調對話感,展現出時代特有的文學特性和審美特點。比如,黃集偉的網絡散文將知識、幽默、智慧融在一起,讓人在都市匆忙生活中找到片刻雍容和自在。曉月微藍的網絡散文得到不少人喜愛,文字中有歡樂,有悠然,充滿「網感」。吳貽影《短短的50米是人生中最漫長的路》集文字、圖像、聲音於一體,表現力十足。這篇散文在樸素自然中透出人生的思考,也用白玉蘭般的美照亮世界人生,顯出網絡散文獨特魅力。

相比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更加「日常」,更貼近現實,加上網際網路的助力,更易於普及和傳閱。同時,這也意味著它的門檻更低,更加泛漫,有志於散文創作者更需要精品意識,以品質「立言」。用審美熔煉世間萬物、人間百態,鑄成一把洞察時代生活、開啟智慧人生的鑰匙,散文才大有可觀、大有可為。

(作者:王兆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

製圖: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3日 20 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湖南汨羅:詩歌原鄉的美好相約,文旅融合的萬千氣象
    朗誦《誰也不能高過你的頭顱——獻給屈原》音詩畫情景劇《傳燈》,由散文離騷獎作品《為屈原守靈》改編而成「汨羅江之夜」詩歌晚會緊扣屈子、詩歌、音樂、文學獎作品等元素編排,分為詩魂·上下求索、詩脈·滋蘭樹蕙、詩意·香草美人、詩情·鳳鳥飛騰四個篇章,宏大敘事,詩意奔湧。
  • 湖南汨羅:詩歌原鄉的美好相約,文旅融合的萬千氣象
    《誰也不能高過你的頭顱——獻給屈原》音詩畫情景劇《傳燈》,由散文離騷獎作品文旅汨羅的萬千氣象流傳千年的偉大詩歌傳統也為世代生活於汨羅江兩岸的人們播下了詩意的「種子」。學校裡,千名學生誦讀《離騷》;書畫院裡,老人齊聲吟詩作對;社區農家,詩詞楹聯掛滿屋……如今在汨羅,詩詞走進學校、社區、鄉村,飛入了越來越多尋常百姓家。
  • 湖南汨羅:詩歌原鄉的美好相約,文旅融合的萬千氣象
    朗誦《誰也不能高過你的頭顱——獻給屈原》音詩畫情景劇《傳燈》,由散文離騷獎作品《為屈原守靈》改編而成「汨羅江之夜」詩歌晚會緊扣屈子、詩歌、音樂、文學獎作品等元素編排,分為詩魂·上下求索、詩脈·滋蘭樹蕙、詩意·香草美人、詩情·鳳鳥飛騰四個篇章,宏大敘事,詩意奔湧。
  • 中國散文的「三座高峰」,到底高在哪裡?有沒有人能與其媲美?
    現代散文領域裡,一般認為有「三大高峰」,分別以三位不同時期的作家為代表人物。第一座高峰:巴金巴金的散文經歷比較傳奇,帶有非常濃厚的個人色彩,這在散文創作領域是不常見的。建國之後,全國上下因為民族的獨立,整個文藝界同樣也有著一種向上的氣象,所以這個時期的巴金也曾經想用揭露黑暗的筆來謳歌光明的到來,但因為風格差異過於巨大,情感並不能很充沛地表達,風格也不能很好地融入,所以這一些作品同樣比較失敗。可以看到,巴金在散文一途上,並不能說有多高的天分,連續兩次都沒有大的建樹。
  • 楊曙明原創散文丨退休生活不清閒之旅遊
    退休生活不清閒之旅遊文/楊曙明對我來說,出外旅遊是一件令人非常愉悅身心的事情,因為我特別喜歡遊山玩水。古人行萬裡路難於上青天,如今再不行萬裡路,那就太對不起時代,對不起自己了。屈指數來,在退休後前三年的時間裡,我竟然外出旅遊達十次之多,說來也真夠可以的了,今年如不是新冠疫情的影響,估計怎麼著我也得再出遊兩三趟。
  • 通過敦煌,寫出少年中國的氣象
    其中一人從此風格大改,文風、字詞、審美皆為西部重新塑造,出版散文集《山河袈裟》,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另一人更直言自己就是「西部的兒子」,多年來持續不斷「用文字供養著敦煌」,其新作《敦煌本紀》入選第十屆茅盾文學獎10部提名。他們分別是作家李修文和作家葉舟。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資料圖片  回到「元氣時代」尋找散文的力量  文化大散文作為一種散文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勃興並蔚為大觀。文化大散文從文化的視角反思歷史、觀照社會、探詢人文,豐富了當代散文的內涵,拓展了散文的審美空間,擴大了散文的社會影響力。從這一意義上說,文化大散文可以說是當代散文的一個高峰。
  • 「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探索研究展」花鳥篇在京舉辦
    作為「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探索研究展」系列的收官之展,意義非凡。在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看來,「高峰之路」是一個非常具有學術性的展覽。「通過展覽名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中國美術報》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到當前的文藝工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中國國家畫院這樣的專業創作研究單位和《中國美術報》這樣的專業媒體,都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應如何解決。
  • 集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
    篆刻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靚麗奇葩,篆刻將漢字書法的美、章法布局的美、刀法變化的美,及金石材料的自然天成之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集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
  • 千古詞帝李煜:萬千氣象新,氣象即詩品
    一是降宋之前所寫,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二是降宋之後所寫,抒發亡國之痛和去國之哀,均以自身情感而作,故此期間作品成就遠超前期,堪稱「神品」。我們今天來聊下李煜詩詞的萬千氣象。何謂「詩詞氣象」?詩詞氣象,是指詩詞的風貌、氣韻、氣貌等,或光採照耀,或聲貌飛動,或變幻無窮等。也即指詩詞的種種變幻,寫氣象要求「氣勝勢飛」。比如範仲淹《嶽陽樓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針尖上畫葫蘆,於方寸間描繪萬千氣象
    針尖上畫葫蘆,於方寸間描繪萬千氣象 2020-10-10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氣象,感悟萬千變化
    氣象災害有什麼危害,又該如何正確防禦?天氣預報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請跟隨黃金谷學校三年級中隊隊員的腳步,走進濟南氣象科普館,一起去探秘吧!確定氣象研學的主題後,隊員們通過上網捜集資料,查閱相關書籍,以中隊為單位進行研究,討論設計屬於中隊的研學任務單。
  • 手寫我心,抓住要點,寫出真實美好的散文
    而如何寫好散文,就個人之間。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水到渠成,寫出優質的散文作品。具體闡述如下:一,散文的概念:散文這一概念,在不同時期有不盡相同的含義。它往往通過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描述,從而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感。而敘事散文則著重於夾敘夾議,抒情散文,則是以景為背影,抒發感懷。敘事散文當以朱自清的《背影》為借鑑,抒情散文,建議閱讀楊朔的《茶花賦》。這裡不得不講到一個詞:「語境」何為語境?這就是區別文章體裁風格的標誌。初學者往往分不清,語言的營造與文章的風格的關聯。
  • 散文|張振峰:你好,生活
    你好,生活 文/張振峰 寫在文前的話:「你好,生活」是學生月考的作文題目。按說這個題目比較寬泛,也相對好寫。但對情商差的俺家娃就很難寫出真情實感,當然也談不上感染力。
  • 【邑城歷史古蹟】《萬千氣象》之神秘的紫羅西漢古墓群
    摘自《武安萬千氣象》叢書綜合整理:古鎮邑城素材來源:摘自《武安萬千氣象》叢書小編微信:wuanyc1(小編可拉您進古鎮邑城微信群)小編QQ:2412287116
  • 詩歌原鄉的美好相約 文旅融合的萬千氣象
    文旅汨羅的萬千氣象汨羅的恢宏詩意,從2300年的汨羅江踏浪而來,引領風騷幾千年,書寫了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自屈子懷沙自沉,千百年來,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無數文人墨客或投詩汨羅、或尋跡於此,緬懷詩祖。
  • 沉入生活深處,留存一份紙上的鄉愁——讀周榮池長篇散文《一個人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者就是一個裡下河平原文化記憶的垂釣者,用手中的筆把那些隱沒於日常生活的文化傳統打撈出來,復活那些與傳統農耕漁業相關的文化記憶。  面對日益加速的城鎮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人與傳統的農耕文化日益疏離。但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如同靜水深流,一直在頑強地抗拒著時代的變遷,以各種形式留存在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味蕾上的記憶或者村莊的時序節令,並表現在各種民俗事象之中。
  • 濟寧菊花展萬千氣象
    這其實在無形之中契合了人們心裡的願望,今年經歷了飽含種種滋味的上半年,大家都希望能平平安安的平靜地過日子,也希望在今年最後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事業和生活中有所收穫。市民張先生專門從太白湖新區趕過來,帶著一家人賞菊。他告訴記者,每年的菊展他都會來看,今年的菊展和前些年相比,更有獨特意義。「今年菊展很多布景都讓人心潮澎湃,這是前些年所沒有的。
  • 收官之展|「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探索研究展」花鳥篇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
    作為《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館展,「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探索研究展」匯集了跨越「30後」到「70後」的一批優秀藝術家,此次花鳥篇的參展藝術家也不例外,展覽呈現了陳家泠、張立辰、郭志光、郭石夫、霍春陽、何水法、陳永鏘、賈廣健、莫曉松、喬宜男、王來文、範治斌12位藝術家在花鳥畫方面的探索與創新。作為「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探索研究展」系列的收官之展,意義非凡。
  • 趙振清:散文的魅力
    可敘事,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寫散文比較隨意,材料的安排只要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求就行了。但是,散文雖然好寫,要想寫好一篇散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精品難出。關於散文,我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以供商榷。散文是文體的一個系列,種類多種多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所指太多,顧名思義,就是用散句寫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