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郡研究所發布《第二十屆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在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中,湖南有5個縣市上榜。
其中,長沙縣排名第4位,瀏陽市排名第9位,寧鄉市排名第16位,醴陵市排名第45位,湘潭縣排名第86位。
醴陵再次實現「雙進位」,分列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第45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64位,分別比上年提升1位和6位。
穩中有進高位進階的秘訣
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一直以來都是衡量各地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中郡研究所發布的百強名單,是這個領域權威排行榜之一。
今年中郡研究所在2020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中,首次評價出以湖南長沙縣、醴陵市、瀏陽市、江蘇江陰市為代表的全國共37個縣域發展質量基本指數A+優等級縣市(簡稱縣域發展質量優等級縣市),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標兵和參照範例。
醴陵城區航拍(攝影/胡俊)
2019年,在中郡研究所發布的《第十九屆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報告》中,長沙縣位列全國百強縣第4位、瀏陽市列第10位、寧鄉市列第18位,醴陵市、湘潭縣分列第46位和第91位。
相較而言,在今年的榜單中,湖南入圍的5個縣市集體進階。其中,長沙縣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穩居全國前五,瀏陽市、寧鄉市、醴陵市、湘潭縣都是穩中有進。大河漲水小河滿,排除疫情影響,湖南經濟的逆勢飄紅,從這些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可見一斑。
營商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
提起湖南的縣域經濟發展,特有的「民營經濟2/3現象」曾引發廣泛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湖南一些地方以「小產業」構建「大市場」,湧現出一批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特、小而優的特色產業和群體,部分產業集群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份額進入全國前列。如邵東的打火機產業、新化的文印產業、臨湘的浮標產業都佔據全國60%以上市場份額,形成獨特的「民營經濟2/3現象」。
儘管這些特色優勢產業對湖南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但也存在缺少龍頭企業、處於價值鏈低端亟待轉型升級等問題 。因此有專家建議,湖南要加強對「民營2/3現象經濟」的頂層設計,建設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完善上下遊產業鏈條,優化營商環境,將其打造成為湖南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今年9月28日—10月3日,2020湖南(醴陵)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在中國陶瓷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湖南這次上榜的全國百強縣名單,長沙佔據3席,株洲、湘潭各1席。兩個榜單相互印證,長株潭一體化的營商環境優勢正深度釋放,實踐再次表明:營商環境既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
全國縣域百強排名持續進位,醴陵市縣域經濟崛起的秘訣在哪裡?
醴陵市厚植營商沃土,先後出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若干措施,破除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助推產業突圍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在2019年賽迪縣域營商環境百強縣研究成果公布榜單中,曾入選全國縣域營商環境排名第26位,湖南排名第三。
▲2020湖南(醴陵)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上,36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合同引資達120億元。
去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醴陵深入推進產業突圍、城鎮提質、項目攻堅、安全保衛「四大戰役」,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加快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文明新醴陵」,著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邁進以「千億總值、千億產業、千億園區」為主要標誌的縣域經濟千億時代。
數據顯示,2019年,醴陵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保持省市前列,與上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9%、9.0%。
長沙、株洲、湘潭等地不斷優化營商服務,產生了招商引資的「虹吸效應」,自然也就產生了全國百強縣穩中有進、高位進階的「蝴蝶效應」。
相信未來的湖南,在「三高四新」戰略引領下,將會有更多的縣市區躋身全國百強縣這個高大上的「朋友圈」。
綜合株洲日報、紅網
編輯丨湯純璐
支持株洲發布,記得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