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多邊經貿關係挑戰加劇,貿易、投資、消費大幅萎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最新預測分別下降4.9%、下降5.2%,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基於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疫情等外部衝擊引起的一些長期問題,我國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紡織企業更需要加快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以此激發企業活力,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近日,一場以「促進國內外市場雙循環」為主題的對話吸引了業界廣泛關注。江蘇國望高科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梅鋒、江蘇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吳江福華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長建、吳江京奕特種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路圍繞疫情給各自企業帶來的影響,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如何應對國內外複雜的局面,變危為機,如何開拓內銷外銷市場,布局未來發展等展開對話,並暢談了各自對「雙循環」的認識和理解。
疫情突襲,復工復產、訂單、市場全面受阻
2020年年初疫情來襲,使交通、物流受阻,人員隔離,給各行各業復工復產、訂單接單和履行、產業鏈協同及國內外市場銜接等帶來很大挑戰,之後當國內疫情趨於穩定,國外疫情又暴發,使一些國外市場佔比較高的企業,受到更大影響。對此參與對話的嘉賓都感受頗深。
江蘇陽光集團是以紡織服裝為主產業的創新企業,毛紡行業世界規模最大,是高檔服裝的重要生產基地。江蘇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坦言「陽光每年年初八正常開工,疫情來襲,企業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對正常生產的影響,主要影響是兩方面,一是復工復產,二是對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影響,國內市場對訂單生產影響極大,工人回不來,訂單接不到,2月份非常明顯;3月下旬,國際市場更嚴重,呈現斷崖式下降。」
福華織造主要致力於研發、生產、銷售滌綸、錦綸面料,是國家錦綸面料開發基地。疫情對福華影響也很大,福華織造總經理張長建說「我們國外市場比例高,有的佔到60%,對國內市場也有影響,疫情帶來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全球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社會的健康危機,貿易戰等加在一起,對我們的商業衝擊是很大的,而且很突然,超過所有人的預期,對我們國外市場影響很大,最嚴重的是取消訂單,我們的貨在海上漂,對方沒有人收貨,甚至棄貨,不能確定這個訂單是繼續生產下去,還是停止生產,都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京奕是差異化短纖紡紗企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渦流紡紗線生產廠商之一。京奕總經理陳路認為疫情對中國紡織行業企業最大的影響是經營方式的變化,過去京奕每年採購原材料有幾個固定的點,特別是通常春節後會有一波好的行情,京奕每年春節前大量的流動資金回籠後一般都會用於採購原材料。「今年春節受疫情影響,沒有訂單,沒有工人,大量的庫存材料都在下跌,滌綸下跌25%,纖維素纖維、棉等均下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恢復到春節前的水平,那接下來明年春節前要不要買原料,相信很多企業家都要打一個問號。」
迎難而上,在危機中育新機
「疫情對行業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對未來長期的影響,加上貿易摩擦、緊張的國際關係等,行業需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很多時光過去了就回不來了,過去行業景氣度高的時候,投什麼都賺錢,現在就要審視一下,針對疫情、針對貿易摩擦等疊加因素,如何梳理應對行業面臨的短期及長期問題。」梅鋒的思考具有共性,陽光集團、福華織造、京奕均在積極應對疫情危機中搶得新機,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作為生產製造型企業,陽光集團在疫情期間有兩個收穫,一是堅持紡織服裝主業,二是抓住了疫情對消費理念轉變的時機,第一時間轉產生產防疫物資。曹秀明介紹,陽光發展30多年來,最成功的理念就是一直堅持自己的主業不放鬆,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疫情以來,我們堅持兩條腿走路,國內和國際市場均衡發展,陽光在2-3月份行業下滑的情況下,毛紡和服裝一體化生產業務保持了15%的增長,因品牌優勢在外單上不減反增。3月下旬受國際疫情影響開始下降,陽光就是突出內循環,當時集團下了動員令,讓我們所有的業務員走向全國各地,第一時間把握市場信息,在危機中搶得機遇,在國際市場下跌時又把國內市場的份額急劇增長起來,1-6月份,我們的主業保持了20%的增長,我們的服裝保持了40%的增長,通過這種市場的應對方式,對企業的發展帶來非常好的效益。
▲陽光集團防護服生產專線
而在防疫物資生產方面,陽光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從2月3號決策利用現有的技術、設備基礎做防護服,上了三條接近10萬件防護服的無菌車間,「因為技術、質量、生產環境得到保障,在當地藥監保健局的幫助下,陽光順利獲得醫療器械的註冊證和生產許可證,這樣就取得了生產的通行證,上了出口的白名單,也獲了得醫療器械的GRE認證,這是依託紡織服裝產業優勢拓展的業務,在上半年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下,我們在這條路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來看,福華現金流充足,產銷率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總體情況比較平穩。張長建認為疫情在為行業企業帶來困難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一是喚醒了全球對防護類產品的戰略需求,二是喚醒了對線上交易商業模式的戰略需求,三是喚醒了人們對產品交易、訂單交易的限時快反需求,四是喚醒了對紡織產業鏈進行深度整合的需求,五是智能革命和技術革命將進一步推動紡織市場的發展,尤其是新技術革命,這五方面的戰略需求均是長期的。
基於這些判斷,他計劃帶領福華進行三個戰役,一是堅持持久戰,做3~5年的規劃,應對疫情發生以來的衝擊,對現金流量重新梳理,保證未來幾年至少三年現金流量是充足的,這是所有企業應對市場的關鍵戰略;大力削減成本,對各個環節的成本進行進一步梳理,壓縮成本,這是長期戰的關鍵;進一步規劃未來3~5年的經營方針和項目;對全體幹部員工進行持久艱苦風鬥、銳意創新的教育,對客戶、供應鏈進行系統整合等。二是打陣地戰,福華幾十年做錦綸長絲,有優勢,為全球客戶服務,也贏得了信譽,積累了技術和條件,所以在傳統產品陣地裡面,這些產品市場進行繼續耕耘和細分,對全國客戶進行調研分類、升級。三是打攻堅戰,主要是以創新驅動全公司的發展,福華創新方向主要圍繞防護系列的產品開發,這些產品今年增長率很高,為整個公司的穩定經營和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
京奕的規模沒有陽光、福華兩家上市公司那麼大,觸及面沒那麼廣,客戶90%以上是中小企業,「我們的角度一是更加考慮安全,在不使用很多資源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做一些逆周期的產品,但更要考慮我們本來的定位是做什麼。二是和客戶在一起,疫情之下,很多客戶或供應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這時面臨供應鏈的重塑,可以考慮戰略性地減少資源。三是要抓好內控,原來在毛利率20%的情況下,不需要考慮太多成本,目前市場競爭激烈,毛利率可能下降到5%~10%,怎麼辦,企業要效益,就要在各個環節裡算成本,四是要充滿信心,注重調整結構,練好內功,一兩年內國家對內循環的方向會更加明朗化,會帶領我們走出目前暫時性的困境。」
對於陳路所說的和客戶在一起,梅鋒特別認同。他說,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把供應鏈維護好,從原料的供應商到下遊的客戶,要把大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我們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有缺失,整個鏈條都會受到影響。紡織行業是民生行業,要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問題,作為一家以石化、紡織、能源為主業的創新型高科技產業集團,盛虹有4萬民員工,加上家屬可能超過10萬,就像一個小社會一樣,能夠堅守自己的主業,就是為社會做了更大的貢獻,同時要善待我們的供應商,加倍關心和呵護我們的客戶,尤其是小的客戶,他們在疫情期間可能遇到的困難會更多,大的企業要有擔當,一定要維護產業鏈及市場穩定。
創新引領,夯實行業企業發展基石
加大創新力度是行業企業增強競爭力的基石,在疫情之下,陽光和福華創新研發防護系列產品,為公司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疫情怎麼來搶市場、怎麼來創新?曹秀明由衷地說,「陽光在核心技術方面抓住當前的綠色消費、環保消費,研發讓消費者感興趣的、能帶來市場消費升級的產品,進一步來充實我們的技術領域,保證了行業企業更好的發展。」
作為全國第13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由東華大學和國望高科牽頭成立,採用「公司+聯盟」模式,依託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為運行主體,匯聚了聚酯纖維產業鏈、聚醯胺纖維產業鏈、高性能纖維產業鏈的眾多領軍企業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15家股東單位,覆蓋了50%以上紡織行業領域的國家級實驗室、技術中心等。
梅鋒在國望高科和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均擔任重要職責,他強調,在將行業主業牢牢守住的同時,要加大創新力度,創新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問題,解決行業發展中卡脖子、瓶頸問題,把這些研發的資源力量匯聚到一起,共同推動行業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當面臨嚴峻的形勢時,如果沒有創新引領支撐,行業企業競爭力肯定會大打折扣,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行業企業都要鼓勵創新,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首先國家都應從政策層面鼓勵他們去創新;二是擴大內需,除了電子產品,紡織產品也是很好的,可通過消費券的形式鼓勵大家的新消費需求;三是綠色發展,用市場的力量引導大家走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的路線。
目前我國紡織行業在全球範圍內有較強的競爭力,但與歐美、日本等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短板,未來要補齊如高新技術纖維的基礎性研發、傳統產品的部分關鍵加工技術和工藝及紡織裝備等方面的短板,必須依賴科技創新,這是行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把握「雙循環」,開拓新格局
紡織化纖行業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也是在「雙循環」方面做得比較好的行業,有較好的基礎,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於「雙循環」,曹秀明認為現在從國際形勢變化來看,國際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有很大的風險,這種背景下,國家提出這個戰略很有必要,通過內需保證企業生產運營的穩定很有必要。他提到,「現在陽光已經在往這個方向上制定措施,定位於國內的行業制服,擴大內需對國內製服的調整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要抓住這個市場,擴大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對企業的發展都很有幫助,疫情以來,我們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做了針對性的調整,7月份以來到現在,我們已經調整到國內市場佔60%~70%,這個階段性的戰略性的調整也是著眼於國外市場的變化,不放棄國外市場,但國內大市場的發展契機要牢牢把握住。」
張長健表示,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市場已經成熟起來,國內市場的貢獻度已經提高到60%-70%,按購買能力來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市場,且有很多現實的條件,是應該去關注、值得去服務的市場。從宏觀上講,國內市場是很有價值的市場,需要一批掌握高新技術的人員甚至工匠,要保證充足的就業,對產業工人更加重視、尊重,從政府、行業組織、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實體都有責任努力探索,為整個產業鏈的「雙循環」提供政策及人才支撐。
在陳路看來,把握「雙循環」,一是需要金融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二是需要考慮內循環的先後關係。紡織行業已不是過去人們眼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實際上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行業,所以要改變其他行業特別是金融行業對紡織行業的看法,要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等溝通引導,要像研究新型行業一樣,研究如何在紡織行業引入社會資本,因為行業下一步轉型升級沒有大量的資金是做不到的,要讓金融行業改變他們對紡織行業的看法。日本、德國、瑞士研發先進的裝備都歷經多年,用了大量資金,金融行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借鑑。第二建議放水養魚,在降費減稅方面更多地關注紡織中小企業,擴大一些稅項抵扣的範圍,在不增加市場體量的情況下,增加市場的活力,把相應資本的水流到紡織行業裡,促進行業的企業轉型升級,從而使員工得到更多收入,反哺消費市場。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正在進入「新常態」,各行各業運行正在逐步復甦,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為世界經濟增添了一抹難得的生機與亮色。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雙循環」良性互動,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梅鋒所言「轉型育新機,變革開新局,雖然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複雜的局面,我們依然相信通過行業上下遊的協同合作,把握好雙循環,辦好自己的事,相信企業能渡過難關,行業能渡過難關,我們一起能夠開拓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