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印度《經濟時報》報導,哈裡亞納邦內政部部長阿尼爾·維吉感染了新冠,這一新聞立刻引起了國內外不少媒體和網友的關注。
原本如果只是正常的新冠感染報導,是不會引起這麼多人關注的。
畢竟印度現在累計有九百多萬確診病例,指不定哪天就要突破一千萬大關了。
而且各種官員、明星確診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大家對這件事並沒有那麼高的關注度。
這件事引人注意的地方就在,阿尼爾·維吉11月20日,剛剛接種了印度國產的「Covaxin」疫苗的第一劑。
因此,大家都很納悶,你咋注射了疫苗還能感染呢?你這疫苗到底有用沒用啊?
「Covaxin」疫苗是由印度巴拉特生物技術公司和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合作開發的。在維吉宣布自己感染後,巴拉特公司立刻出來宣布,我們的疫苗是有用的!
按巴拉特公司的說法,他們的疫苗一共有兩針需要注射,在第一次注射28天後才能形成足夠有效的抗體。
並且打完了疫苗以後,也有感染風險,需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才行。
總之就是,有用,不背鍋。
其實這個理由的確是說得通的,確實需要時間產生抗體。
但偏偏這事兒讓印度趕上了,三哥平時不靠譜的事情海了去了,本來大家就對印度能這麼快研製出新觀念疫苗存疑,結果這又出了注射後還能感染的事兒,不免讓大夥懷疑——這疫苗該不會是假的吧?
以往印度吹過的牛皮不在少數,就拿這兩天我們的嫦娥5號來說吧,印度早就信誓旦旦宣布,說他們自己的「月船3號」要趕在咱們的嫦娥5號前面發射,結果我們的月球土馬上都要搞回來了,他們的現在連個影子都沒看見。
而且,印度還有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妙想,比如牛糞醫療、牛糞晶片。
但這些東西最後都成了騙局,所以大家會懷疑這所謂的疫苗,也就不奇怪了。
畢竟在這裡,一切都有可能是假的。
在印度,銀行不一定是真銀行。
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印度的經濟情況著實令人擔憂。於是,為了搞點兒錢,一個叫做巴布的小夥子,動起了銀行的心思。
這個小夥子很有想法,他一不偷二不搶,也不偽造銀行卡,而是專門仿照印度國家銀行(SBI)的樣子,在當地開了一家一模一樣的假銀行。
直到3個月後,這銀行才被發現查封,刊登在了《印度時報》上。
為了能夠把銀行開起來,巴布費了不少功夫。他先是租下了店面,把假銀行裝修起來,無論是招牌還是燈光,無論是桌椅還是裝潢,都和真銀行整得一模一樣。
隨後,非常有頭腦的他找來了兩個合伙人:一個是來自印刷廠的大兄弟,負責列印全套SBI的手續、文件等等;一個是擁有印章廠,負責製造公章的二兄弟,三人一起,偽造出了毫無破綻的單據。
為了防止造假被發現,他還以SBI分行的名義,和物流公司合作,又給自家銀行做了個網站,可謂是把假銀行打磨到了極致。
做好了準備工作後,假銀行就風風火火開業了。
巴布的這家假銀行做的確實滴水不漏。直到一名SBI的老客戶來到這個地區辦業務,發現這家銀行他從來沒見過。於是在和自己的客戶經理閒聊的時候,就提了一嘴。
客戶經理覺得很奇怪,這個地區一直都只有兩家SBI的分行,啥時候多出來了一家自己還不知道?於是就向自己的上級匯報了這個情況。
上級一聽才知道這是個假銀行,於是立刻就報了警。巴布和他的大兄弟、二兄弟這才被警方調查了一番,捉拿歸案。
在接受警察的詢問時,巴布也聲淚俱下向警察描繪了自己對銀行的熱愛,說自己只是太喜歡銀行了。
他說因為自己去世的父親,曾經就擔任過SBI的銀行經理,母親也在銀行上班,所以非常想要去銀行工作。可申請職位一直失敗,於是才想要自己開一家。
他還說自己不會讓人民吃虧的,運營三個月從來沒有欺騙過任何客戶,他只是想開銀行而已。
一番話實在感人肺腑。
(中間那位就是巴布本布)
但可惜,沒有騙到客戶的原因並不是他巴布多有良心,而是因為巴布雖然聰明,但是漏算了一點:
疫情期間,壓根就沒有人來辦理業務,就算是想騙錢,也沒有門路。
而騙到錢的大有人在。比如在2018年,印度北方邦巴裡亞地區的警方就逮捕了一個叫阿哈穆德的男子。
他偽造身份,租下店面,開了一間假銀行。為期一個月,騙到了15名受害者「存入」的1.33萬人民幣。
只能說巴布是「生不逢時」了。
而且,哪怕巴布覺得自己很無辜,他也無法為自己請一位真正的律師進行辯護。
印度有一半律師都是假的。真律師不一定很貴,但一定很難找。
今年10月,印度律師協會發布了自己兩年來的調查結果,在參與調查的65萬份樣本中,只有55%-60%的人,通過了律師核驗。
也就是說,剩下的,都是假的。
而且這已經是往好的方向考慮了,因為哪怕是假律師,除了少數影響極其惡劣的,一般都不會被捕。
目前被捕的人裡比較典型是,是曾任德裡法律部長的託馬爾。
他自稱在印度比哈爾邦一所大學獲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在新德裡註冊成為了律師。就這樣一步一步,還真的混到了法律部長的位置。
在這個位置,又承不了其重,託馬爾留下了不少破綻。於是多名來自德裡邦律師委員會的律師向警方報案,要求審查他的文憑。
警察去了一看,還真是偽造的。於是託馬爾被抓捕歸案。
而且在假法律部長的帶領下,德裡有55000名註冊律師,其中至少有20000個假貨,影響實在惡劣。
還有的是因為騙錢太多,比如一位假律師用各種藉口,從一位商人的手中,騙取了390.3萬盧比。
能一下拿出這麼多錢的商戶,肯定不是泛泛之輩,於是這個律師很快被捉拿歸案。
印度全民普法的進程,令人為之讚嘆。
印度有一部電影叫《26個特殊劫匪》,講述的就是幾個騙子的故事。
主人公阿傑和自己的三個同夥,裝作是中央調查局的調查員,經常到當地的貪官家中查抄,然後將贓款分個乾淨。
由於這些錢的來路並不乾淨,所以貪官們縱使發現阿傑一行人不是真正的調查員,也只能忍氣吞聲,吃個啞巴虧。
在一次行動中,阿傑一行人撞上了真的調查員,儘管僥倖逃脫,但還是被警察盯上了。
最後阿傑決定幹上一票大的,順利在警察面前上演了一出無間道,然後拿著從珠寶店洗劫而來的錢財遠走高飛。
這個電影是改編自一起在印度真實發生過的案件。
既然騙子們連警察都敢騙,那麼來此一遊的遊客們,也就沒有了免遭毒手的理由。
騙遊客的花樣那是多了去了,比如路邊攤看到觀光客漲價,在飲料瓶裡灌水賣,這些都是小意思,照片與實物不符,也都是常事。
偏偏還有人仗著文化差異,一本正經地忽悠你,有一個網友就記載了他們在印度旅遊的時候被船夫忽悠的故事:
一路上,我和瘦肉完全沉浸在這座聖城的光芒之下。三個小時後,我們遞上300盧比的租船費用,結果船夫卻向我們要400盧比。我們問為什麼,船夫一臉無辜地說:「這是我們的傳統,在印度,一小時只有45分鐘,一天分為36個小時。」我們在那一瞬間竟然相信了,覺得入鄉隨俗,要尊重當地文化,再加上瘦肉的數學實在太差,就把錢付給了船夫。上了岸,前方有座神廟,剛好掛了一個時鐘,我們發現鐘錶是12個小時一圈,等反應過來想再尋找那名印度船夫,他早已不見了蹤影。雖然多付了100盧比不算什麼,但我為自己相信了這個無稽的笑話而感到羞恥。瘦肉安慰我:「不得不承認,他的演技實在是太好了。」
就算你啥都不做,也有可能碰到騙子,一位來自德國的觀光客,就分享了自己走在大街上被人扔翔還被「便便先生」騙錢的故事。
「便便先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當你走在大街上,1號演員會拿著裹在報紙裡的翔,裝作一不小心撒在你的鞋子上。
隨後,他會裝作無事發生過,假裝好心,指引你到一個地方去清理。
很快,街角等待的2號演員,會很快出現,為你清理你的鞋。
清理過後,他會立刻向你討要清潔費,大概250塊錢人民幣。
這時候,演員1號此時又會重新跳出來,假裝好心迷惑你,幫你講價。
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不禁讓人懷疑,這究竟是不是真的騙局,還是異國他鄉遇到的兩位好心人給你的驚喜。
只有轉身離去,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的兩位演員提醒著你,哪有那麼多好心人,不過都是演戲。
日本曾經專門出版了一本書,叫《走遍全球之印度》,看似是旅遊攻略,事實上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防騙指南。
不過,縱使做了再多的攻略,騙子們的手段依舊令人防不勝防。
電信詐騙,印度人玩兒起來也是非常順手的,與時俱進。
《福克斯新聞》今年年初,報導了一起電信詐騙案,43歲的帕特爾經營了一家總部位於印度的電話服務中心。
這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位於印度的總部給居住在美國的人打電話,電話接通後就冒充美國國稅局或者美國公民和移民服務局的官員。
要麼就是騙他們偷稅漏稅,要麼就是說他們是非法移民、手續不全。最後會警告他們,如果不付錢,就會被逮捕、監禁、罰款或者驅逐出境。
所以,最後這些人都乖乖交了錢。
靠著這種方式,帕特爾在美國詐騙到了數百萬美元,巨大的數額使得他很快就被美國警方盯上了。
2018年9月,帕特爾在新加坡被捕,隨後被引渡到了美國。他承認自己有預謀電信欺詐、身份欺詐、通信設備欺詐、洗錢和冒充聯邦官員等一連串罪名。
而類似被騙的美國人,太多了:
2016年,200名印度警察突襲了印度孟買的9處詐騙據點,抓捕了700名電信詐騙團夥成員,涉案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
本以為數額已經夠大了,結果同年,一個聯邦大陪審團對涉嫌電信詐騙的5家印度呼叫中心和56名嫌疑人提出控告,涉嫌電話詐騙,涉案金額高達數億美元……
不少印度人曾直言:專騙美國人。
因為美國「老年人多,沒有求助對象」,因為「美國人不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遇到事情喜歡打客服電話」,「美國人注重隱私,所以很好騙」……
針對這種情況,美國警方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給出一條蒼白的建議:
「詐騙人員仍然存在。如果接到類似電話……我的建議是立即掛斷。」
實際上接到印度詐騙犯電話的,遠遠不止美國人。
比如阿聯警方就曾經出擊,打掉過印度詐騙團夥;國內警方也曾出動,抓捕嫌疑人,破獲特大跨國電信詐騙案。
不少人都曾在社交網絡上抱怨,會收到來自印度的詐騙電話。
而也有網友發現,印度簡直和臺灣省一樣,都是詐騙天堂。
當然,不光網友們發現了,兩個詐騙天堂的人似乎也略有所感。
雙方早就不知不覺一起,搞出過好幾次夢幻聯動。
比如一位來自湘潭的小夥子,受僱於一個臺灣的電信詐騙團夥,他拿著旅遊籤證跑到印度,進行電信詐騙,仿佛陷入了套娃怪圈:
或者是成都警方破獲的這起案件,臺灣「金主」出資在印度建立「窩點」,然後招募當地人進行電信詐騙。
一騙、二嚇、三哄,妥妥的「臺灣系」。不禁讓人迷惑,究竟是全天下的詐騙手法都一樣,還是所有的電信詐騙手法臺灣省都是祖師爺。
印度這種問題,還是工業化發展落後了,太多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印度人口稠密,就業競爭非常激烈:有的國有銀行公布1500個崗位,報名人數卻超過150萬;有鐵路部門招聘10萬人,報名參加考試的人數超過900萬的咄咄怪事,看著就卷……
所以就有人打著招聘的名義,而實際上是在騙人來從事詐騙工作,其中既有高材生,也有懷揣夢想的年輕人。
但他們最終都選擇了留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窮。就業大環境不佳,許多年輕人都找不到養家餬口的工作,主動被動地走上了電信詐騙的道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印度政府似乎也自顧不暇。
就像之前總理莫迪的推特帳號發布了一條內容,呼籲印度民眾向新冠病毒國際救濟基金捐款,還附上了地址。
又有誰能想到,連這也是騙子的套路呢?
參考資料:
吃瓜星球:印度騙子,一種比中國騙子更神奇的存在!不相及研究所:開假銀行的人都是怎麼想的?beebee星球:別在印度犯事,你找的律師一半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