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航資源網消息,昨日,大連某海洋世界從日本引進了9隻寬吻海豚,斥巨資包機運抵國內。
日本。海豚。
這些海豚從何而來?
你可能已經想起了三個字:海豚灣。
新聞截圖。(瓶鼻海豚即寬吻海豚)
日本的「海豚灣」——太地町海豚捕獵,紀錄片曾讓許多人內心為之震動。其實,以寬吻海豚為代表的小型鯨類並不瀕危,其數量也並未遭受捕獵的威脅,合理有限無痛獵殺原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海灣圍獵這一獵殺方式並非如此,何況很多海豚並沒有快速處死,而是被送去了世界各地的水族館。
在這裡,它們的命運,恐怕更加悽慘。
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以海豚灣之名為世人所知。而「海豚灣」,又因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指導的紀錄片THE COVE聞名於世,這部片子獲得了第82屆奧斯卡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從藝術和觀點輸出的角度來說,這部影片是十分成功的。網際網路上也因此出現了一浪又一浪的針對捕鯨行為的譴責。壓力如此巨大,以至於在2009年「太地町海豚捕殺季」裡,除去被賣給各國海洋館用作表演的之外,不少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被放回了大海。
根據一個叫做「保護日本海豚」(Save japan dolphins)的機構統計,2011-2012年度太地町捕殺的海豚數量約為756頭,而電影上映前的2008-2009年度,這一數據是1484頭。請注意,雖然日本漁民的捕鯨行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但其實大規模捕殺小型鯨類的行為並不只出現在日本,丹麥、加拿大等國也存在類似的「屠殺」。他們的獵捕對象分別是長肢領航鯨(Globicephala melas)和一角鯨(Monodon monoceros),場面之血腥並不亞於太地町——只不過,相比丹麥的法羅群島,日本捕獵的商業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丹麥法羅群島的捕鯨活動,捕殺對象是長肢領航鯨。
而且,和丹麥等地的快速直接獵殺相比,日本無論是捕獵過程還是鯨的結局,都要複雜得多。
日本和鯨、特別是大型鯨類之間的關係,一直爭議不斷。日本漁民每年都會繞開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禁令,以「科研」為幌子到南大洋獵捕灰鯨、座頭鯨和長鬚鯨。這確實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那些大型鯨類的生存狀況十分糟糕,現存的座頭鯨可能已經不足12000頭,而且它們的繁殖率很低,這使它們的種群恢復速度極慢。
問題在於,包括海豚在內的小型鯨類,和大型鯨類的命運並不相同。目前日本、丹麥和加拿大的小型鯨類捕殺行為,本身確實是合法的,也難以站在生態角度譴責——因為它們的數量並未受到捕獵的影響。
《海豚灣》這部電影中多次指責IWC不把寬吻海豚等小型鯨類列入禁捕名單,但IWC這樣做確實有理由——寬吻海豚分布極廣,十分常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它列入「無危」,並估計全世界種群數量至少也有600,000隻,西北太平洋約有168,000隻,哪怕僅日本海岸也有4萬隻,太地町的捕殺量無法造成影響。將其列入禁捕名單,似乎並不合理。
當然,海豚在動物界裡相當聰明,上翹的嘴唇又讓人覺得它們好像永遠在微笑,但是這些顯然不能構成摧毀他人傳統和經濟模式的充分理由。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基於生態保護和動物福利的原則,確保這一捕獵沒有對整體種群產生衝擊、確保捕獵過程不對動物產生折磨和痛苦。
顯然,把海豚驅趕到狹小的海灣裡,數天不供給食物,這樣的具體捕獵方式違背了動物福利的基本原則。但是很多海豚沒有變成盤中餐,而是被賣給了世界各地的水族館動物園,這樣它們經歷磨難總該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吧?
並非如此。
呆在水族館裡會比出現在餐盤裡更幸運嗎?自1938年第一個以海豚表演為賣點的水族館開業以來,類似的商業機構在世界各處遍地開花。看過海豚表演的讀者很難想像它們的真正處境。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範以保證這些海洋哺乳動物演員的基本生存。按照歐洲水生哺乳動物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quatic Mammals)制定的規範,一個容納5隻海豚的水池最小面積為275平方米,水深不得低於3.5米。換句話說,比人體量大一倍的海豚的最小生存空間僅有50平米大的一間房子大小。這還不包括那些沒有遵守規定的海洋館。你可以想像一下,它們在那裡生活得多憋屈。科學界也早有是否應該禁止海豚展演的討論。
海豚灣裡的海豚,一部分變成了「盤中餐」,一部分變成了「階下囚」,對,就是那些在海洋館裡逗你開心的快樂精靈。
終於,1985年,澳大利亞率先禁止鯨類表演。1993年,英國最後一家海豚館關門。2005年,智利和哥斯大黎加下令禁止一切鯨類的圈養活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海豚館」正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海洋館正在中國大熱,隨之而來的是媒體上隔三差五可以見到這樣的「感人故事」———人們又成功把異物從海豚的胃裡取了出來。曾經有一位海洋哺乳動物飼養員這樣對我抱怨:「好好的海豚,誰會沒事兒吃氣球玩兒呢?」。
此類報導屢見報端,背後的數字卻不為人知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自然保護監測中心(UNEP-WCMC)的數據,從1975年到2012年,日本報告出口了668頭活海豚,其中,330頭出口到中國大陸,46頭到韓國,34頭到美國,27頭到香港,25頭到臺灣,其它國家進口數量較少。由於缺乏監管,國內飼養的鯨類的處境我們並不了解。在國內一家大型動物標本製作機構的庫房裡,我看到了很多來自國內各個海洋館的鯨豚屍體標本——寬吻海豚、白鯨、長肢領航鯨。
2010年2月24日,在美國奧蘭多海洋世界,29歲的雄性虎鯨(Orcinus orca)「體力控」(Tillikum)將女馴獸師道恩·布蘭楚(Dawn Brancheau)拖入水池溺死,這起悲劇被拍成了紀錄片《黑魚》(Blackfish)。
從《海豚灣》到《黑魚》,鯨豚表演背後的黑幕正在被揭開
虎鯨是體型最大的海豚,也許「體力控」只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告訴人們,雖然它們嘴角永遠迷人的上翹,但它們並不高興。
微笑你大爺,天使你大爺,可愛你大爺。我就這麼說了。不相干的東西嚴絲合縫拼在一起就覺得爽,是強迫症嗎?
今天不用點讚,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