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為彰顯武漢4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提升武漢市民的自豪感和獲得感,12月16日,「大江弄潮——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覽在武漢革命博物館開展,通過圖、文、實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將武漢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在觀眾面前。
12月16日,「大江弄潮——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覽在武漢革命博物館開展。記者苗劍 攝
此次展覽分為「勇立潮頭」和「大城崛起」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勇立潮頭」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旅事業」「社會事業」「生態文明」五個單元;第二部分「大城崛起」包括「經濟實力」「深化改革」「衣食住行」「文化建設」「美麗武漢」五個單元。
展覽用300餘幅圖片、200餘件實物,展示武漢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和發展,既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方面的宏大敘事,又不乏老百姓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物件的微觀呈現。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中除了許多帶有老武漢記憶的生活物件,還能看到代表武漢近年來文化、科技、經濟發展成就的實物,如北鬥導航衛星模型和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盛隆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網際網路智能低壓配電櫃。
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高萬娥表示,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備,「大江弄潮——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覽終於和市民見面,40年來,武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年來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讓市民感受到40年來祖國的日益強大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長江日報融媒體 記者李翌 通訊員陳勁 陶昕敏 劉翔 黃昊)
300多張高清圖片200餘件實物
在這裡讀懂武漢40年發展變遷
從糧票到人臉識別支付、從磚瓦房到高樓大廈、從低收入水平躍升至高收入水平、從洋廠長到「中國智造」……一組組圖片,一件件實物,無不呈現出改革開放中的武漢巨變,幫助觀眾讀懂武漢40年來的發展變遷。
從糧票到人臉支付
變化的不僅僅是支付方式
剛剛結束的「雙11」和「雙12」,成為了買買買的「剁手節」,坐在家裡點擊手機就可以買到天南海北的物品,可在40年前要想買米買油,還得拿出票證到店裡去購買。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包括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步在老百姓的視線中消失。如今市民出門帶著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二維碼支付。「看到這些糧票,就想起了小時候家裡的生活情形,我還常常陪著媽媽拿著票據去買東西。現在出門都可以不用帶錢包了,小小糧票見證了人民生活從全面短缺到日漸豐富的轉變。」家住糧道街的方靜女士,得知展覽開幕特意來到館裡參觀,這些糧票讓她感慨不已。
除了這些糧票,擺放著電話、手機的展櫃也圍滿了觀眾。展櫃中,從旋轉號盤電話機、BB機、大哥大,到諾基亞磚頭機、蘋果2代手機以及再到國產智慧型手機都紛紛陳列出來。「這些手機讓我感覺好親切啊,基本上都用過呢,哈哈!」觀眾王先生邊參觀邊和朋友說。
40年,從糧票到鈔票,再從二維碼到人臉支付,變化的不僅僅是支付方式,也是日益提升的物質生活水平。
展覽現場還布置了一個老漢正街的復原場景。1979年底,漢正街恢復國營三鎮小商品批發市場,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當地103名經營人員核發了小百貨個體工商戶執照,開啟了漢正街「傳奇」。從2005年起,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陸續建成鞋業、小商品、皮具箱包等專業批發市場,漢口北現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綜合性批發市場集群。
12月16日,「大江弄潮——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覽在武漢革命博物館開展 記者苗劍 攝
從磚瓦房到高樓大廈
變高的不僅僅是一棟棟房子
紅色磚牆、綠色衛生牆、黑白電視機、鄧麗君和「四大天王」的海報……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把你拉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歲月?在二樓展廳裡,一個老房子的復原場景仿若一個時光穿梭機,讓觀眾置身於那個年代的家庭生活中。
展覽布展方長江日報策展中心負責人介紹,為了真實還原當年的場景諮詢了十餘個老武漢人,還跑遍了武漢三鎮去尋找這些老物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街頭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飛鴿快,永久耐,騎上鳳凰談戀愛,戴上手錶真是帥。」那時候,擁有一塊手錶,絕對是家庭富足的體現。於是,有人買了手錶,就會將左手的衣袖挽得高高的,生怕別人看不見自己的手錶。在復原的場景裡,就呈現了手錶等不少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物品,比如五屜櫃、縫紉機、搪瓷杯、老式收錄機。
家住復興村的邱大爺捐贈了一臺12英寸的國產黑白電視機。「上個世紀70年代,電視機是多數家庭裡第一臺『大件』,買一臺電視機要花掉全家一年的積蓄。」邱大爺說,這臺電視當時大概花了500塊左右買的,他是一名技術工,當時月工資50多塊錢。這第一臺黑白電視機一直沒捨得丟,「雖然屏幕只有12英寸,只能收看幾個頻道,但是卻承載了我年輕時全部的回憶。」
如今,老式的房子變成了高樓大廈,黑白電視機變成了液晶顯示屏,縫紉機也不再是家裡的必備品。邱大爺說,他現在也看電影、用智慧型手機,他感嘆,改革開放40年,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洋廠長到「中國智造」
科技發展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
1984年至1986年,德國專家威爾納·格裡希受聘擔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他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國企聘請的首位「洋廠長」。2018年4月15日,已故的格裡希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格裡希就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後,成績卓著,受到武柴職工和武漢市民的好評。一位普通工人給時任武漢市市長吳官正寫了一封題為《外國廠長能辦到的,中國廠長為什麼辦不到?》的信,吳官正隨即回信《這個建議提得好》,在全市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展覽現場展示了當時《長江日報》的報導。
40年後的今天,這樣的討論也逐漸有了答案。如今的中國已經逐步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在很多領域的產品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平。展覽中,由盛隆電氣自主研發的iPanel網際網路智能低壓櫃也出現在展廳之中,這款配電櫃是國內唯一一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能配電櫃,實現了配電系統的可靠安全與智能高效的完美結合,適用於發電、交通、工業、樓宇、通信等眾多行業。正如配電網中的「暖心大白」,智能保護客戶的用電安全。
「這個產品很多技術參數已經超越了外資品牌,並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廣泛應用於海內外重點項目中。」盛隆電氣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電氣行業長期被國際品牌主導,如今在配電智能化時代,以盛隆電氣為代表的「中國智造」超越了國際品牌,擁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緊挨著配電櫃展示的是北鬥衛星的模型。2014年,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3位院士帶領的武漢大學對地觀測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研製出海上北鬥高精度地基增強服務系統,榮獲了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該項衛星定位技術使我國衛星實時定位進入「釐米時代」。
低收入水平躍升至高收入水平
增長的不僅僅是一串串數據
1991年5月16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拉開建設大幕。兩年後,中法合資神龍汽車有限公司開工建設。展覽中,兩張珍貴圖片記錄了神龍公司成立儀式現場以及公司成立初期生產富康汽車的生產線的場景。
如今,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已經成為武漢十一大工業支柱產業之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鋼鐵及深加工、裝備製造、信息技術製造、食品菸草、能源及環保六個產業產值過千億元。
據了解,黨的十八大後,武漢的經濟規模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大關。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19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9.5%。工業實現倍增發展,千億產業增至6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63%;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業總產值實現翻番。
和這些宏觀的經濟數據相比,另外一組微觀的數據更讓老百姓對武漢40年的發展有深切的體驗。展覽中顯示,武漢市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9.91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13410.34億元,提高了335倍。1978年武漢人均GDP僅有735元,2017年人均GDP達到123831元,是40年前的168倍,平均每年增長10%。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實現由低收入水平躍升至高收入水平的行列。
「數據是冰冷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40年來增加的不僅僅是一串串數據,更是心中滿滿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高萬娥說。(長江日報融媒體 記者李翌 通訊員陳勁 陶昕敏 劉翔 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