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2020-12-19 挖史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之樂而樂」,北宋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寫就的這一千古佳句,寄託著,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這種先憂後樂的人生境界,不僅激勵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並逐漸稱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的品格和寶貴財富,也最終為嶽陽樓注入了不朽的靈魂,其實《嶽陽樓記》的誕生,離不開另外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巴陵郡守滕子京。因為範仲淹在當時頗有聲望,是政壇上的清官,文壇上的大將,滕子京為了請動這樣德高望重的人物,為重修嶽陽樓寫記,還是頗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寫了一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邀請信,其次,還細心周到地隨函附上了一幅《洞庭秋晚圖》。那麼範仲淹在沒有登上嶽陽樓的情況下,僅憑一幅畫就能寫出內容博大,哲理情深的《嶽陽樓記》嗎?這背後的奧秘是什麼?

《嶽陽樓記》誕生的條件

說到嶽陽樓,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範仲淹,想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開頭寫到滕子京貶謫嶽州,在北宋慶曆四年,滕子京就是滕宗諒。重修嶽陽樓在慶曆五年,範仲淹作《嶽陽樓記》在慶曆六年。根據《范文正公年譜》的記載,範仲淹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作《嶽陽樓記》。由此可見,範仲淹寫作《嶽陽樓記》的時候,他本人並不在嶽陽,不在景觀現場。那麼當時範仲淹在哪裡呢?在鄧州。

有人甚至說範仲淹一生根本就沒有登過嶽陽樓,沒有見過洞庭湖。人不在嶽陽樓的現場,甚至從來沒有登過嶽陽樓,卻可以寫出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可以把洞庭湖寫得有聲有色,憑什麼呢?僅僅是憑作家的才華和靈感嗎?就文學創作來說,作家的才華和靈感固然和重要,僅僅有才華和靈感那還不夠,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生活閱歷,相應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境界。

我認為範仲淹不在嶽陽樓而可以寫出膾炙人口名傳千古的《嶽陽樓記》,除了他作為文學家的才華和靈感,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條件。第一是特殊的生活經歷,第二是古仁人之心,第三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境界。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和洞庭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沒有洞庭湖就沒有嶽陽樓。當年三國東吳名將魯肅建閱軍樓,就是最早的嶽陽樓。建這個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在嶽陽樓上檢閱指揮洞庭湖上的水軍操練。隋唐以後,隨著國家的統一,嶽陽樓的軍事功能就不復存在了,嶽陽樓就成了一座純粹的觀景樓。觀什麼景呢?就是洞庭湖。

由於嶽陽樓這樣一個性質或者特點,就使得寫作《嶽陽樓記》這樣的文章,必須熟悉洞庭湖,這是一個基本的條件。如果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子,範仲淹既沒有登過嶽陽樓,也沒有見過洞庭湖,完全是憑他個人的才華靈感和想像來寫出《嶽陽樓記》,這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我認為範仲淹也許真的沒有登上嶽陽樓,但不一定沒有見過洞庭湖,至少是見過與洞庭湖類似的湖。我的依據有兩點,第一範仲淹是跟隨他的繼父朱文翰長大的,朱文瀚對範仲淹是非常愛護的,他在哪裡做官他就把年幼的範仲淹帶到哪裡。朱文翰曾經在澧州安鄉縣做過官,澧州安鄉縣就是就是今天湖南的安鄉縣。安鄉縣在哪裡呢?就在洞庭湖的西邊,所以由此我們就可以判斷年幼的範仲淹是見過洞庭湖的。

第二個依據是什麼呢?範仲淹的老家是在吳縣,吳縣就是今天蘇州市吳中區。吳縣在哪裡呢?不就詩在太湖邊上嗎?範仲淹雖然不是在吳縣出生的,也不是在吳縣長大的,但是他的家庭在吳縣,他的親生父親範墉去世之後,就埋在吳縣的天平山的祖墳裡面。範仲淹晚年的時候,他還在吳縣建了一個義莊,用來資助他們範家的族人。由於這些原因,所以範仲淹他是要經常回到吳縣的,一個是祭祖,一個是資助範姓的那些窮人。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景祐元年,範仲淹被任命為蘇州知州,那麼他在蘇州知州的任上,就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治理蘇州的水患,治理了蘇州境內的五條河,同時還治理對太湖進行了治理。所以由於這樣一段特殊的經歷,使得範仲淹對太湖應該是很熟悉的,太湖不就是長江下遊的一個淡水湖嗎?而洞庭湖是長江中遊的一個淡水湖,都是長江流域的淡水湖,所以它們還是有很多共同的特點的。

我們看看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裡面,他是怎麼描寫洞庭湖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這一段是從總體上來描寫洞庭湖的特點,洞庭湖的特點主要有兩點。一個就是大, 八百裡洞庭,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第二個特點就是富於變化,所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我們再往下看: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這一段就是寫雨季的洞庭湖。雨季的洞庭湖,那就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月星辰和山嶽都看不見了,眼前所見的是側翻了的船,折斷了的槳,耳朵所聽到的是虎的咆哮和猿的哀鳴,這是很恐怖的。看到這樣一種恐怖景象,就很容易想起自己所遭受過的打擊和不幸,很容易想起自己背井離鄉的處境,所以心情就很悲涼。我們再往下看: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凌風,其喜洋洋者矣

這就是寫晴天的洞庭湖。白天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在湖上飛翔,美麗的魚兒在水中遊泳,湖四周的山巒原野則郁郁青青。晚上,則是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湖面上波光閃閃,漁歌陣陣,所以看到這樣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看到這樣一種祥和的景象,那就令人心曠神怡,臨風把酒,什麼得失,榮辱等等都不放在心上了。所以以上這三段文字,不僅生動地描寫了洞庭湖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景色,還寫出了洞庭湖在不同季節的不同特點以及觀景之人的不同的感受和表現。這些景色與太湖有沒有某些相似呢?我想只要是見過太湖,也見過洞庭湖的人一定會認為它們之間還是很有幾分相似的。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範仲淹對洞庭湖景色及其特點的生動描寫,既來自於他少年時期對洞庭湖的印象,也來自於他後來對家鄉太湖的細緻觀察,如果沒有這兩段特殊的生活經歷,僅僅靠他的才華和想像,是很難把洞庭湖的景色和特點寫得如此生動的。

範仲淹的古仁人之心

《嶽陽樓記》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名篇,並不只是對嶽陽樓風景的描寫,而是《嶽陽樓記》一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範仲淹的人格魅力,浩然正氣與責任擔當。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裡,範仲淹的意義已經不止是名臣良將,而是知識分子堅持操守的精神象徵。據《宋史·范仲淹傳》記載,範仲淹出身貧寒,幼年喪父,按照現在的話說他已經是輸在了起跑線上。面對艱苦的生活,家庭的變故,範仲淹並沒有向命運低頭,憑藉勤奮苦學,26歲的時候就高中進士,之後在仕途上出將入相,位極人臣,並且在做人的廣度與厚度上贏得了當時以及後世人的尊重。那麼範仲淹身上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呢?

範仲淹不在嶽陽樓,而可以寫出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的第二個條件是什麼呢?就是古仁人之心。範仲淹在《嶽陽樓記》的最後一段這樣寫道: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什麼是「古仁人之心」?所謂「古仁人之心」就是先憂後樂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經是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講,但是普天之下,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做到了呢?我敢肯定的是範仲淹做到了。範仲淹一生都在用他的行為實踐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哎範仲淹那裡不是一個口號,更不是一種標榜,而是一種生命體驗,為什麼說是一種生命體驗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講一講他的身世和生平。

他的父親範墉當時在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他就出生在他父親工作的官署裡。範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不幸因病去世,留下了他和兩個哥哥。大哥才6歲,二哥才4歲,他最小,才2歲還在吃奶。他的母親在當時真實無依無靠,沒有能力養活這三個孩子,怎麼辦呢?只有再嫁。在宋代,寡婦再嫁是被允許的,他的母親再嫁的這個人姓朱,叫朱文翰,是今天的山東省鄒平縣人。從此他就跟著繼父姓朱,叫做朱說。他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也是用的這個名字。

直到23歲的時候,範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本來不姓朱,而是姓範,知道自己的母親嫁給朱氏是為了養活自己和兩個哥哥,於是感激流淚,哭了一場。哭完之後就告別自己的母親到了應天書院去求學,這個應天書院就是後來的應天府書院,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這個書院是北宋最有影響的書院,也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高等學府。這個書院在宋代培養了兩個著名的宰相,一個是晏殊,一個是範仲淹。

在應天書院,範仲淹日夜苦讀,五年沒有解衣就寢。他在讀書期間的飲食是很差的,每天都是吃粥,整整吃了五年,同學當中有一個官家子弟很同情他, 就主動提出說我把我在公廚的那一份飲食我給你吃。範仲淹就說不用了,我平時吃粥吃習慣了,如果突然吃這種美味佳餚,我再去吃粥,我就吃不下去了。事實上,範中安早前在淄州長山縣,也就是今天山東省鄒平縣的一個寺廟裡讀書的時候也是天天吃粥的,每一天都煮上一鍋粥,然後把他分為四份,早上兩份,晚上兩份,再撒上一點鹽,或者拌一點鹹菜。

古代的讀書人在發達之前,由於貧窮而吃粥,醃菜,這樣的例子很多,遠遠不止範仲淹一個。讀書人在年輕的時候,不發達的時候吃點苦不算什麼,問題是發達之後你是如何表現。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受了窮,吃了點哭苦,所以後來發達了,做了官,就狠狠地撈一把。範仲淹不是這樣的人,他從來就沒有忘本,他是有古仁人之心的。他的古仁人之心首先就表現在感恩之心與同情之心。26歲的時候範仲淹中了進士,做了官,他就把母親接回來,由自己親自贍養。還給皇帝上疏,要求恢復範姓,改名範仲淹。他的官越做越大, 一直做到參知政事,也就是做到副宰相了。但是他家庭生活的水平並沒有節節上升,並沒有步步高,而是一直都很清貧,甚至很寒酸。《宋史·范仲淹傳》這樣記載:

嘗推其俸,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原來他是把自己的工資,自己的俸祿都拿去資助那些從全國各地來的讀書人去了。什麼叫做「易衣而出」呢?那就是說孩子們只有一件像樣的衣服,誰出門誰就穿上它,回來之後就把它脫下來,就窮到了這個地步。孩子們都窮到這個地步了,但範仲淹一點都不在意,所謂「晏如也」,就是晏安自如,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那樣子「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到61歲的時候,範仲淹攢了一點錢,就在他的老家吳縣建了一個義莊。所謂義莊就是由他出錢,在吳縣和長洲縣一共買了10頃左右的良田,然後把這些良田租出去,所得的租米就用來資助他們範家的那些窮人,還包括他們的婚喪嫁娶的費用。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範仲淹對朱家的人也是很關照的,除了經濟上接濟他們以為,他還規定,無論是朱家的女人,還是範家的女人,如果死了丈夫,都可以改嫁。這些女兒在改嫁的時候範仲淹還要親自去宋一份嫁妝,由此看來,範仲淹對自己母親的改嫁不僅是理解的,而且心存感激。如果母親不改嫁,他們三兄弟說不定早就餓死了。

所以說範仲淹沒有忘本,無論是對母親還是對養父,無論是對範家的人,還是對朱家的人,無論是對四方的遊學之士,還是對家鄉的父老,他都是懷有一份感恩之心和同情之心的。感恩之心是指幫助過自己的人而言,同情之心是指需要自己幫助的人而言,感恩之心與同情之心是相輔相成的,有感恩之心必有同情之心,有同情之心必有感恩之心。正因為他一直懷著這種感恩之心和同情之心,一直都在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一直都把別人的困難放在前邊,把自己的享受放在後邊,所以他才能說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話。

範仲淹的精神

公元1043年,執改革之牛耳的範仲淹開始走向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為了改變當時的內政弊端,外事無力,人民生活困苦的現狀,範仲淹在宋仁宗的授意和催促下,提出了十項整頓吏治的改革主張,史稱「慶曆新政」。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個人私利,遭到他們的瘋狂阻撓,最終改革失敗。飽經風霜的範仲淹憂勞成疾,黯然退場,從此走向了他人生的低谷。而《嶽陽樓記》就是在範仲淹被貶出京出任鄧州知州的任上所寫的。正所謂「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正是範仲淹一生的寫照。

範仲淹不在嶽陽樓,而可以寫出膾炙人口,名傳千古的《嶽陽樓記》。第三個條件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境界。範仲淹不僅富有感恩之心和同情之心,更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說他不僅僅能夠為身邊的人著想,更能為天下人著想。不僅僅能夠想到自己身邊人的憂樂,更能想到天下人的憂樂,這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家國情懷了。

我們知道宋代是一個在經濟上,教育上,科技上,文化上都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在軍事上非常弱的一個朝代,這是它重文輕武的國策造成的。宋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在範仲淹那個時代,主要是來自於西夏。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北宋著名的軍事家。他曾經長期在西北帶兵,治軍嚴明,又熟悉地理環境,又能夠和另外一位軍事家韓琦密切配合,所以為保衛西部邊疆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西北地區流行這樣一首歌謠: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以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首歌謠就是歌唱韓琦和範仲淹的。範仲淹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一生做官主要是做地方官,包括在西北帶兵,真正做京官的時間並不長。真正做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時間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也就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面,範仲淹銳意地推出了「慶曆新政」,也就是改革。主張對吏治,對科舉,對農業,對稅賦,對軍事等進行全面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曾經這樣記載:

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倖濫,考覆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

這次改革是有成效的,他這一次的改革就為後來的由王安石主導的更大規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既是一種感恩之心與同情之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境界。

可能有人會認為,先憂後樂太高大上了,我們是普通人,我們做不到,只有範仲淹這樣的人才能做到。我認為先憂後樂有兩種境界,一種境界就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這一般人確實做不到,但是先憂後樂還有一種境界,就是同情弱者,關心弱者,就是要有同情之心,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

我們前面講了三個條件,正是因為特殊的生活經歷,古仁人之心,還有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這種境界,這三個條件使得範仲淹能夠寫出《嶽陽樓記》這樣一篇名作。總之《嶽陽樓記》這樣一篇充滿了家國情懷的文學名作的產生,是有很多重要條件和契機的,不是那麼容易產生的。

正是由於《嶽陽樓記》的產生,進一步擴大了嶽陽樓的影響,提高了嶽陽樓的知名度,使它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相關焦點

  • 範仲淹一次嶽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嶽陽樓記》的?
    高中時在教科書裡讀到《嶽陽樓記》時,深深被範仲淹的文筆和理想折服,那時候還在想,他一定是在嶽陽樓呆了很久,才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文章。後來才得知,原來範仲淹終其一生,從沒到過嶽陽樓,因此他對於嶽陽樓景色的生動描寫很是令人詫異。這篇《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而作。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
  •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多少人誤以為這是一篇遊記?!
    很多人中學時代曾經背過一篇古文,名叫《嶽陽樓記》,這是北宋名臣範仲淹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觀嶽陽樓之後寫下的千古名篇。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範仲淹在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慶曆新政」失敗以後,範仲淹被貶,前往河南鄧州。
  • 《嶽陽樓記》起作者之爭 範仲淹被指沒到過嶽陽
    「《嶽陽樓記》作者並非範仲淹」一文作者張一一表示,在寫《嶽陽樓記》之前和之後,範仲淹一生從不曾到過嶽陽樓,僅憑傳說中滕子京給寄過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圖》和前人有關嶽陽樓的一些詩文記載等這些間接的二手三手材料,「範仲淹斷沒有如此通神的手段可以閉門造車,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千古雄文」。
  • 嶽陽樓有「四絕」《嶽陽樓記》只是其中一絕
    李大嘴 大嘴讀史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鼎鼎大名,老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讓人印象深刻。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的嶽陽樓重修總共有「四絕」,膾炙好文《嶽陽樓記》只是其中之一。 那麼,另外「三絕」是什麼呢?
  • 嶽陽樓行記
    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氣爽,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楹聯中間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文章,我讀著那熟悉的文字,開始回憶上學時是如何將這篇文章背誦的滾瓜爛熟的。
  • 《嶽陽樓記》除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還有範仲淹的同學滕子京!
    在熱播劇《慶餘年》中,因為滕梓荊這個角色,讓《嶽陽樓記》開篇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刷屏,也讓《嶽陽樓記》以一種有趣的方式進入大家的視野,但是寫出《嶽陽樓記》的範仲淹,連嶽陽樓都沒見過。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君子範仲淹與《嶽陽樓記》的喜憂
    範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 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業。 範仲淹在被貶睦州時, 曾寫過一篇《嚴先生祠堂記》, 盛讚東漢嚴光的氣節和操守: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 《嶽陽樓記》那麼牛,卻有人說範仲淹不該寫它,他們的說法有理嗎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公元1046年,面對內憂外患的北宋,範仲淹寫下了《嶽陽樓記》。此文一出,論辭藻誰比得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論境界,誰比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嶽陽樓記》,沒到過現場的遊記,卻能名揚天下!到此一遊的尷尬
    大部分遊記,都是到了某一個地方,才寫文章或記錄影像的,但凡事總有例外,不少聞名天下的遊記、風景類文章,作者並沒有到過當地,甚至是一輩子都沒有到過這個地方。當然牛人之所以牛,就是發個感慨都能驚鴻一瞥,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慶曆四年,《嶽陽樓記》背後的風雲變幻
    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而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自勵,《嶽陽樓記》的這兩句後來廣為傳誦,成為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宣言。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於1046年應好友滕子京的邀請而作的。此時兩人均被貶官,處境艱難。範仲淹借著嶽陽樓的洞庭湖景,來寄託他的心境和懷抱。
  • 落日來登嶽陽樓.「原創」
    [臨江仙.登嶽陽樓]佇望碧樓金字卷,橫天風雨春秋。洞庭萬裡故人休。厲風歸雁水,霞落嶽陽樓。若有詩聖依舊在,拍肩相問何憂。與君為國為民愁,憑欄兩鬢雪,壯志未能酬。本文作者拍攝據講解員介紹,嶽陽樓三個大字匾額是郭沫若的手筆,沒有落款是因為當年嶽陽樓管理處請郭沫若寫嶽陽樓匾額,郭沫若寫了10幅裝進信封供挑選,結果管理處
  • 清平樂人物譜之範仲淹:因為能背《嶽陽樓記》,數萬人免費登樓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滕宗諒,字子京,與範仲淹是同榜進士。滕子京真是找對了人,樓建好後他請範仲淹作了《嶽陽樓記》,隨著這篇文章的廣為流傳,嶽陽樓名揚天下,也讓滕子京至今還是個大名人。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東吳魯肅操練北軍的閱兵臺,唐北元四年,中書令張說在此建樓。
  • 仰巴陵勝景,覽湖光山色,與範仲淹一同遊覽嶽陽樓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名樓是同樣也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嶽陽樓。嶽陽樓坐落在湖南省嶽陽市,瀕臨洞庭湖。自古以來,它就和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齊名,被人們譽為江南三大名樓。嶽陽樓的名聲得歸下功於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了。
  • 相約夏日,走進嶽陽樓。
    當時的嶽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曆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嶽陽樓。滕子京不愧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極力主張「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樓臺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封求記書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範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戌邊,見其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嶽陽樓記》。
  • 韓永海的遊記:巜走近嶽陽樓》
    嶽陽樓高高聳立在岸邊,顯得十分壯觀。早在念初中時就讀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多少年來,範仲淹那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始終在鞭策著我。來到洞湖,看到想往以久的嶽陽樓,情感觸化這湖光山色之中。
  • 《清平樂》中,範仲淹在桐廬寫的2首詩,是11年後《嶽陽樓記》的註腳
    昨天看到第7集開頭,範仲淹被貶睦州。我們就談談範仲淹。這是1033年。距離範仲淹寫下著名的《嶽陽樓記》,還有整整11年。但是文中關於天下憂樂、個人榮辱的人生觀,其實1033年這時候就已有了。劉鈞扮演的範仲淹,濃眉大眼,標準的正面人物,同時也演出了很剛直,不圓滑、不苟且的形象。
  • 《嶽陽樓記》,除了位列四大古記之外,其寫作過程更是傳奇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83,閱讀約2分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讓《嶽陽樓記》名揚天下,吸引著無數人來到嶽陽樓,欣賞文章中寫下的美景。但人們能看到嶽陽樓的美,其實範仲淹我從來沒有見過。
  • 早讀7:高考名句名篇巧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
    《嶽陽樓記》(範仲淹)①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助記] 本段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暗寓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為全篇文字的導引。②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 範仲淹《嶽陽樓記》原文、翻譯及通假字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訪問嶽陽樓是什麼感覺?你可以在嶽陽樓享用什麼樣的食物
    說到嶽陽樓,我不禁想起當年範仲淹裡出名的《嶽陽樓記》,還有那句令人震驚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所以我一直想去嶽陽樓,但是我沒有時間,這次,我終於有機會和我的朋友小田去嶽陽樓,所以我很高興去,我不想在嶽陽樓上感受到「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覺,他增加了一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