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瑟瑟秋風,幾經輾轉我來到了位於南京雨花區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聖地-雨花臺。在拜訪這片革命聖地之前,我以為它就僅僅是朋友口中那盛產五顏六色奇異石頭的打卡聖地,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網紅景點而已,可是,當我踏入北大門的那刻開始,久違的莊嚴肅穆感便夾雜在瀟瀟秋風中使我戰慄不已。
寬廣開闊的廣場兩旁種滿了象徵革命熱情的火焰松,枝葉蓬勃、狀如火焰;拾級而上,數十級臺階正中央赫然矗立著一座由花崗石精心雕築的群英就義像,雕像中的九人身份各異,或許他們中有的是學生,有的是文人,有的是軍人----,但不管他們是何身份,此刻他們都是胸懷救國救民之鴻鵠大志的革命者,是為新中國的誕生與發展拋頭顱灑熱血的先驅之輩,雕像上的他們雖身捆繩索,但神態中卻流露出不畏強敵、英勇奮戰的堅毅和決絕。
他們是千千萬萬為打破黑暗、驅散陰霾、迎接黎明而犧牲的光明使者,他們是為譜寫新世界美好華章而英勇就義的英雄典範,他們更是為建立新社會、開拓新未來而奉獻生命與鮮血的戰士代表!至於此,唯有瞻仰、追思、緬懷、砥礪方不愧英魂託囑、不愧其捨生取義之勇。
順著群英就義像的臺階向右側方環繞走去,一株丁香樹散發著革命的萱香與時代的馥鬱。
據了解,這株丁香樹是一位名叫樂於泓(阿樂)的革命者於1982年為悼念在革命中犧牲的妻子時親手所種,他的妻子名為丁香,兩人在東吳大學讀書期間相識相愛並於1932年結為革命伴侶,婚後五個月丁香因赴北平執行秘密任務時不幸被捕,隨後被備遣送到南京雨花臺監押,最終在此香消玉殞,終年22歲,腹中尚有三個月大的胎兒未及出世。為了緬懷逝去的愛人,為了悼念革命中的英雄伴侶,阿樂於1982年-丁香犧牲的五十周年之際來到雨花臺親手種下了這棵播撒愛與革命的丁香樹。在阿樂的心中,或許這株凝結著革命之愛的丁香樹便是昔日戀人的化身,唯有它才能承載這數十年的相思之苦吧!
沿著蔥鬱小徑繞走到群英雕像的大後側,一塊高42.3米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聳然矗立在100級花崗石臺階之上,由下而上望去巍峨莊嚴、高大偉岸,或許這才是英雄的高度吧。臺階之上,由各色鮮花拼組而成的花藝巨圖中,赫然呈現著兩個大字:信仰。於蔥鬱花草中顯得鮮豔又明亮。我想,正是因為忠誠的革命信仰,這些愛國志士們才能在飽受各種摧殘折磨與威逼利誘之際,寧死不屈地守護住自己的初心與革命理想。
與烈士紀念碑相對而望的便是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了,隔著一汪清冽的池水望去霧雨朦朧,仿佛在訴說昔日的悲哀與離殤。
紀念館的大門正中上雕刻著「與日月同輝」的圖案,象徵著烈士英靈永垂不朽、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館內共開設十個展廳,以烈士犧牲時間先後為序共陳列了127位犧牲在雨花臺及南京地區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在犧牲的烈士中絕大部分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同志,他們有的出身富庶,有的出身貧苦,有的是學生,有的是軍人,有的是新婚不久的丈夫,有的是剛有身孕的妻子,他們共同撐起了為天下蒼生、為華夏兒女謀取幸福與光明的一片天。
(年僅17歲的石璞)
紀念館內,一張張照片記錄下了他們英俊而年輕的面容,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姓名和事跡,每一個人都是在革命夜空中點亮夢想與希望的流星,光亮永恆!
(惲代英)
這片熠熠生輝的革命聖地上綻放著許許多多的離殤之花,他們是那樣的嬌豔與美麗,是那樣的高尚與純潔,如果你也對他們感興趣,不妨來這裡聽一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