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勃/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9-04-01 15:15 來源:澎湃新聞
提起法治,人們常常會想起思想家關於法治的深刻探討,政治家為了法治的卓絕鬥爭,會回憶起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法律事件,會想起憲法和國際公約中約束公權、保障人權的法律規範。然而,這只是法治的一個面向和維度。
如果拋開這些宏大敘事和主流視角,追問一句:所謂法治,對我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意味著什麼呢?在日本京都短暫的生活經歷,讓我可以去思考這個問題,從而理解了
法治不僅在廟堂之上,更到市井小民的升鬥生活裡,而這,也許才是我們渴望法治的真正原因,也是法治的終極目的和根本意義。
初到京都,無論在繁華鬧市,還是寧靜鄉村,所見所聞,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乾淨,二是安靜。乾淨和安靜,使得這個社會充滿了善意和美感,而這一現狀的形成,除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活價值、島國地理和老年社會等因素外,背後還有著深層的法律因素。換句話說,日本社會的乾淨和安靜,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律實施的結果,是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動體現。
先來說乾淨。在京都,無論在街頭還是田野,幾乎看不到任何垃圾,道路纖塵不染,除非是在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否則你在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垃圾桶。一條條或大或小的河流在城市裡穿流而過,河水清澈見底,落花飄在水面,鯉魚潛浮於水底。
生活環境的整潔乾淨,背後是有科學合理的法律在支撐,以及人們對法律自覺的遵守。日本政府制定了詳細的法律,對垃圾處理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企業和公民必須努力減少垃圾的產出,同時對垃圾進行嚴格的分類和回收,違反規定者,嚴重的話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既然街頭一般沒有垃圾桶,那麼也就意味著每個人產生的垃圾得自己帶回家,而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幾乎完全依賴個人的自覺。日本人家裡的垃圾桶,有點像國內中藥鋪裡的藥櫃,有很多的格子,有的格子放廚餘剩菜,有的格子放報刊廢紙,有的格子放塑膠袋子,有的格子放瓶子罐子,總之,每一種垃圾都有自己的去處。居民必須嚴格將垃圾分類包裝,牛奶盒子要清洗乾淨,飲料瓶子要把瓶蓋和瓶身分開,廢舊報紙要綑紮整齊。垃圾回收有固定的日期和時段,居民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把自家垃圾運送到指定地點。
在京都山腳下的居民區,垃圾回收點往往就是在某一棵櫻花樹下,在特定的時間,你會在樹下見到擺放整齊、包裝整潔、沒有任何異味的垃圾,清潔工人會按時來收取,送往回收站焚燒或再利用。
再來說安靜。日本人的安靜估計舉世聞名,而公共場所的安靜,其實是社會秩序的體現。在街道上,人來人往,各行其道,車輛川流不息,幾乎聽不到任何鳴笛的聲音;在地鐵裡,上下班期間乘客摩肩接踵,但卻安靜有序,人們不會在車廂裡打電話或大聲說話,而地鐵公司也不會在車廂裡播放聒噪的廣告;在餐廳、商場和政府辦事大廳裡,人們靜靜地排隊,耐心地等待,彼此之間的交談也是儘量小聲,以免打擾到別人。
日本人的安靜,在文化層面可以理解為一種東方式內斂的道德價值觀,而在法律層面,則可以理解為一種公私分明和尊重他人的法治理念。政治學和社會學上有所謂「私域」和「公域」的劃分,公私分明,乃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特徵。
在私人領域和私人生活中,如邀請三五好友在家聚會,因為不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可以相對放鬆和自如,也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但在公共場所的公共生活中,如去學校上學,去公園踏青,去商場購物,就必須遵守公共規則,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規則和公序良俗,公共規則的目的在於保障個人自由,同時維護人和人之間互不侵害、和諧相處的狀態。
做自己的事,但不影響和打擾別人,一方面是對他人的尊重,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因此,說話小聲、人多排隊、開車禮讓行人,這些觀念及行動,使得一個社會安靜有序,人和人之間充滿著簡單的溫情與友善。
日本京都這樣一種乾淨安靜的生活狀態,既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也呈現了法治的具體成果。一方面,良好的社會生活需要有合理的法律規則去支撐,垃圾處理、汙染防治,要有相應的環保法規則;道路交通、社會交往,要有相應的管理法規則。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對於這些既定的法律規則,全體民眾最起碼是多數民眾應尊重和服從,如果大家不懂規則、不守規則,遇到事情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毫不顧忌他人感受和公共利益,那麼,個人自由、公共秩序、和諧友善等價值目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法律的自覺遵守和良好執行,使得社會呈現出一種歲月靜好的狀態,而每一個公民都從這種美好社會中獲益匪淺。在京都,人人不亂扔垃圾,所以大家得享青山綠水、藍天大地,在清風吹拂中看碧水長流,在初夏夜色中見飛螢點點;在京都,人人遵守交通秩序,車輛行人各行其道,司機在路口一定禮讓行人,所以孩子們不用父母接送,可以自己背著書包,走過一條條街道去上學;在京都,人們懂得排隊,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秩序井然,大家友好相處,即使有摩擦也能謙讓理解,很少口出惡言,或者怒目相向。
自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提出法治的目標以來,人類追求法治的腳步就從未停歇。法治作為一種政治文明,從國家的角度講,在於達致一種更優更善的統治,而從老百姓的角度講,則在於實現一種更美更好的生活。短暫的京都見聞,印證和加深了對於法治的這樣一種理解和感悟:法治仰賴民眾對於法律的信仰和遵守,而法治之所以值得我們期待和追求,就在於它能促進和實現更有品質的生活,法治可以讓個人更有尊嚴,讓社會更有溫度。(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李宏勃,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法治中國,不在宏大的敘事,而在細節的雕琢。在「法治的細節」中,讓我們超越結果而明晰法治的脈絡。本專欄由法律法學界專業人士為您特供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規則,公序,良俗,法律意識,垃圾分類,私域,公域,京都
相關推薦
評論(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