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細節︱京都的法治生活

2021-01-08 澎湃新聞
法治的細節︱京都的法治生活

李宏勃/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9-04-01 15:15 來源:澎湃新聞

提起法治,人們常常會想起思想家關於法治的深刻探討,政治家為了法治的卓絕鬥爭,會回憶起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法律事件,會想起憲法和國際公約中約束公權、保障人權的法律規範。然而,這只是法治的一個面向和維度。

如果拋開這些宏大敘事和主流視角,追問一句:所謂法治,對我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意味著什麼呢?在日本京都短暫的生活經歷,讓我可以去思考這個問題,從而理解了

法治不僅在廟堂之上,更到市井小民的升鬥生活裡,而這,也許才是我們渴望法治的真正原因,也是法治的終極目的和根本意義

初到京都,無論在繁華鬧市,還是寧靜鄉村,所見所聞,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乾淨,二是安靜。乾淨和安靜,使得這個社會充滿了善意和美感,而這一現狀的形成,除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活價值、島國地理和老年社會等因素外,背後還有著深層的法律因素。換句話說,日本社會的乾淨和安靜,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律實施的結果,是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動體現。

先來說乾淨。在京都,無論在街頭還是田野,幾乎看不到任何垃圾,道路纖塵不染,除非是在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否則你在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垃圾桶。一條條或大或小的河流在城市裡穿流而過,河水清澈見底,落花飄在水面,鯉魚潛浮於水底。

生活環境的整潔乾淨,背後是有科學合理的法律在支撐,以及人們對法律自覺的遵守。日本政府制定了詳細的法律,對垃圾處理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企業和公民必須努力減少垃圾的產出,同時對垃圾進行嚴格的分類和回收,違反規定者,嚴重的話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既然街頭一般沒有垃圾桶,那麼也就意味著每個人產生的垃圾得自己帶回家,而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幾乎完全依賴個人的自覺。日本人家裡的垃圾桶,有點像國內中藥鋪裡的藥櫃,有很多的格子,有的格子放廚餘剩菜,有的格子放報刊廢紙,有的格子放塑膠袋子,有的格子放瓶子罐子,總之,每一種垃圾都有自己的去處。居民必須嚴格將垃圾分類包裝,牛奶盒子要清洗乾淨,飲料瓶子要把瓶蓋和瓶身分開,廢舊報紙要綑紮整齊。垃圾回收有固定的日期和時段,居民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把自家垃圾運送到指定地點。

在京都山腳下的居民區,垃圾回收點往往就是在某一棵櫻花樹下,在特定的時間,你會在樹下見到擺放整齊、包裝整潔、沒有任何異味的垃圾,清潔工人會按時來收取,送往回收站焚燒或再利用。

再來說安靜。日本人的安靜估計舉世聞名,而公共場所的安靜,其實是社會秩序的體現。在街道上,人來人往,各行其道,車輛川流不息,幾乎聽不到任何鳴笛的聲音;在地鐵裡,上下班期間乘客摩肩接踵,但卻安靜有序,人們不會在車廂裡打電話或大聲說話,而地鐵公司也不會在車廂裡播放聒噪的廣告;在餐廳、商場和政府辦事大廳裡,人們靜靜地排隊,耐心地等待,彼此之間的交談也是儘量小聲,以免打擾到別人。

日本人的安靜,在文化層面可以理解為一種東方式內斂的道德價值觀,而在法律層面,則可以理解為一種公私分明和尊重他人的法治理念。政治學和社會學上有所謂「私域」和「公域」的劃分,公私分明,乃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特徵。

在私人領域和私人生活中,如邀請三五好友在家聚會,因為不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可以相對放鬆和自如,也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但在公共場所的公共生活中,如去學校上學,去公園踏青,去商場購物,就必須遵守公共規則,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規則和公序良俗,公共規則的目的在於保障個人自由,同時維護人和人之間互不侵害、和諧相處的狀態。

做自己的事,但不影響和打擾別人,一方面是對他人的尊重,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因此,說話小聲、人多排隊、開車禮讓行人,這些觀念及行動,使得一個社會安靜有序,人和人之間充滿著簡單的溫情與友善。

日本京都這樣一種乾淨安靜的生活狀態,既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也呈現了法治的具體成果。一方面,良好的社會生活需要有合理的法律規則去支撐,垃圾處理、汙染防治,要有相應的環保法規則;道路交通、社會交往,要有相應的管理法規則。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對於這些既定的法律規則,全體民眾最起碼是多數民眾應尊重和服從,如果大家不懂規則、不守規則,遇到事情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毫不顧忌他人感受和公共利益,那麼,個人自由、公共秩序、和諧友善等價值目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法律的自覺遵守和良好執行,使得社會呈現出一種歲月靜好的狀態,而每一個公民都從這種美好社會中獲益匪淺。在京都,人人不亂扔垃圾,所以大家得享青山綠水、藍天大地,在清風吹拂中看碧水長流,在初夏夜色中見飛螢點點;在京都,人人遵守交通秩序,車輛行人各行其道,司機在路口一定禮讓行人,所以孩子們不用父母接送,可以自己背著書包,走過一條條街道去上學;在京都,人們懂得排隊,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秩序井然,大家友好相處,即使有摩擦也能謙讓理解,很少口出惡言,或者怒目相向。

自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提出法治的目標以來,人類追求法治的腳步就從未停歇。法治作為一種政治文明,從國家的角度講,在於達致一種更優更善的統治,而從老百姓的角度講,則在於實現一種更美更好的生活。短暫的京都見聞,印證和加深了對於法治的這樣一種理解和感悟:法治仰賴民眾對於法律的信仰和遵守,而法治之所以值得我們期待和追求,就在於它能促進和實現更有品質的生活,法治可以讓個人更有尊嚴,讓社會更有溫度。(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李宏勃,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法治中國,不在宏大的敘事,而在細節的雕琢。在「法治的細節」中,讓我們超越結果而明晰法治的脈絡。本專欄由法律法學界專業人士為您特供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規則,公序,良俗,法律意識,垃圾分類,私域,公域,京都

相關推薦

評論(43)

相關焦點

  • 【法治嘉祥】法治體驗 | 嘉祥縣富山青少年法治教育體驗基地舉行...
    青春在法治體驗、軍訓生活中綻放秋日的驕陽,燃燒著我們的激情;嘹亮的軍歌,奏響著我們的夢想;優美的旋律,飽含著我們的赤誠;9月12日,濟寧市山礦職業技術學校2020級新生軍訓在嘉祥縣富山青少年法治教育體驗基地圓滿結束。參訓學生身著迷彩服,排著整齊的方隊,精神飽滿的等待著各位領導老師的檢閱,他們將交上高中生活第一課的答卷。
  • 去勒流法治文化公園裡散步欣賞法治風景
    編者按:2016年至2020年「七五」普法期間,順德區以「全民普法、精準普法、智慧普法」為理念,以倡導「崇法向善明德」為主題,堅持有力傳播法治文化、有效弘揚法治精神、有趣體驗法治生活,大手筆大氣魄致力於打造可視化、互動性、廣覆蓋的法治文化教育陣地。
  • 藝術與法治文化碰出不一樣的精彩!第二屆法治文化節法治文化作品展...
    藝術與法治文化碰出不一樣的精彩! 今日,由市委宣傳部、市委依法治市辦、市普法辦、市司法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和善和美·法治韶關」韶關市「憲法宣傳周」暨第二屆法治文化節法治文化作品展在武江區文化館開展,全方位展示我市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和地方特色法治文化
  • 「法治嘉祥」法治宣講|我縣搭建「123」 活動載體,讓「雙百」法治...
    強化法治思維 提升用法能力今年以來,我縣著力搭建「123」 活動載體(即圍繞一個重點,藉助兩個平臺,結合三個活動),將「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以下簡稱「雙百」活動)法治宣講活動放在法治嘉祥、平安嘉祥建設的全局中進行謀劃、考慮,紮實開展法治宣講
  • 為何建設法治政府?怎樣建設法治政府?
    李克強總理在本屆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法治政府;在國務院黨組會議部署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時指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不斷提高法治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引領改革發展破障闖關、推動民生改善和社會公正,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在法治軌道上推動政府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 通遼市舉行法治烏蘭牧騎授旗儀式暨法治烏蘭牧騎文藝演出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莉講話指出,烏蘭牧騎1957年誕生於內蒙古大草原,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目前通遼市共有100多支專業和民間烏蘭牧騎演出團隊,演職人員1000多人。
  • 河南黃河法治文化帶 以法治護航黃河安瀾
    ,發揮了法治建設保駕護航黃河安瀾的有力作用。  按照「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要求,省司法廳、省普法辦和河南黃河河務局強化與沿黃有關地方及部門共商、共建、共享,爭取、融合普法資金約1.2億元,建設法治文化示範基地25處、大型普法成果展覽館4個,普法長廊系列群53處,創作法治文化藝術作品150部,初步形成了集文化、法治、藝術於一體的沿黃法治宣傳陣地帶。
  • 法治讀本進課堂 全面推進法治校園建設
    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吳家璽)9月29日上午,我縣在新政初級中學舉行「中小學生法治教育讀本」捐贈儀式暨法治宣講活動。活動中,縣司法局為新政初級中學捐贈了2300餘冊中小學生法治教育讀本。     縣委常委、縣政法委書記鮮明凡出席捐贈儀式。
  • 法治習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法治習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2021-01-15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經驗,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即是這一理念和經驗在法治領域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起學習!
  • 蒼南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奏響新時代法治強音
    「黨建+普法」雙輪齊驅10月15日晚,蒼南縣藻溪鎮丁埠頭村黨群服務中心燈火通明,村黨支部全體黨員聚在一起「夜學」,學習的內容是民法典裡與基層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權、自「法韻書香」項目啟動以來,這裡時有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法治建設、法律知識等作專題報告,也會有司法行政工作者、知名律師等前來為民眾講授法律知識。此外,這裡還開設了固定法律圖書專櫃,經常舉辦湖畔說法、法律書籍共讀、法治電影共賞、法治宣傳展覽燈等活動,讓到此的讀者悅享普法,感受更多法治溫暖。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思想基礎和核心價值。
  • 「法治嘉祥」法治教育|嘉祥縣司法局紙坊司法所開展暑期青少年法治...
    暑假來臨,為了確保廣大中小學生安全快樂地度過暑假,嘉祥縣司法局紙坊司法所在富山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開展了一系列暑期法治安全教育專題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防範意識,提高自護自救能力,多舉措織密學生法治安全「防護網」。
  • 【法治督察員來了】「國門衛士」的法治建設進行時
    近年來,保稅區海關結合特殊監管區域實際,以「甬保法治 法治永葆」為主題推進法治建設,針對跨境電商業務模式特點,率先在通關流程、查驗模式、倉內監管等方面進行創新,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甚至做到「一次都不跑」。
  • 梁劍雲:建立法治思維 提升法治素養
    梁劍雲強調,作為領導幹部,要做到知敬畏、明法理、學法律、善法治,建立起法治思維模式,切實提升法治素養和依法辦事能力。
  • 法治的細節︱一釐米的良知
    法治要求政府嚴格依法辦事。然而,嚴格依法辦事並非冰冷、麻木、機械地操作法律,它還要求執法者在處理案件時運用自己的良知,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在個案中實現法律、情理、人性的統一。柏拉圖之所以反對法治,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法律有缺陷,無法在每個事件中都給出最佳的處理結果。
  • 「法治鄉村建設基層行之貴州」「過去鬧喳喳,如今笑哈哈」,法治讓...
    近年來,龍臺村以法治推進地域融合、產業融合、生活融合,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撐起「法治保障」。苗寨實現了從偏遠小寨到旅遊勝地的華麗轉身。法治接地氣潤人心:苗鄉有了自己內部的「民主生活會」「以前外出時,總擔心家裡的東西被偷。」談起過去村裡的生活環境,村民楊磊面露難色。
  • 讓法治精神內化於心
    言下之意,法律法規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公民是否將法治內化於心,更是衡量一個社會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標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要建設法治中國,就離不開對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談到法治,在現實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人負責寫,有人負責學,有人負責講,有人負責信,但是在學的人不講,在寫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現了寫、學、講和信分離的現象。
  • 沂水縣馬站鎮建設法治宣傳一條街和法治文化廣場
    齊魯法制網臨沂訊(通訊員 鞠培慶)2016年沂水縣馬站鎮在駐地地稅局至農電所建設法治宣傳一條街。在沿路路燈杆上新設置法治宣傳牌24組,48塊,集中宣傳習總書記法治思想觀點和國家七五普法的法治宣傳口號。
  • 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為法治中國貢獻力量
    獲獎的青年法學家們紛紛表示,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積極投身法治實踐,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更大的力量。不僅是王遷,與會的青年法學家一致表示,自己在學術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法學院教授陳柏峰說:「我們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都是學習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成果。
  • 綠道騎行 法治同行 全市首條《民法典》法治綠道亮相新昌
    在一片鬱鬱蔥蔥的青草地上,一塊綠色的標牌赫然立著,「《民法典》法治綠道」「守護我們的一生」黃白相間的大字映入眼帘,旁邊一個黃色奔跑人和刻有「法」字的石頭與之相映成趣,成為公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該綠道是我縣首個以《民法典》為宣傳主題的法治綠道,於8月底在七星健康主題公園的法治文化公園內建成。一路往西走,草叢間一塊塊造型獨特的書本型石刻向遠處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