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鶴年家族旗下,不僅有著你每天上班的北京國貿,還有你每天要吃的金龍魚食用油,以及你出差要住的香格裡拉酒店。」
儘管這只是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但卻折射出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家族在中國龐大的產業,特別是旗下的食用油品牌「金龍魚」,憑著佔據45%市場份額的「霸氣」,早已在中國家喻戶曉。
在福布斯2019全球富豪榜中,郭鶴年排名第111位,公司排名世界500強第258位。從90年代至今,他年年穩坐馬來西亞首富之位,每年入選亞洲十大富豪。
10月15日,被譽為「國民第一油」的金龍魚(股票代碼:300999),在A股創業板正式上市。最高62.65元的股價,使其市值一舉衝上3396億的高點。
這家糧油業龍頭企業,國內食用油市佔率近40%,僅2019年就實現營收1707.43億,是貴州茅臺的兩倍之多。它背後屹立著的,正是97歲的馬來西亞華人首富郭鶴年。
1923年,郭鶴年出生在馬來西亞一個華商家庭,當時郭父與四伯父合夥經營著東升公司。
然而在郭鶴年剛學會走路時,四伯父抽空公司現金出走,郭父便開始吸食鴉片、沉迷賭博、包養情人。郭母一氣之下帶郭鶴年返回福州,決心不再回馬來西亞。
二戰時期,郭鶴年有機會進入三菱公司工作,第一次接觸到大米、食糖和菸草的進口。
1947年,郭父郭欽鑑死於冠狀動脈血栓,兩位遺孀和八個子女分了遺產。為了不讓家業就此沒落,郭母鄭格如建議郭氏幾房堂兄弟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經營糧油食品生意僅局限在馬來西亞新山;在此之後,25歲的郭鶴年被推舉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主席。
掌管公司期間他悉心研究企業經營方法和國際貿易知識,尤其對蔗糖買賣、經營作了深入的研究。後來,多次專程飛往英國,參觀知名大企業,學習管理制度。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英國撤走資產,郭鶴年敏銳捕捉到馬來西亞高度依賴英國製糖企業的市場空白,花了兩年時間全面考察煉糖業。倫敦糖業經紀商說,郭鶴年對糖的買賣樂此不疲,不論是賤買貴賣,或從中抽傭,他總能賺取大筆的利潤。
「剛開始做生意時,是不夠本錢的,靠著微少的儲蓄,加上像超人一般的勤奮工作,要成功,不得不比常人勤奮,兩年的工作一年完成。」回顧往昔歲月,郭鶴年說年少的他是靠著勤奮,搶時間搶出來的效益,但更重要的是,他對商業時機的準確判斷和勇敢出擊。
1953年,馬來西亞正處於被英國殖民的時期,郭家生意在內戰中大受影響,為了給家族生意到出路,郭鶴年去往了英國學習。
在英國他深入各種商業場所廣泛熟悉當地的經濟與商業環境,他天天流連於商品交易所,學習現代的商品交易方法,並對全球糖業的貿易情況有了宏觀認識和把握,並開始做糖業進出口買賣的生意。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英國商人曾經佔領的市場瞬間出現了真空,郭鶴年瞅準了國家糖業完全依靠進口的現狀,大膽向家族成員建議,把全部資金投入煉糖業。
此言一出,全家族譁然,雖然在外國商家壟斷中價格不斷上漲的糖產業,確實有發展空間,但是孤注一擲未免風險太大。而這一舉也恰恰從側面反映出了郭鶴年的睿智和魄力。
最終,他力排眾議大舉進攻製糖業,他順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開墾成甘蔗種植園,大大增加了原料來源。年輕的他非常勤奮,當時為了跑業務,經常白天在在他們辦公室跑五六家,晚上就請一家出去吃飯,吃飯中把他腦中的看法都拿出來,回去再進行研究,然後寫電報,睡覺的時候差不多就半夜一點了。
「我相信比我聰明的對手有好多,但是有的人聰明,夜生活卻比較亂,第二天我不會睡覺,他們卻會睡覺,所以我就跑得快。」郭鶴年說。
但同時郭鶴年非常果敢,在盯著糖業生產的同時,時刻關注著銷售市場的變化,在變化來臨時,他大膽決策,趕在世界糖價上升前,大舉在國際市場收購白糖,並投資糖期貨貿易。
郭鶴年回顧自己的商旅生涯。被問及生意的成功之道,他總結說:「做生意90%靠自己勤奮和智慧,要有一種膽量,要不斷收集訊息等,看準時機要快,如果每次膽量都太小,永遠是窮人。」
到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市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集團控制了10%左右。在馬來西亞的糖業市場上,郭氏企業則佔到了80%的份額。而在國際商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控制了其中的二十分之一,郭鶴年成了名副其實的「糖王」。
在糖業市場站穩腳跟後,郭鶴年看到了行業的天花板,決定向其他領域進軍。
藉助經濟發展的良機,以及四通八達的關係網,郭鶴年先後創辦了麵粉廠、食油公司、飼料加工廠、採石廠、玻璃廠和礦廠等多個企業。他在香港成立萬通貿易公司,將食糖銷往中國和東南亞市場,還在新加坡成立LEO船務公司。1971年,他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首間豪華酒店,取名為「香格裡拉」,也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想不到,這家定位於高級酒店的香格裡拉,又是一戰成名。
在郭鶴年眾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裡拉之父」的稱號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亞洲政局大體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經常飛往世界各地的郭鶴年又注意到旅遊業將是一個重點發展區域。而酒店則是旅遊業的發展工具之一,環太平洋區域擁有促進旅遊業成長的最大潛能。
1971年,郭鶴年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酒店,取名為「香格裡拉」,英文:Shangri-la(世外桃源的意思)。
像當年糖業一戰一樣,定位於高級酒店的香格裡拉酒店又是一戰成名。郭鶴年出手果斷,除了在馬來西亞,還有泰國、香港、斐濟、漢城、緬甸、沙烏地阿拉伯、斯裡蘭卡、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都建起了香格裡拉酒店。漸漸地,香格裡拉被認為是高級、與眾不同的象徵。而在郭鶴年創辦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檔次的五星級賓館才能命名為「香格裡拉」。
香格裡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亞洲酒店服務的一個標尺。比如「亞洲人的待客之道」,就發軔於香格裡拉酒店,風行於世界。
事實上,為亞洲酒店確立新的核心價值的推動者,正是香格裡拉酒店集團。「香格裡拉之父」、「酒店業巨子」的桂冠又戴在了郭鶴年的頭上,甚至有些掩蓋了「糖王」的光芒。
從此,郭鶴年又有了「酒店大王」、「香格裡拉之父」的稱號。
▲中國幾乎每座名城,都有一座香格裡拉
1973年4月,郭鶴年接到一個特別的任務。
中國外經貿部所屬的華潤公司找到他,告訴他國家現在很緊張,大量缺糖,而且錢也比較缺,希望他幫忙,低價從國際市場買30萬噸的糖,同時也買一些期貨在行情波動時進行套利。
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食糖貿易商,但即使他願意低價,手上也沒有這麼多貨可以賣給國家。
30萬噸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郭鶴年估計,如消息公開,會讓糖價上漲20%到25%。
因此,這個生意必須絕密進行。
要在絕密中買夠30萬噸現貨,還要同時買期貨,這是相當高難度的事情,但聽到是國家需要,而且這麼信任他,郭鶴年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這個忙我一定幫,但我們都得非常之抓緊,要想得快,做得快。」郭鶴年還同時承諾,將把自己的生意凍結起來,專門用一兩月時間來替國家做這個事。
郭鶴年分析後認為,只有去巴西才能買到這麼多糖。
但作為「亞洲糖王」的他太招眼,如果親自去一定會引起猜測。恰逢兩三周後,日內瓦有個大規模的國際糖業大會,平時很少出席這類活動的他決定:派人到巴西去買糖,自己則特意報名去參加這個會議。
「我想,我和他們一起開著會,他們就不會想到是我在買糖吧。」郭鶴年回憶。
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就這樣展開。
在日內瓦的郭鶴年,一邊和國際同行推杯換盞、觥籌交錯、「虛情假意」,一邊抓緊部署和跟進著巴西的行動,「每一天都很緊張,過得提心弔膽」。
巴西行動的關鍵期,一位英國商人還嚇了郭鶴年一大跳。「他把我拉到一邊,很神秘地和我講:你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兩三個從來沒見過的、很年輕的亞洲人,天天在糖區進出,好像有大事要發生。」
郭鶴年一陣心驚,裝著很詫異也很重視的樣子和對方說:「是嗎?你還有什麼行情、什麼消息,一定要告訴我啊。」轉身,則是一腦門子冷汗。
「可見他們的情報好厲害。」
▲郭鶴年(左)與當年買糖的助手
第二天,巴西的年輕人給郭鶴年傳來了好消息。「大會上,有人正演講,廣播傳出一個聲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說有國際電話找。」
郭鶴年趕緊接了這個電話:「巴西的同事告訴說,我們有一點進展了。我說,你要快啊,要飛快啊。不然,消息出來要爆啊,而且這邊已經知道一些苗頭了。」
三、四天後,郭鶴年大獲全勝了。
一戰下來,他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了500萬美金。
▲數據來源:中國債券信息網
有數據顯示,197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是:-8100萬美元。郭鶴年一戰為中國贏來的500萬美金,一下超過舉國的外匯儲備,絕對是雪中送炭。
但作為國際大糖商的郭鶴年,卻沒從這麼大的行情中賺到一分錢,相反還丟掉兩個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掙錢。」郭鶴年說:「但我不能那麼做。因為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則是,即使一個普通的生意,你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裡集團在中國成立了嘉裡糧油中國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
1984年,嘉裡集團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興建當時最高的建築國貿中心,成為北京CBD的地標性建築,這也是當時外資在中國內地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
低調謙和的郭鶴年曾對媒體說,自己不是個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換成手段更厲害的,都不會像他這麼做。比如那麼早就到中國投資,從投資回報來說,就不是精明的決定。
投資北京國貿中心時,國內的投資環境很不完善,市場也沒起來。如果他將這筆錢放到海外,回報一定更大。後來在中國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種樹那樣,一顆樹種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斷把海外賺到的錢往中國輸送的時候,在海外賺得盆滿缽滿的人,甚至笑話他,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
多年後,談及這本帳,郭鶴年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麼精。」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這也是他20多歲時就有的生意經。
1988年,郭氏集團以20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電視有限公司31.1%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1993年,郭鶴年的嘉裡集團又斥資26.5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銷量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英文報刊《南華早報》,郭鶴年也因此被港媒封為「傳媒大亨」。
就這樣,在郭鶴年的帶領下,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了。郭鶴年開始成為各大富豪榜單的常客,並常年穩居華人富豪前十位。2013年,郭鶴年位列世界華人富豪榜第7位,並連續12年成為馬來西亞首富。2017年,他身家達114億美元,約合800億人民幣。
他也被新加坡財經界評價為,一個在經濟衰退時期也不會破產的人。
1992年,郭鶴年宣布退休,實際上,閒不下來的他還是退而不休,仍然擁有郭氏集團的最高決策權,尤其是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投資方面。他解釋道:退休的目的不是不做事,還是希望接班人能夠發揮。
郭鶴年曾經在出版的自傳《郭鶴年自傳》中談及,自己一向看名利如浮雲,一直以來都抑制貪念與欲望,但是直到今天他都一直未從他的千億王國中退出,到底來說還是放不下他一手打理的家族生意。事實上,郭鶴年1992年69歲的時候就已經對外宣布要退休,可惜宣布後一直退不下來,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找不到適合的接班人。
郭鶴年與不少巨富一樣有兩房妻室(並非共存),膝下共有八個子女,如果按照傳統,郭鶴年的接班人當屬是正室的兩個兒子。不過這兩個兒子這些年一直內訌,製造麻煩,表現失準,這多少也令郭鶴年失望與持有保留態度,倒是侄兒郭孔豐和小兒子郭孔華如今概率最大。
對於郭孔丞和郭孔演,郭鶴年給出的形容詞是「好孩子」,不過這與家訓中「兒孫能如我」,似乎還有所差距。此外,郭鶴年曾在家族會議上提到,侄兒郭孔豐是更好的接班人。「有者愚蠢,有者卑鄙,但他是最聰明的。」這是郭鶴年對侄兒的評價。
郭孔豐在內陸名下共有6家公司,其中就包括即將上市的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而郭孔豐便在這家公司任法人與董事長之位,可見郭鶴年對他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郭鶴年一再誇讚侄兒的商業頭腦,也對其予以重任,但郭鶴年同樣對另一個人頗為器重,這個人就是二太太何寶蓮所生的兒子郭孔華。
郭孔華在中國內地名下的公司多達12家,且多為酒店、地產等業務,註冊資本也都在千萬乃至上億級別。不過,郭孔華在這些公司中多任董事一職,不知對於郭鶴年來說,這個小兒子是否還處於培養與觀察階段。
不過眼下,香港四大家族紛紛交棒下一代,郭鶴年的千億帝國將由誰來傳承?是三位兒子與侄兒各司其職,還是遵從家訓將資產留給有能力之人?
香港四大巨富中李嘉誠、李兆基已經相繼退休,而96歲高齡的郭鶴年依然保持著生意人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在他的千億帝國運籌帷幄,一生都在爭朝夕。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ixintuo)合作共贏,
信託從業十年,參與管理信託資管計劃超100億。
你若喜歡,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