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馬起馬 馬踏匈奴 人熊搏鬥
潤藝閣分享霍去病墓前石雕藝術上篇
霍去病墓,於西漢元鼎元年(前116年)建,《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冢象祁連山」,即墓為山形,當地人俗稱「石嶺子」。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軍事家,河東平陽人。戰功卓著,官至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米,南寬56.70米,北寬58.40米,高18.3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霍去病墓石雕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對以後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霍去病墓石雕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這些石雕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霍去病墓的文物遺存以石雕石刻為主,共計十四件。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伏虎」、「躍馬」等。
1949年以前置於墓前的為馬踏匈奴、伏虎、野豬、怪獸吃羊、力士抱熊、石人九件;1957年又發現五件,即臥象、蛙、蟾和一對魚;還出土有兩塊漢隸書字石,一個刻「左司空」三字和一個刻「平原樂陵宿伯口霍巨益」十字。
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石雕概括了墓主人的夙志與赫赫戰功。石刻刀法洗鍊,形神兼備,風格淳渾古樸,是西漢石雕的代表作品。
霍去病墓南立石碑一通,題銘:「漢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公去病墓」。上款為「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畢沅書」。下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興平縣事顧聲雷立石」。以下圖片如果沒有專門標註,均為潤藝閣拍攝。特別鳴謝西部牛仔圖片支持。
上圖為西部牛仔拍攝
茂陵群雕藝術造型
茂陵的群雕獸像、人獸相博的藝術造型,是漢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貴的重大文化遺產,空前啟後的「國之瑰寶」,是兩千多年前漢文化遺產,是中國大型雕刻的鼻祖,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體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國寶」。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起馬」,最受歷代學者和遊人的推崇,並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痴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躍馬
高1.50米,長2.40米。這件石刻,將馬的體形與石塊的天然形狀配合得十分妥貼,有巧奪造化之妙。馬的胸前用「分層減地」法雕鑿成型,其它部位則運用線刻技法,用刀活脫嫻熟,準確而生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一匹駿馬騰躍時的一剎那間動作。
下圖為西部牛仔拍攝
起馬
霍去病墓前
高1.14米,長2.60米。作品顯然是一匹轉戰千裡的戰馬,久經沙場的精騎。馬那修剪得整齊的短鬃,短而尖的雙耳,以及驚覺的神態,流露出作者的寓意。馬頭上仰,似乎在諦聽遠方傳來的聲音,注視著前方的動靜。右前蹄略微抬起,左前蹄緊扣住地面,後腿正在用力,這是從臥轉入起身時一瞬間的動作。靜中有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以下兩張為西部牛仔拍攝
馬踏匈奴
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這件石刻高1.68米,長1.90米,歷來被公認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傑作。它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馬對比的形式,構成一個高下懸殊的抗衡場面,揭示出正義力量不可摧的主題。雕刻家把馬的形象刻畫得堅實有力,姿態威武,氣宇軒昂,似乎象徵著當時漢軍實力的強大,氣勢磅礴,具有凜然難犯的莊重氣派。馬腹下的匈奴人,仰臥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拳屈,作狼狽掙扎狀,蓬鬆零亂的鬚髮,更顯得驚慌失措,聲嘶力竭,帶著既不甘心就縛,又無可奈何的表情。
以下四張為西部牛仔拍攝
人與熊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謝絕未經同意自行拷貝至自己公微號